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内生经济增长机制: 基于分工视角的分析*

2010-11-26闫永琴

关键词:交易成本内生分工

闫永琴

(山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 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 经济如何得以发展?长期以来, 经济学家们常常试图以外生因素来回答这个问题。尽管从亚当·斯密起, 经济学家们就认识到分工与专业化水平内生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财富及生产力水平, 但不管是在当时还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 受分析方法的制约, 求解分工与专业化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直到新兴古典经济学将上述设想形式化, 即运用一般均衡概念求得解释, 以解决市场中的各种两难冲突, 从而成为研究经济发展机制的基础。本文试图从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的视角探寻实现区域经济内生增长的一般机制, 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 比较优势、 交易效率与制度演进

比较优势有内生与外生之分。外生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基础, 李嘉图认为, 出口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有相对劣势的产品可以强化自身的相对优势。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内生于一定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和结构决定的经济体系, 分工与专业化水平将决定该地区在贸易中的地位和获利能力,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市场范围会超越国界从国内贸易发展为国际贸易。贸易参与者可以内生地选择和获得自身专业化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能力, 并主动选择与安排自身的经济行为。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内生比较优势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过,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经济发展路径选择时, 我们不赞成简单地放弃一种模式, 或迷信一种模式, 因为, 该地区拥有的经济实际水平、 资源禀赋以及限制经济发展的诸多条件是形成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例如, 假定甲地对产品A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 乙地对产品B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 甲、 乙两地分别对产品A、 B实行专业化生产并进行交易, 这种生产和交易对甲乙两地都是有利的。但如果甲地对产品A和B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 乙地对产品A和B的生产处于绝对劣势, 甲地对产品A具有比较优势, 乙地对产品B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没有外力干预, 产品A、 B的生产将集中于甲地, 而乙地将退出分工网络。[1]因此, 一个地区主动地选择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或被动地退出分工体系无疑是一种极端的选择, 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讲, 充分利用外生比较优势, 积极培育内生比较优势是实现经济长期发展的明智选择。

交易成本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应有之义。在外生比较优势理论中, 交易方根据既有的生产水平确定其在生产和交易中的相对优势, 交易者在交易中的地位是稳定的, 不论出于绝对优势还是绝对劣势, 交易成本的变化对其并不具有绝对意义。由于外生比较优势的转化依赖于外部条件, 市场中个体的决策将变得没有意义, 这种解释对迫切希望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显然是不利的。另一方面, 由于外生比较优势是形成内生比较优势的基础, 因此, 关于外生比较优势向内生比较优势转化的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分工与专业化不仅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核心, 同时又是一种生产性制度安排, 伴随分工细化与深化而衍生的不仅是经济利益, 还有不断增加的内生交易成本与外生交易成本。过高的外生交易成本将会制约分工演进和内生比较优势的发展, 适宜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将会降低外生交易费用或使外生交易费用内生化。[2]历史经验证明, 制度是一种均衡现象, 它是社会个体自我维系与相互维系的共同信念。制度的形成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公共资源、 交易行为及其组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制度体系中, 内生性制度与外生性制度是不能割裂的, 内生性制度是自主产生的且以自组织形式演进, 而外生性制度是一种外界精心设计的用于改进博弈结果的外生规则。在内生性制度与外生性制度的互动中, 人们总是追求帕累托最优, 但互动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因此, 追求内生性制度外生化将会以社会资源的过度耗费为代价。对于内生性制度与外生性制度, 我们不打算过度夸大任何一方的作用。为了降低外生交易成本, 企业内部生产会替代市场交易, 但却会导致生产中内生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干扰。因此, 内生性制度的两面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 它的发展可以遏制外生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 人们对分工好处的争夺, 造成内生交易成本的急剧增加, 将使内生性制度产生的效力不断减弱。因此, 实现外生比较优势向内生比较优势的转化, 构建怎样的制度体系将成为研究者与决策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新兴古典经济学在斯密框架下讨论了存在外生比较优势和交易成本的贸易模式,①杨小凯. 发展经济学: 超边际与边际分析 [M]. 张定胜, 张永生.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30-56.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分工水平、 交易成本与外生比较优势的互动,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假定世界由国家甲和国家乙组成, 国家甲在生产商品x上有外生比较优势, 国家甲和国家乙将可能选择以下三种生产组织结构。

图1 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选择②该图根据杨小凯关于存在比较优势条件下生产结构与模式分析得出。

模式A表示国家甲自给商品x、 y, 卖商品x, 买商品y, 国家乙自给商品y, 卖商品y, 买商品x, 商品x和商品y分别为国家甲和国家乙的比较优势产品。

模式B表示国家甲自给商品x, 卖商品x, 买商品y, 国家乙自给商品x、 y, 买商品x, 卖商品y, 商品x和商品y分别为国家甲和国家乙的比较优势产品。

模式C表示国家甲自给且卖商品x, 买商品y, 国家乙自给且卖商品y, 买商品x, 商品y和商品x分别为国家甲和国家乙的比较优势产品。

结合上图得出结论是, 在个体交互作用形成的经济系统中, 各个国家或地区将根据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并基于彼此利益最大化决策原则选择生产模式, 在一定分工与专业化水平下生产优势产品。

在存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的经济系统中, 斯密寄希望于“看不见的手”以保证经济运行效率, 杨格(1928)则更加强调分工网络效应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新兴古典经济学通过模型证明, 个体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决定自身的生产力水平, 同时也决定其它产品市场范围的大小及其他人的生产力和专业化水平。在一定区域内, 个人专业化水平与生产的多样性将决定社会分工水平。

在李嘉图模型中, 只要存在分工经济, 生产力水平将会随着交易条件的改进和交易效率的提高而内生提高。交易效率与交易条件的改进将会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而不需要外生条件的改变。分工内生演进为通过外生比较优势生产, 提高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水平, 为向内生比较优势转化创造了可能性。

不能否认, 交易条件与交易效率和制度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出现交换关系时, 对交换双方利益的保护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分工与交易相互制约且相互推动, 内生交易成本成为交易成本的主体, 其决定于个人的决策以及对体制和合约安排的选择。更进一步讲, 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和制度选择, 是决定内生交易成本规模的决定性因素。当其它参数给定时, 交易效率的改进会推动分工水平不断提高。当交易条件、 市场规模以及对商品的偏好给定时, 比较优势的程度越高, 就越会促进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外生比较优势模型中, 交易成本是市场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易效率的提高会使总交易成本增加[1], 这时, 交易市场上分工经济与交易成本的矛盾再次出现, 同时, 分工经济中的正网络效应将推动经济发展。因此, 分工正网络效应扣除交易成本后的利益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降低交易成本、 改善交易条件将会使分工经济双向增长。但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交易条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经济学家们对其内生化研究只做了初步尝试。足够的事实可以证明, 制度与政策是交易条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我们不能否认, 适宜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将会改善交易条件, 改进交易效率, 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3]

二、 外生比较优势向内生比较优势的转化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比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更具有实际意义。新兴古典经济学假以所有人事前完全相同作为研究的起点, 来讨论内生比较优势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这一假设条件虽然与经济现实存在差别, 但杨小凯通过斯密模型证明, 即使不存在外生比较优势, 只要选择不同行业, 就会形成内生比较优势。[1]如下图:

图2 比较优势与分工经济

上图中, 假定市场上每个生产者不存在外生比较优势, x和y分别表示两种商品的生产。如果生产者选择自给自足, 总合转换曲线为AFB; 当生产者选择分工经济时, 总合转换曲线为AFBE, 曲线AFBE与曲线AFB之间的差距为分工经济。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外生条件的差别并不是实现分工经济的致命障碍, 不过, 分工经济中生产率的差别还是存在的, 这种由生产方向选择产生的生产率的差别被称为“内生比较优势”。

新兴古典经济学提出的关于比较优势的观点, 无疑点燃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希望。杨小凯与博兰德等所指的劳动分工深化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每个消费——生产者的交易产品在其生产和消费产品中份额的提高, 其动力来源于: 生产与消费偏好的多样化、 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物的占有与使用的欲望, 是推动分工经济不断发展的原始力量。[4]由此, 交易成本问题再次成为问题讨论的核心。交易状况不仅决定个人的生产方式, 更重要的是制约着分工水平的提高与分工效率的改进。分工演进中的内生新产品的出现与分工网络规模和市场范围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而分工网络规模的拓展与市场范围的扩张又必须以交易效率的改善为前提。

市场范围或市场容量可以表示为市场总需求。市场总需求是所有商品的个人总需求之和。个人总需求可以表示为个人对所有商品的需求。这样, 就可以通过个人总需求与人口规模的乘积表示市场容量。可以证明, 均衡的市场容量与分工水平会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而提高。分工导致经济发展的的内在逻辑可以描述为: 经济增长与发展取决于劳动分工水平→劳动分工受制于市场规模→市场规模决定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包括: 外生交易成本和内生交易成本, 外生交易成本由外生变量所决定(如政府的干预), 而内生交易成本则决定于交易系统内个人的决策, 以及他们对他人决策行为做出的反应。[5]这样, 我们不仅要关注内生交易成本与分工之间形成的两难冲突推动的分工内生演进; 同时, 也不能忽视外生交易成本对分工演进产生的阻碍作用。杨小凯已经指出, 源于争夺分工好处的个人机会主义行为与国家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内生交易成本将会阻碍经济发展。外生交易成本却由于被定义为在个人决策之前, 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于交易过程而处于讨论范围之外。而事实是, 即使看起来是可以预见的、 很容易衡量的外生交易成本对交易效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外生交易成本经常会由于受到外界力量干扰而有所增加, 即实现交易条件内生化是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把实现经济发展完全寄希望于分工的内生演进是不现实的, 内生交易成本与分工的两难冲突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但降低外生交易成本无疑是改善交易效率、 促进分工内生演进的重要方面。

因此,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实现外生比较优势向内生比较优势的转变, 要以现有的经济条件为基础, 充分利用比较优势, 积极参与分工经济, 使比较优势经济中的决定性因素内生化, 从而逐渐形成内生比较优势。斯密模型可以同时解决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问题, 最终揭示经济内生增长的一般机制。斯密很早就指出, 财富是劳动的产物, 因此, 劳动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同时, 需要强调的是, 由于斯密把对经济增长的考察集中于生产和供给, 一方面提出经济增长“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另一方面又指出分工与专业化程度取决于资本和市场规模, 而资本投资与市场规模相互强化, 增加资本投资会使市场规模扩大, 市场规模扩大会产生更多利润并导致进一步投资, 经济增长会一直持续到由土地、 资源、 环境以及法律和制度等所决定的增长极限[谢识予, 2005]。由此可见, 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 除生产要素外, 政府功能成为影响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斯密那里, 不管是对资本的支配还是其它, 都应遵循其自身演进的规律, 而不是对之施以强制力。长期以来,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资本的区域配置, 区域资本结构差别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6]新古典经济学均衡理论认为,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资本区域结构中心倾向于发达地区, 资本边际回报率指挥资本流动, 实现资本区域均衡配置。按照上述理论, 资本的流动会随回报率变化发生转移, 如下图:

图3 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

图中, 假定有A、 B两个经济区域, A为欠发达地区, B为发达地区; 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资本量和资本的边际产出, MP表示资本边际产出线, R表示边际产出, A和B分别表示区域A和区域B的资本量。当其它条件不变时, 资本可以自由流动。

由上述前提假设可得, 出于分享更多资源与信息优势的考虑, 较多的资本将投向发达地区B。区域A的资本为了更高的回报率也会不断流向区域B, 从而使两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不断拉大, 但随着资本区域结构的变化, 发达地区会出现投资过度, 而欠发达地区却投资不足, 最终使发达地区的利润率下降, 而欠发达地区的利润率提高。同时, 出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考虑, 国家经济决策部门会提出推动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以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但这一理论推理对经济实践的支持显然是不充分的。基于分工与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内生经济增长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新兴古典经济学已经证明, 从内生的角度选择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是存在可能性的, 即使两个地区不存在外生比较优势, 也可以产生生产效率差别, 从而形成内生比较优势。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明显的外生比较优势时, 如何实现外生比较优势向内生比较优势的转化是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一般认为, 外生比较优势具有确定和静态的特点, 而内生比较优势却具有不确定和动态的特点, 前者决定分工结构, 而后者决定其在分工体系中的发展潜力。在分工经济中, 分工前的外生比较优势与分工后的内生比较优势并非呈对应关系[7], 即使存在分工前的外生比较优势, 也可能出现分工后的内生比较劣势。

因此, 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既要关注其短期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 又要积极培育其自生能力, 形成自我生存与发展潜力。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经济条件实现以内生比较优势为内在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按照传统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会选择生产与交易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增加收益, 尽管一部分研究者指出, 处于绝对劣势的一方会面临陷入“比较利益陷阱”的风险, 但人们普遍认为, 只有发挥比较优势, 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从而脱离外部力量的扶持, 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本文认为, 一国或地区具有的外生比较优势是其形成内生比较优势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比较优势实现模型说明一个具有外生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产生的经济利益基础是其形成内生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

表1 分工经济中不同区域的贸易利益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比较优势程度和交易成本将决定一个区域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不论该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如何, 如果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安排, 交易者会从交易中获得更多利益。在表1中, 虽然区域B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中均处于劣势, 但比较优势程度的变化会改变其在交易中的地位。能否确立该区域在分工系统中的地位取决于它具有的比较优势程度, 这时, 确定该区域专业化优势生产部门就显得至关重要。专业化、 产品多样化和企业制度同时发生的内生演进将强化该部门的生产能力, 这一机制将逐渐孕育出形成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的内生比较优势。另外, 交易成本是影响这一发展过程的重要因素, 从上表可以反映出, 对于处于劣势的经济区域, 交易成本的降低将增强该区域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能力。

在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条件下, 比较优势资源是某区域产业布局的基础, 基于该区域一定产业内生分工水平, 该地区将会实施相对优势产品的生产。知识的积累或人力资本的提高会使中间产品种类数量和企业数量同时增加, 实现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 从而形成分工演进、 优势产品生产、 迂回生产链条延长、 企业或产业空间集聚及技术内生进步推动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这一演进过程可表示为下图:

图4 分工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聚效应

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增强, 受交易成本的制约, 将在产业扩张中产生挤出效应, 分工链条上的一些竞争力逐渐消减产品的生产将会向周围地区扩散, 资源得以重新组合和配置, 分工经济范围不断扩大。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可能和必要。在分工经济范围内, 各经济体将分享差异性生产和分工协作带来的好处。

三、 内生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增长及发展模式选择

关于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新兴古典经济学指出, 分工与专业化水平将决定内生比较优势程度。自比较优势理论产生以来, 技术水平内生化被认为是比较优势动态演进的根本原因。在李嘉图模型中, 认为比较优势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指的是事前的差别, 这种外部差异使处于劣势的一方很难走出被动局面。与此相反, 事后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选择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可以使比较劣势发生逆转。

一个国家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使各区域在发展中拥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 因此, 对区域比较优势的客观认识是进行区域经济布局、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8]外生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揭示了相对优势条件下各经济主体获得贸易利益的决定机制以及绝对劣势一方获取贸易利益的可能性, 但这种由先天条件决定的贸易模式将奠定长期中各方在分工与贸易中的地位。稳定的经济发展能力是各国和各地区实现经济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 选择怎样的经济增长与贸易模式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经济实践的检验使人们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更加接近现实且具有可操作性。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 内生比较优势所指的由不同产业或行业选择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差别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实现内生经济增长的核心。在比较优势理论中, 不论是事前决定还是事后选择, 技术进步被认为是推动比较优势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力量。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 熟能生巧、 专业化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分工的内生演进, 动态的一般均衡机制会形成自发的内生比较优势, 而不需要任何外生变量的变化。当消费——生产者参与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时, 由于一个人掌握的知识与另一个人不同, 全社会的总知识得以增加, 分工随着社会知识的增加而演进, 使社会总生产率不断提高。同时, 每个人的生产能力将受不断扩张的分工网络的影响而增强, 人力资本积累加速使分工进一步演进的潜力得以保持, 推动经济不断增长。从熟能生巧到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 其实质是技术因素不断转化的过程。因此,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 分工导致的技术演进是从外生比较优势向内生比较优势转化的决定力量。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分工的形成基于以下条件: 区域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与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差异以及分工网络系统的覆盖程度。在上述条件中, 第一个条件是区域分工的自然基础, 属于事前因素, 后两个条件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中分工经济的发展程度。

为了分析一国或地区经济差异的形成, 克鲁格曼构建了一个核心化——外围模型以说明收益递增、 运输成本和需求对某一地区产业形成的影响。这一模型虽然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国家或地区出现的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现象, 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一国中,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存在很大差异, 事前因素的差异是形成某一特定区域外生比较优势的主要原因, 但事后选择是改变不发达或欠发达经济状态的关键性因素, 通过这些经济行为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使比较优势内生化。对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 以事前因素决定的外生比较优势为基础, 积极参与分工与专业化生产, 改善交易效率, 以技术内生演进为基本动力, 促进比较优势内生演进, 以实现区域经济内生增长。

技术变动是导致比较优势动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相关文献中, 经济学家们已经形成了大量关于技术变动与比较优势及贸易模式关系的研究成果, 其中包括波斯纳(M.A.V Posner)、 哈弗鲍尔(Hufbauer.G.C)谢辛斯基(Sheshinski, E)、 宇泽弘文(Uzawa, H)和罗默(Romer)等关于技术进步的原因及其对国际贸易结构影响的研究和杨小凯等从分工的角度讨论技术进步对贸易结构影响的研究。 杨小凯认为, 分工演进与经济增长依赖于商业化程度, 随着分工演进的发展, 人均真实收入将由于交易部门收入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强调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来自于分工的正网络效应而非规模经济, 专业化的熟能生巧与个人分工网络的相互作用将会产生社会学习的网络效应, 投资机制将提高社会学习能力和扩大专业化熟能生巧的范围, 而不一定形成有形资本的投资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的正向关系。

杨小凯上述关于如何形成经济发展能力的观点诠释了技术进步(熟能生巧)在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中的基础地位。在技术进步实现途径上, 我们必须认识到, 经验的积累虽然是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 但投资机制对技术进步无疑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新古典经济学把投资与技术进步的作用归结为三个方面: 资本积累中的“干中学”和“知识外溢”、 储蓄和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和用于开发和研究上的投资实现技术创新。遗憾的是, 这一理论并不被大量的经验数据所支持。与此不同, 在对投资作用的认识上, 新兴古典经济学更加强调投资与分工的关系, 这一认识与斯密和杨格提出的资本和投资的扩张将促进迂回生产经济活动中分工发展的观点相吻合。在专业化经济中, 专业化生产之前的固定学习费用和生产之后的交易成本与生产中的熟能生巧经济之间存在着两难冲突, 这一矛盾决定着经济的动态发展, 使社会生产既可能退回到更低的分工水平, 也可能使经济在动态发展中产生跳跃性进步。投资机制是形成专业化生产与内生比较优势形成的重要推动力, 投资中既包含专业化生产形成的固定学习费用, 也可以用于由专业化水平决定的投资品的生产, 这种生产将决定分工网络规模的扩张。

长期以来, 受新古典投资理论的影响, 各国各级政府普遍认为, 进行大量资本投入是走出经济困境的有效手段, 但经济数据充分表明, 资本投入并未带来经济的长期发展。在分工经济选择前提下探讨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把在投资机制推动下形成的技术进步视为区域经济内生增长核心要素的发展思路将为区域经济尤其是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起飞的路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四、 结论

分工与专业化生产、 熟能生巧、 投资以及内生比较优势等因素构成的区域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看起来像一台机器将随着分工的内生演进不断向前发展, 但这种看法似乎把经济系统过于理想化了, 在以分工演进为核心概念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中, 交易效率是影响分工演进速度的决定性因素。在影响交易效率的诸多因素中, 除了大量导致内生交易费用产生的影响因素外, 外生制度和政策因素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 虽未对被视为外生变量的影响因素展开讨论, 但关于制度对分工演进、 交易效率、 分工网络规模等产生的积极作用却给予了充分肯定, 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做出了贡献。

正如T.W.舒尔茨认为的那样,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 它涉及社会、 政治及经济行为, 包括支配政治权利配置、 使用宪法中所含的规制和确立由市场或政府来分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制度中既包括具有节约交易费用功能的内生性经济组织, 也包括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而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对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不仅要关注各个变量的内生演进, 也要认识到制度与政策因素对经济内生增长的作用。自亚当·斯密对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做出开创性研究以来, 制度对分工与专业化有序发展的维护功能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提高交易效率而内生于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系统的生产与交易规则无疑极大地促进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由国家或政府主导的外生于经济系统的各种政策与规则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适当运用外部力量干预分工经济演进进程, 将对改善生产与交易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内生比较优势演进和实现区域经济内生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小凯, 张永生. 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55-136.

[2] 杨小凯, 黄有光. 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 [M]. 张玉纲.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187-199.

[3] 道格拉斯·诺斯. 制度、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M]. 杭行.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4;73-79.

[4]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 [M]. 郭大力, 王亚南.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4: 22-79.

[5] 阿林·杨格. 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 [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6(2): 52—56.

[6] 雷达, 于春海. 外生、 内生比较优势与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 [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5): 66—70.

[7] 邹薇, 庄子银. 分工交易与经济增长 [J]. 中国社会科学, 1996(3): 5—12.

[8] 范如国. 西部地区制度供给的“稀缺性”研究 [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5): 307—309.

猜你喜欢

交易成本内生分工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试论工程采购合同谈判中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