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例淋病临床流行病学观察
2010-12-04潘永年吴正青彭一凯黄惠奚鑫
潘永年 ,吴正青 ,彭一凯 ,黄惠 ,奚鑫
(1.吴江市中医医院,吴江215221;2.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吴江215221)
淋病是性活跃人群中的一类重要传染病。我们对351例淋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及淋球菌耐药性情况分析,以探讨目前淋病流行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淋病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流行病学资料来源 2008年8月—2010年5月在吴江市中医医院和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确诊为淋病的病例,共351例。
1.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防疫司编写的《性病防治手册》,按该手册的诊断标准执行。
1.1.3 菌株来源 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菌株,经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和糖发酵试验证实后,传代1次洗于脱脂牛奶中,于-70℃低温冰箱冻存备用。标准菌株A、B、C、D、E 5株WHO标准淋球菌菌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提供。培养基由南京黎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
1.1.4 抗生素 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Bayer公司)、头孢曲松(罗氏公司)、壮观霉素(普强公司)。
1.2 方法
1.2.1 菌株对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采用WHO西太平洋地区淋球菌耐药监测规划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1]。
1.2.2 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测定 采用纸片酸度法[2]。以标准菌株E作为阳性对照,标准菌株A为阴性对照。
1.2.3 高度耐药淋球菌(TRNG)测定 采用监测规划要求的琼脂稀释法[1],当四环素MIC≥16.0 mg/L时,即可做出TRNG菌株的推断。
2 结果
2.1 年龄和性别分布 351例患者中,男203例(57.83%),女148例(42.17%),性别比为1.37∶1。年龄2~70岁。年龄分
布以30~39岁最高,20~29岁次之,见表1。
表1 351例淋病患者各年龄段分布情况
2.2 婚姻、户籍分布 351例患者中已婚276人(78.63%),未婚75人(21.37%)。外地户籍85人(24.22%),本地户籍266人(76.78%)。
2.3 职业分布 职业分布以工人最高,儿童最低,构成比位居前三位者依次为工人、待业、农民,共计236例,占淋病就诊数的67.24%,见表2。
表2 351例淋病患者职业分布情况
2.4 PPNG测定结果 351株淋球菌中共检出151株PPNG,占43.5%。
2.5 MIC的测定结果 对青霉素耐药347株(98.9%),其中151株为质粒介导耐药(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占43.5%;四环素耐药率82.1%,其中TRNG株58.7%;环丙沙星耐药率85.2%;未发现对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耐药株,见表3。
表3 351株淋球菌对5种抗生素敏感性、MIC50、MIC90和PPNG、TRNG菌株结果 例(%)
3 讨论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居高不下,而淋病占性传播疾病的33.25%,发病率达22.92/10万[3],可见淋病传播形势较为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上述资料表明,淋病的发病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差别不显著,说明性别间感染淋病情况基本一致。年龄以30~39岁最高,20~29岁次之,两者所占比例达69.23%,和有关报道相符[3]。说明处于性活跃的青壮年是淋病的高发人群。本观察中淋病患者职业以流动人口为主,这部分病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且来源复杂,经性传播淋病的危险性更高。
淋病是淋病奈瑟氏菌感染所致,治疗药物首选抗生素,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与淋病的流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5种抗生素中,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达到82.1%以上,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也超过了耐药标准,显示本区淋球菌对3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较严重,不应再作为本地区临床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未发现有耐药株出现,其中大观霉素的MIC90为16.000μg/mL,处于敏感范围;头孢曲松MIC50为0.030μg/mL,处在敏感范围,MIC90为0.060μg/mL,在中敏范围。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对PPNG和TRNG均有很好的敏感性,提示两种药物对淋球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本地区治疗淋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治疗时应注意剂量和疗效,防止耐药株出现。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ensitivity testing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meth odologies for use by participants in the WHO Western Pacific Regional Surveillance Programme[S].In:WHO/WPR Regional Antimicrobial Surevillanee Working Group Meeting Proceedings,1992:33.
[2]叶顺章.性传播疾病的实验室诊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3.
[3]龚向东,叶顺章,张国成,等.2000年全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2001,7(2):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