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科学生人文学科的培养途径*
2010-12-04张绍翼
张绍翼,蒋 莉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400030)
临床医学专科学生人文学科的培养途径*
张绍翼,蒋 莉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400030)
随着我国新一轮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各个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医药类高职专科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地走向基层,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学生不仅要掌握足够的医学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掌握必要的人文社科的知识,特别是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主要面对的是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置,他们的工作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为一体。工作量的繁重、工作的粗糙性、责任心的缺失、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的不够通畅等等,这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学者曾说,现在年轻的门诊医师的误诊率高达60%~80%,对有的疾病的误诊率甚至高达100%。对于这个说法,至少说明目前的年轻医师误诊率远远偏高于国外水平的30%左右。误诊率的高低与医生的技术、责任心、经验、疾病本身的发展情况、患者的切身利益等等因素有关。而医疗专科人才的人文学科知识的匮乏,这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大量培养社区医疗人才的众多专科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8年2月,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强调医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对医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成为医学教育界的共识,也成为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在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然而,对于在医学专科教育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才能更为科学合理、更加事半功倍,需要进一步探讨。根据医学专科教育的学制、培养目标等特点,对专科层次医学生实施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蹊径。
1 目前国内常见的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
1.1 课堂内 调整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艺术欣赏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认为开设了这些课程,就算是开展和接受了人文教育。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多数情况是,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学生只是学习到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与应用,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浅表层次上。显然,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仅凭开设几门人文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1.2 课堂外 主要有以下途径:(1)营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设计学校校训、校徽、校歌、校旗,给学生准确解释校训、校徽、校旗的含义,加强对校风、教风、学风的宣传和内涵阐释,在校园内广场、庭廊、教学区等处镶贴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故事格言,悬挂标语口号,布置文化长廊等,培养学生爱校如家的精神,使学生充分感受医学学府的高雅和圣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不断探索的主动性。(2)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如书法诗歌、绘画演唱比赛等。(3)组织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1]。
2 医学专科教育的主要特征
在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形势下,医学专科教育与本科层次以上的医学教育相比,有着自身的主要特征。
2.1 培养目标具有特征性 医学专科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围,因而具有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意味着医学专科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专门人才,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反映在培养目标上,医学专科教育应是培养能够适应基层、农村等一线医疗卫生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性、技能型高等医学人才。
2.2 学制具有特征性 医学专科教育目前通用的学制为三年,短学制是其显著特点。在这样的学制下,要实现对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卫生人力市场需要,加强对教学计划、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充分、深入论证,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否则,将会使医学专科教育背离培养目标,背离国家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方向。
2.3 课程设置具有特征性 医学专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不是医学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在短学制条件下,既要充分遵循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创新课程设置,体现知识的阶梯性、递进性、综合性和相互渗透性。
3 医学临床专科学生人文学科的培养途径
3.1 引进人才,加强师资 医学人文学科,应该包括了语文、哲学、经济学、史学、法律、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天文地理等等。目前全国的大多数医卫类高职高专学校,多是从最近几年升格而来的。许多学校从事人文学科教学的教师,多是“两课”教师来代替。大多数院校存在教师结构单一,知识面较窄,无法担当起如此重任。许多学校从事人文学科的教师大多来源于学习中文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心理学、伦理学或社会学专业的教师则基本上没有。本来医学生因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就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的积累,而以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医学专科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更加促成了临床医学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善,人文学科知识的缺失[2]。因此,学校在引进教师队伍的时候,务必考虑医学人文学科所需要的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人来校从教,对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医学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教育。
3.2 保证课时,开展讲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与“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21世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应该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具有现代医学理念的人、一个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人,这是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素质的必备要求。为此,我国的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和课时都有所增加,基本上都设置了相应的人文社科类的教育机构。但各个院校在人文课程设置上很不平衡,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目标模式,在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上有极强的自由选择性和随意性,缺乏系统性、规范性[2]。特别是高职医卫类专科学校,现在强调“工”与“学”结合,理论学习的时间大大压缩。本来总的学制是三年,对于医学生来说,已经非常紧张了,现在一些学校从学生第二学年开始就进入临床,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就必然会压缩课程和学时,尤其是人文学科。为了弥补这种情况,学校应在课外活动时间,邀请名医或校内相应的教师,每个学年度至少要向学生开展人文学科知识的讲座,并且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体现在相关学科的考核上,从而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缺少系统学习的时机,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同时学校应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时期,加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带习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诊断、治疗疾病,更要引导学生不仅看到“疾病”,还要看到“患者”,教会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救死扶伤”的职业观[3]。
3.3 增设内容,加强考核 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法》是1999年5月1日生效的。其中,规定凡是从事医师工作的,必须至少是中专卫生学校医学类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在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一年以后,才有资格报考助理执业医师,通过以后,才能从事相应的医师工作。在我国加入W TO以后,我国在2006年卫生部发文作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成人学历教育不作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依据。但是2002年10月31日前,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医学学历教育除外”。意思是在此时间以后,在上述进行的学历教育在未取得助理执业医师之前,均不能报考。换句话说,就是从此以后,必须要求至少是大专以上的医学类毕业生方能从事医师工作。对此问题,卫生部在2008年的67号文件中进一步明确,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临床医学毕业生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限定申请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执业。我国的《护士管理条例》是在1994年规定的,凡是要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至少在中专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习毕业,在相关的医疗单位工作一年以后方能报考。通过考试以后,经过申请,获得执业执照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执业护士。
以上作出的规定,对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的需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就业为目标的高职高专类学校,必然会以考试内容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作为向导,以帮助学生完成就业。而目前的《执业医师法》和《执业护士管理条例》,对人文学科进行考核的内容都过于简少,仅仅有心理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律法规。同时,《执业医师法》对社区医疗服务的人才仍然按照临床医学专业的要求来进行考核,这又有些过高要求。社区医务工作者是集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而主要是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他都需要与社区居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往,这些刚好体现在人文学科的教育和考核上。而相应的法律法规则按照专科医师的要求来进行的,显然不太符合社区医务工作者工作岗位的要求。
同时,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许多医学类卫生学校毕业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各地的用人单位要求也有所不同。而如果用统一标准来要求学生,这看似公平的标准,其实会导致更多不平。
纵观其他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往往既有毕业证又获得了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这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有利的好处,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率。而医学类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获得的仅仅是取得执业资格考试的条件。只有在找到了单位以后,才能进行执业资格考试,通过以后方能执业。这也是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为解决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也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合格医务人员的需求。作者建议,将现行的《执业医师法》有关考试的时间提前至学生毕业之时即可报考,同时划定不同的合格分数线,分为A、B、C类。A类在全国范围均可执业;B类部分地方执业;C类仅允许从事护工一类工作。
[1]崔明辰.医学专科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D].内蒙古:包头医学院,2009.
[2]额尔登.医学院校加强学生人道主义精神教育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103.
[3]沈雁霞.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104.
book=9,ebook=82
10.3969/j.issn.1671-8348.2010.18.017
G642.4
A 文献标识码:1671-8348(2010)18-2435-02
2010-02-25
2010-05-25)
2008年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立项资助项目(ygzykt08-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