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2010-11-26张树旺赖笑娟

关键词:农民工政府培训

张树旺, 赖笑娟

(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23640)

2008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 大量的劳动力短时间里被释放到社会上。其中, 农民工占了绝大部分。今年以来在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 农民工就业出现的新问题是: 一方面, 农民工失业的阴影尚未散去, 不愿外出就业; 另一方面, 国内经济复苏, 沿海地区再度出现农民工劳动力短缺。政府和市场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关乎民生与国家安定。本文基于对华南理工大学大型调研平台回收到“关注返乡农民工”调查问卷(包括村级问卷和个人问卷, 共3679份)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对农民工再就业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 返乡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一)返乡农民工多因“失业”

“农民工”这个概念是国家将公民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的政策实施的结果。本次问卷调查中定义的返乡农民工, 是指在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区工作后返回户籍所在地, 而同时拥有农业户口的人。

据问卷调查所得, 返乡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中, 由于企业倒闭, 找不到工作或解除合同的人数占调查总体样本的56.3%, 而返乡是为了创业的人数只占总体样本的4.6%。[1]下图是对返乡农民工的主要成分分析:

图1 返乡农民工主要成分

如图1所示, 按照返乡的原因可大致把返乡农民工划分为三类, 一类是为了创业而返乡, 一类是因为失业而返乡, 第三类则是由于回家过年, 告老还乡等原因而返乡。 回乡创业的这部分农民工, 假如创业取得成功, 就可以摆脱“农民工”这个身份; 假如创业失败的话, 可以再次创业或选择就业。而因为失业返乡的农民工, 如果不利用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进行生产获取收益, 而又没有其它合法途径取得生存资源的话, 那就必须进行再就业。选择进行农业生产的, 其身份则由农民工转化为农民。

(二)返乡农民工群体分化

到2009年下半年, 在全国2.1亿农民工中, 已有780万人提前返乡, 单纯依靠农业生产是无法完全吸纳这些劳动力的。80后新一代的农民工绝大多数不再掌握农业生产的知识, 在不经过培训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况且, 他们更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这样造成了新旧两代农民工在价值观上差异日渐明显。最根本的差别在于80以前的农民工依然对土地抱有一种特殊的归属感, 而80后的农民工则希望融入城市。

返乡农民工的群体分化现象, 要求在分析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时要做到“因人而异”, 在考虑返乡农民工共性的同时, 更要考虑其要求的特殊性。

二、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分析

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经历过找工作难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可总结为自身的再就业条件、 就业意向与就业途径三个方面。

(一)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条件

1、 学历成就业门槛。

被调查者中, 文化程度为初中的, 占总体样本的53%, 其次为高中(中专、 职技校)(23%), 小学(18%), 本科以上的最少, 只占1%。从返乡农民工的文化构成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人的学历水平只有初中和高中。这样的学历限制了他们往更高层次的工作发展。大部分被调查者在返乡前, 只从事过初级加工业和体力劳动行业。[2]在表示找工作困难的被调查者群体中, 有34.1%表示找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文化水平不高。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 文化程度与平均工资基本上成正比。学历越高, 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 养老保险等各种保险的购买比例越高。

2、 工作经验定身价

从招聘农民工的企业单位出发, 他们更注重农民工的工作经验。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农民工, 这就意味着企业要拿出一部分利润作为培训的成本, 这是大多数企业所不愿意做的。工厂往往在接到大订单后, 才会临时招聘一些员工。对于这些工厂来说, 他们一般不会花时间与金钱去培训一些新手, 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立即上岗工作的工人。招聘一些有经验的工人, 对工厂来说, 既节省了培训的费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从农民工方面出发, 缺乏工作经验, 无疑是再就业的一个劣势。尤其是对新一代农民工而言, 他们年青力壮, 具备超越父辈的活力, 但他们于农村缺乏农业生产的知识, 于城市缺乏工作的经验, 这使得他们就业面临双重的困难。

(二)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意向

从总体趋势上看, 农民工除了来自河南, 江西等农民工输出大省外, 大部分来自于本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如珠三角地区就存在一大部分来自粤西和粤北地区的农民工。由此可见, 如果工资水平、 城市环境等差别不是特别大的话, 大部分农民工更愿意选择就近就业。

从不同群体的就业意向上看, 以80年为转折点, 两代农民工的就业意向有着明显的不同, 新一代的农民工在就业意向上显现如下特点: 1.偏向于从事非体力劳动; 2. 偏向于在城市就业, 返乡工作期望不高; 3.对工资的期望值偏高。[3]

另外, 调查发现, 有34.7%的返乡农民工对前途感到迷茫或焦虑, 这部分人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左右, 如果不加以引导, 可能会盲目流动。

(三)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途径

2009年初开始出现农民工返乡潮, 各级村镇政府基本上有对返乡农民工作做登记工作并展开了各种帮助农民工创业或就业的活动。但是09年春节过后, 还是有大批农民工盲目北上和南下找工作。通过总结, 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途径有如下特点:

1、 就业途径非正式

选择再入城就业的农民工, 除了到人才市场外, 大多人选择到工厂集中区, 看工厂是否招人, 或者到车站、 汽车站上落点等, 看有没有人招聘。还有少部分人, 则是通过亲友老乡介绍入职。

2、 就业途径“靠自己”

在被调查者中, 有超过一半对政府的创业就业政策不了解。返乡农民工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一种心理, “靠政府不如靠自己”。这一部分原因归结到, 政府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政策的宣传有所欠缺。农民工找工作抱着“靠自己”的这种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自己寻求政府帮助的主动性。农民工入城找工作, 第一个跑的地方是人才市场或有招聘广告的地方, 甚少会跑政府宣传栏了解政府政策, 就算知道一些政府的政策, 也不知道如何利用。

三、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的对策

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要得到解决, 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 其根本是降低农民工的流动性, 增加工作的稳定性。农民工不应永远处于被动选择状态。盲目的人口流动, 只会增加社会管理的成本, 浪费资源。

(一)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创造条件

农民工的就业难主要原因是学历与经验的缺乏, 无论是新一代农民工还是老一代农民工对其进行培训和提升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这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也是农民工再就业的必要条件。

1、 提供再就业培训

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培训大致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企业培训, 二是自费职业培训, 三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培训计划。调查显示, 前两种培训范围极小, 对农民工的培训主体, 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自农民工返乡潮出现以来, 各级政府均实行了各种培训计划, 如农业部主管的“阳光工程”等。再就业培训的内容应该以实用为主, 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4]

2、 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

调查显示, 农民工与流入社区互相缺乏好感, 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群体素质普遍偏低以及成员身份得不到承认所造成的。对于进城再就业的农民工, 应该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 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 培养其城市归属感。同时, 在城市中通过树立农民工模范, 宣传农民工英雄事迹, 重塑农民工形象。另外, 积极提升农民工的自我维权意识, 也应该作为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的一个方向。

(二)合理疏导返乡农民工流向

过去, 曾经出现过农民工“盲流”的现象, 如果对这种农民工的流向不加以疏导, 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更多的会给城市带来管理上的问题。

1、 提供适当的就业指导

各级地方政府应该为返乡农民工提供适当的就业指导, 积极宣传当地再就业政策。利用网络资源, 口头宣传等多种方式为当地返乡农民工及时提供就业信息, 引导其理性对待入城工作的问题。与此同时, 政府还可以和一些民间非盈利组织合作, 借助这些组织的力量提供就业宣传及再就业指导[5]。

返乡农民工由于经济信息手段等问题, 通常无法第一时间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做出反应。农民工得到的就业信息往往是滞后的, 因此, 当地政府还应时刻追踪社会动态, 为返乡农民工及时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

2、 建设新农村

问卷调查发现, 在决定留在家乡的农民工群体中, 有36.1%的人是打算在家乡找工作, 24.8%的人打算在家乡务农, 另外还有28.9%的人打算在家乡创业。建设新农村,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实现农民工就业的最经济条件, 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或新型工业, 优化产业结构, 帮助创业群体, 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自身的土壤孕育本地的繁荣。

(三)加强返乡农民工的工作保障

这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农民工是最没有工作保障的群体。农民工大量返乡, 一方面说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大, 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工的工作亟需得到保障。

1、 保证农民工合法就业

农民工受本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 维权意识普遍不强。对急于寻找工作的农民工来说, 就业的渠道是否合法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够找到工作。在黑中介活跃的农民工就业市场, 政府有责任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合法性, 打击黑中介。同时, 政府也应该对工厂的招聘途径做出相应的规定, 不能任其“遍地开花”。同样, 政府也需要监督企业对农民工的管理方式, 确保农民工的权利在法律上得到保护。

2、 稳定农民工工作

经历过这次农民工返乡潮, 让部分农民工意识到外出打工的不稳定。在这次调查中, 有26.9%的被调查者希望留在家乡发展。究其原因, 在于农民工对城市的付出与城市给予农民工的回报极不对等。金融风暴后的民工荒让城市管理者意识到把这些城市建设者留下来的重要性。从户籍、 子女教育、 物质资助等方面满足农民工的基本生活要求。稳定农民工的工作, 对于社会来说, 能保证劳动力的数量; 对于农民工来说, 能保证他们生存的基本条件。

总之, 在经济企稳的今天, 正是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得以解决的契机, 只有客观的对问题进行分析, 结合现实与返乡农民工就业需求, 才能避免再度出现农民工大规模的返乡潮, 保证社会及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雷育胜, 王坤钟. 关于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的实证研究 [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10): 235-238.

[2] 韦云凤. 广西返乡农民工就业困境及对策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5): 52-54.

[3] 冯荣珍, 安巧珍. 返乡二代农民工再就业的途径 [J]. 经济导刊, 2009, (10): 87-88.

[4] 李翔. 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与就业疏导 [J]. 成人教育, 2009, (9): 85-86.

[5] 程慧栋, 吕世辰. 政府、 企业与第三部门: 农民工劳动管理中的多维角色分析 [J]. 经济问题, 2009, (10): 83-85.

猜你喜欢

农民工政府培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