APP下载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

2010-12-04王淑芳

关键词:耦合农民旅游

王淑芳

(河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

王淑芳

(河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所具备耦合条件,解析了耦合的机理,主要体现在发展机遇、资源配置和发展效率的互动作用,并设计了耦合的模型,提出了耦合的实现路径,即在优化经济结构、平衡供需关系、时间空间转换、人员交流互动和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实现耦合。

新农村;乡村旅游;耦合

随着农村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整个国民经济成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农村市场和旅游产业为各自的进一步发展相互提供了机遇。尤其在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今天,农村发展主题目标与农村发展基础之间的不适应,要求农村与乡村旅游之间必须耦合式发展:既要强调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也要强调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还要涉及管理民主[1]。乡村旅游之所以能真正实现新农村的全面发展,主要是因为:第一,包含六要素的乡村旅游不仅涉及面广、产业门槛低,且能依托本地资源实现差异化竞争,并带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就业;第二,乡村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第三,环境资源常常就是旅游的产业资源,保住“绿水青山”就会有“金山银山”。因此,乡村旅游可以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已经具备耦合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模型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模型。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主要体现在发展机遇、资源配置和发展效率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对新农村建设有着巨大的驱动作用,两者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关系(见图1)[2]。

(1)新农村与乡村旅游在发展机遇上的互动作用。一方面,农村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业发展,需要有序的旅游要素组合、丰富多样的旅游载体、适合不同需求的旅游品位、广阔的旅游空间以及良好的旅游氛围。中国农村发展的现阶段,已基本具备了旅游业发展所需的条件: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丰富了旅游的要素;农村的资源价值得到重视,提供了旅游的载体;农村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提升了旅游的品位;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扩展了旅游的空间;农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营造了旅游的氛围。另一方面,乡村旅游拓宽了农村发展的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丰富农业发展的内涵,发挥农业在生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3]。我国农村与乡村旅游的耦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新农村与乡村旅游在资源配置上的互动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资源的开发。乡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各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据了解,中国广袤的农村聚集了大约70%的旅游资源,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优美的田园风光,使乡村旅游充满了魅力[4]。近年来,各地兴起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不仅活跃了旅游市场,丰富了旅游产品,满足了大众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且对帮助农村改变落后面貌及帮助一部分农民摆脱贫困做出了积极贡献。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农村良好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民间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充分体现发展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内在统一,杜绝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要积极挖掘优秀民族民俗文化,在保持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推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产品化,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成为弘扬民族民俗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5]。

(3)新农村与乡村旅游在发展效率上的互动作用。自新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之后,我国农村的发展步伐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农村城镇化速度加快,促进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经济是政治文化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政治和文化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村民主的健全,以及农民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的发展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农村整体风貌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农村环境和农户设施的改善,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乡村旅游,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农村整体风貌的改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实现城乡交流,使城市的消费、资金、信息、知识、技术向农村流动和转移,支持农村发展[6]。从社会角度来说,乡村旅游有利于加强农村与外界的交流,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城乡之间、城镇居民与农民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通过旅游加强了交流和沟通,既有利于城镇居民了解国情民情,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变革生活方式,加速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7]。另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逐步富裕起来的城镇居民提供了环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旅游休闲场所,为城镇居民体验农村、感受农村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的实现路径

目前,中国农村已处于产业上要优化经济结构、功能上要兼顾景观和休闲游憩的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已处于观光、休闲、度假、专项等多种旅游产品并重的阶段。在农村迎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之际,新农村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发展恰逢其时[8]。

究本溯源,“耦”为两人并耕之意。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新农村和旅游业发展恰如此景。尽管“农村”和“旅游”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在今天的中国出现了“历史性地会师”。这种农旅比翼式的发展对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来说堪称“天作之合”(图2)。

(1)在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耦合。第一,乡村旅游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旅游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新农村,以新农村风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为旅游内容的乡村旅游,使很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通过“以旅促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乡村田园风光、特色农业和乡土风情的比较优势,同时还能够有效带动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副产品的加工与开发,推动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并促进就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为1 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乡村旅游不仅可辐射周边农民致富,还可拉动较远距离的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例如,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近年涌现的271家“农家乐”,直接从业农民1 184人,带动从业和从事原材料供应的农户达3 000多户。另据跟踪调查,乡村旅游不仅为农民创造了长效增收机制,而且通过旅游脱贫的农民返贫概率很低。

(2)在平衡供需关系方面的耦合。目前,城市居民是我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城乡差距的扩大,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城市居民占据客源市场主导的地位将依然存在。因此,从需求的角度看,乡村旅游资源在吸引这一主导市场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旅游业带来的负面效应。农村地域辽阔,旅游容量大,发展乡村旅游可满足假日旅游需求,实现旅游分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现有的相对集中于都市和主要景区的旅游资源越来越难以承受快速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和日益扩大的游客群体,必须不断开拓更多更好的市场。旅游黄金周的实践证明,没有广大农村为依托,旅游景区承载的负荷将更加沉重,旅游接待压力将更加突出。因此,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及有效缓解周期性旅游高峰压力、确保旅游安全和质量的角度出发,需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样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又能满足游客的旅游心理。据北京市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地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75万人次,同比增长26%;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35%。在乡村旅游较发达地区,很多农民家庭在“十一”期间旅游纯收入高达万元。

(3)时间空间转换方面的耦合。目前,我国居民已有较多闲暇时间,单段时间在1天以上的闲暇时间为115天,其计算方法参见公式(1):

中国国民每年的法定休息日=公休日+法定节假日

(1)

考虑到部分企事业员工还有长短不等的带薪假日,我国居民每年的节假日实际上已占到全年总天数的约1/3。随着带薪假日的普及,甚至有可能在未来采用1周4天工作制,国民的出游时间将更加充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条件得到大力改善,私家车日益增多,都市居民在闲暇之余寻找“远离闹市,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已成常态,乡村旅游正好与这种生活理念相契合。

旅游时间与农村空间的耦合,表现在旅游者时空选择上,如周末双休日,可前往郊区度假;黄金周或带薪休假,可前往更远的区域甚至是偏远山区做长距离的出游。

(4)人员交流互动方面的耦合。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游客的流动。中国当代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居民的流动,这已经形成了不可争议的事实,即庞大的“民工流”。

一方面,城市居民通过旅游,得到在工作地不能得到的身心放松和精神补偿。21世纪,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是人们的工作室,而农村则是休息室。旅游就是人们实现从工作到休息的转换的最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直接交流的方式,把先进文化传播到农村,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5)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耦合。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无论农村也好、旅游也罢,“和谐”均是其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农村的发展,需要农村自然环境的和谐、各产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不仅使广大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可以有效增强当地政府和群众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推动人和自然和谐共处[9]。

[1] 林德荣,潘倩.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67-75.

[2] 王素琴. 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模型[J].经济论坛,2007(1):122-124.

[3] 孙海燕, 裴必高.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08(12):43-44.

[4] 邹统钎.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政策取向[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31-34.

[5] 郭焕成,郑健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6] SHARPLY R.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que [M]∥DEREKH, ROBERTS L, MITCHELM. New Directions in Rural Tourism. London: Ashagte. 2003.

[7] 张红贤,杨青生. 基于MCDA的乡村旅游开发布局与新农村建设[J].人文地理,2009(3):75-79.

[8] 余尚峰.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多维解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7-30.

[9] GOOD WIN M.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areas: some emerging research Issues and agendas [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8(14): 5-12.

[责任编辑 王晓雪]

StudyoftheCouplingofChina’s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andRuralTourism

WANGShu-fang

(SchoolofEconomicsamp;Management,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nditions, mechanism and model of coupling between China’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mechanism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nteraction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fficiency. Besides, the achieving path is advanced, which includes optimizing economic structure, balancing supply and demand, conversing time and space, exchanging staff and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new countryside; rural tourism; coupling

2009-10-22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092400450108)。

王淑芳(1979-),女,浙江金华人,讲师,主要从事旅游教学与研究。

E-mail:jadewang2001@163.com

F590

A

1673-9779(2010)02-0163-04

猜你喜欢

耦合农民旅游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旅游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