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节瘤1例
2010-12-04诸震波周跃宁
诸震波,周跃宁,郭 强
( 北京市丰台医院 普外科,北京10007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1岁。因反复头晕头疼、胸闷心悸2年,发现中上腹部包块20 d入北京市丰台医院。患者于2年前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头疼、心悸,大量出汗,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于外院就诊查血压高达230/140 mmHg,心电图T波倒置,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以高血压病或急性心梗收入院,经对症治疗,症状持续数小时到数天不等后可缓解。约20 d前于外院行B超及CT检查提示右上腹包块。入院后,24 h血压动态监测最高228/168 mmHg,最低128/88 mmHg,患者多饮>5000 mL/d,多尿约5000 mL/d,多汗。入院查体:血压120/80 mmHg,心率80次/d,腹平软,右上腹近正中深部可及约7 cm×5 cm的包块,轻压痛。Hgb:109 g/L,HcT:34.7%,血脂:Chol:8.47 mmol/L,HDL:1.98 mmol/L,LDL:6.11 mmol/L,甲功正常,空腹血糖6.77 mmol/L,血钾4.3 mmol/L,血尿24 h儿茶酚胺类均正常,MRI示腹主动脉右侧副节瘤可能性大。术前诊断:腹部包块,副节瘤。
患者术前2周开始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特拉唑嗪控制血压,口服氯化钾。监测血压,血压波动较大,仍有阵发性高血压,每天均有数次发作,可达230/170 mmHg,但未出现高血压危象,同时未予降压处理。术前5天开始静点平衡液1000 mL/d,扩充血容量,未输血。术前日复查心率80次/min,血压120/80 mmHg,Hgb:109 g/L,HcT:33.1%,K+:4.91 mmol/L。
于全麻下行开腹探查术,患者入室血压230/170 mmHg,以硝普钠微量泵入控制血压在150/85 mmHg左右,同时建立多条静脉通道。术中见腹膜后腹主动脉右旁约8 cm×8 cm×5 cm肿物,有完整包膜。操作时避免挤压肿物,完整切除。肿物切除前后血压由160/80 mmHg骤降至80/50 mmHg,给予快速扩容升压后升至120/80 mmHg。标本切面呈实性,无坏死及液化区。术后病理为(腹膜后)副节瘤,伴出血坏死。免疫组化:chromogranin(嗜铬素)(++),syn(突触素)(++)。术后监测血压维持于150/90 mmHg,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2次/d,逐步降至120/80 mmHg,平稳。头晕头疼、大量出汗症状消失。五段血糖正常,饮水及尿量逐步减少。术后6个月随诊,患者未再出现头晕头疼,血压正常,无多饮多尿等术前症状。
2 讨 论
嗜铬细胞瘤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嗜铬组织,如腹腔神经丛等。位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副节瘤,约占10%~15%,不能根据瘤细胞的形态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恶性的发生率不足10%,恶变征象为瘤体大,有转移和周围侵犯,血管、淋巴中有癌栓形成。但恶性副神经节瘤的唯一判定标准是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其他指标如肿瘤大小、周围组织或血管浸润、核分裂象增多对判断恶性仅有参考价值[1]。
副节瘤多见于中青年人,以40~60 岁多见, 女性稍多于男性。由于肿瘤分泌儿茶酚胺类及具有分泌多种肽类激素的潜能,因此患者出现阵发性高血压,头晕头疼,心悸,时有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不典型,少数患者并发心率失常、心衰等。早期瘤体较小时,检查不易发现,容易误诊,延误治疗。B超可作为本病普查的手段之一。CT,MRI及同位素131碘代苄胍(131I-MIBG)等无创性检查,为嗜铬细胞瘤的定位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对定位和了解瘤体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很有帮助。血尿24 h儿茶酚胺类检测对诊断有一定意义,但此患者出现假阴性。术前准备时间一般为10~14 d。术前准备包括扩容治疗及控制高儿茶酚胺症候群: 要求血压正常, 心率<90 次/min, HCT<45%[2],术前口服α1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降压。患者有血容量不足,术前补充晶体及胶体液,必要时输血,纠正贫血。术中麻醉科会同心内科一起控制血压、心率。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控制高血压、改善心功能和扩充血容量。
随着对嗜铬细胞瘤的病理生理认识的提高,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中操作迅速,减少对瘤体的挤压,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甚至腹腔镜手术也是安全而可行的[3]。围手术期处理在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中至关重要。
[1] 陈杰. 副神经节瘤[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9,35(8):494-496.
[2] 祝宇,吴瑜璇,张祖豹,等.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J].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2) :759-761.
[3] 姜帅,王国民,王杭,等.嗜铬细胞瘤的外科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附83例报告)[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5):78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