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隶书之美——浅谈《石门颂》的艺术价值

2010-11-25徐铭

文艺论坛 2010年2期
关键词:汉隶结体石门

■徐铭

隶书起源于东汉而盛于魏晋。汉隶,因其上承秦篆古隶,下启章草、今草、真书,朴厚拙重、纯真隽永而又充满活力,既充分体现了汉代书法艺术觉醒时期的时代精神,又开魏晋南北朝及盛唐书法艺术之风范,故而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认为是光辉灿烂的一页。历时二千载,汉隶之无穷魅力仍熠熠生彩,许多作品更为今人学习书法的典范。

下面就《石门颂》为例管中窥豹探究隶书在书法史上的美学价值。

《石门颂》为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摩崖石刻,刻于今陕西宝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其内容是记述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便利交通的事迹,与另外两处摩崖石刻《西狭颂》、《郙阁颂》合称“三颂”。由于“三颂”的崖壁石面不平,书刻者倚石取势,古碑字大小不一,体态各异,自然天成,因此形成它们书法上的共同特点:浑厚雄强,奔放多姿,洒脱自然。而《石门颂》又有独到之处,表现为全篇笔力圆劲,横画不求平,竖画不求直,但求力度;转折处方圆不苟,率意挥洒,毫无雕琢板滞之气。在现存诸多汉隶书中,《石门颂》因其纵逸之姿而彰显书意,故有“隶中草书”之称。

书意是指书法的精神或仪态而言,相当于绘画中的神韵、气韵之意。亦可以领会为画论中常说的形神兼备的“神”,多指书法艺术的内涵美。“书如其人”,强调的是书家的修养、气质、情操、性格,甚至一时的感情变化都可以注入其书,通过“书意”体现出来。形成不同风格,达到不同的艺术境界。纵观东汉碑刻,虽然都在一时代,相隔几年、几十年,由于各碑书写者素质不同,神韵上也各异。桐城张祖翼跋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洒脱雄浑之气,胆怯者不可学,力弱者不可学也。”其飘逸多姿,洒脱自然之神韵“不可学”,可见一斑。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汉隶的神韵,毫无愧色的体现着潇洒灵劲、朴厚大度、气势磅礴、纯真隽永的有汉一代造型艺术的时代精神。

将要写的字联合成篇,是为章法。书法之格局空白,犹如盖房子,搭的是结构,目的是在里面居住。如何布置得当,至为关键,古人以排兵布阵作喻,以说明章法是颇有道理的,因为隶书的结体参差起伏、巧妙多端,改变了小篆均齐、对称的结体方式,较楷书方块字也更活泼,为章法的出奇制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石门颂》,时而法度谨严,如君子揖让;时而简散淡远,如众星丽天;时而大小不一,如乱石铺路。分而观之,似无律可循,但观全碑,则疏朗贯通,一种自然空灵之美油然而生。

“书贵有势”,“势”也就是包括笔画本身及其他点画之间的联系所派生出来的用笔趋势与法度,即所谓“法不孤行,仗境方生”。隶书是古文字向近文字转化的中介字体,它来自于篆,但和篆书的结体截然不同。篆书还保留着象形字的遗意,隶书则用臆造的偏旁符号破坏了象形的字的结构,使汉字结体逐渐规范化、程式化、简化,是继小篆后的又一次高度的统一。这种统一变纵势为横势,纵缩横伸,中敛旁肆,正所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生奇怪焉”。(蔡邕《九势八决》)《石门颂》书体疏朗简散,笔与笔之间很少紧密相连。比如“口”字,前三笔开口,最后一笔必然封住,在简单的笔画中,形成一种有紧有松、张弛有度的体势。有事情之所至,收笔又会拉得很长,如“世世叹誦”之“誦”的最后一竖,体长而意足,草书意味颇浓,该字之“势”由之彰显。难得的是,《石门颂》通篇六百余字,各字体势表现各有不同,又整体风韵突出,令人叹为观止。

书法是线的艺术,对线条的美有很高的要求。苍润朴厚、遒劲挺拔、端庄秀丽之类的字眼,往往被借来表达不同风格的线条美。其核心便在于对力度的不同表现。在书法线条之美中,力度的表现历来为书家所重视。蔡邕有云:“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九势八决》)短短数语,便辩证地揭示了“力”在书法中的关键作用。中国武术中有所谓“腰打石”的术语,这个概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以软击硬。二是指发力的中心为腰部。腰为身体的中部也是平衡身体的重要部位,人在发力击打时,恰当的腰部动作能使力量运用更为充分。书法之运力亦通此理。笔毫即位书者之“软”,要以之书写软中带硬、柔中带刚的字,非运腰部之力不能得。写字时,须以腰带臂,以臂带肘,以肘带腕,形成一个一气贯通的微观世界。其中力之运行,犹如太极拳中力的控制一般,无此,纵行云流水亦不免花拳绣腿之弊。古人所谓“用笔千古不易”,不变的大概就是这种由腰、臂、肘、腕所形成的点画、使转关系。《石门颂》因书体疏朗简散而得“野鹤闻鸣,飘飘欲仙”之誉,其中力度的控制与把握尤为关键。由于是东汉早期的作品,《石门颂》尚无隶书成熟时期的“蚕头雁尾”的典型特征,其书写仍有很浓的篆意,提按顿挫表现得十分隐约,又不是纯用圆笔,豪迈不羁之情溢于笔端。观其书,与入收笔处藏锋严谨,弯而不柔、细而不弱之张力。虽然笔笔线条粗细变化不大,然其力则刚柔相济,有锥画沙、屋漏痕之精劲,其形则纵横变化,又飘逸浑然之趣,处处给人以富有生命力的动感美,又不失天机浑然之趣。细细品味,其奥妙之处,不外乎用笔不易而成就的“其力一也”。

《石门颂》摩崖的风度,在汉碑中可说绝无仅有,开汉隶劲逸豪爽的书风。它远离肃穆庄严的庙堂,以其疏朗野逸的山林情趣而呈雄放、豁达气慨,在刻石分书中独领风骚、一枝独秀。清乾以后,历届书家尤为推重。临汉碑以此为范,必能得高古之气,劲辣之神,儒雅之风,不像《史晨》、《曹全》等易流媚俗。

猜你喜欢

汉隶结体石门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用笔之“易”与“不易”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汉碑档案
论书法中金文和汉隶的重要性
游石门涧
结体:小学软笔楷书教学的重点
《泰山石经》文字结体特点刍议
神秘的图案
狮虎的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