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现代转型期的一部标识性作品——喜读余艳的《人民,只有人民》

2010-11-25龙长吟

文艺论坛 2010年2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文学精神

■ 龙长吟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时尚的变化,必然带来文学的变化,文学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型,乃是社会转型期文学生态发展的逻辑反映。由于社会的转型,我国文学也正面临着现代转型,而且已经看到它朝我们迅速逼进:中国文学正由元文学时代进入到泛文学时代。所谓元文学,指网络普及前原已存在的、纯文字为载体的、为其他文学艺术提供母本的文学,它具有传统文学的基本属性;而网络时代新生的与图像关联紧密的涉图文学,可称之为“泛文学”。其形态包括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科幻文学和以智性方式反映现实的民间“段子”文学,还包括元文学。余艳的长篇报告文学《人民,只有人民》(以下简称《人民》),就是文学领域的技术切入,图文合谋与网络互补。它显然是我国文学现代转型期(尤其是报告文学)一部充满着创新性质的标识性作品。

书写速度的创新——与现实同步。由于摄影、排版、印刷等现代技术的进入,报告文学中的新闻纪实成分越来越加重,报告文学创作与现实几乎处于同步状态。反映湖南人民抗冰救灾的长篇报告文学《人民》,前期创作完全与现实进程同一。2008年开年的大冰灾,中国的19个省份,不同程度地电网垮塌,公路堵塞,机场关闭,铁路中断,现代社会许多地方一下子处于局部瘫痪状态!湖南尤其是情况最为严重的重灾区。灾难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也是对民心、党风、民族精神和国家实力的考验。国难兴邦,困厄出英雄、长精神。湖南作家网的编辑们闻风而动,迅即组织采访团,千里下湘南,从1月22号到3月9日,历时46天,行程2000多公里,走访湖南省近20个县镇,30多个相关部门,当时写出的报道150余篇,15万多字!这种与现实同步的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也是抗冰救灾的重要一翼。抗战时期,革命的文学工作者组织了抗敌协会,战地服务团,还活跃着许多战地记者,他们为抗战、为文学作出的贡献历史已经铭记;湖南作家的冰雪采访功绩,以及无数文人、记者稍后的抗震救灾采访功绩,都将被历史铭记。

作家写书方式的创新——写作的“金字塔结构”。在高科技发达,网络普及的今天,写作不再只是个体劳动,也不是文革时期的“领导出点子,群众出材料、作家出文字”的“领导、群众、个人”三结合创作,而普遍呈现为写作的“金字塔结构”——事情是千千万万人做出来的;起初书写与报道某一事件的人也很多,不但有作家、记者,更有许许多多的网民;最后成为纸质的文学作品,还得靠一两个作家或写作高手完成。中华大地、湖湘水土上2008年的抗冰灾英雄谱,就由三大篇文章构成:第一篇是千千万万战斗在抗灾第一线的上至总书记、中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党员、干部、老百姓们,用智慧、责任、爱心、汗水甚至热血和生命谱写成的社会、人生的大文章;第二篇是采访团的作家们和许多当地新闻、文学工作者,还有网民,积极投入到采写活动中,公众共同参与写作出来的通讯、报道、摄影等;第三篇才是活动发起人和组织者、湖南作家网的主编余艳女士,吸收众人的成果和智慧,经过一年半的加工、综合、升华,创作出来的、近日与读者见面的报告文学长卷。这种金字塔的写作结构,千人千眼,万人万策,最后归于一体,不但集中了许多人的智慧,而且吸收了全民族的精神,成就为一本高扬人类灵魂的大书。

原生态与直观性的凸显——“网络直击”。文学艺术的生命是真实,这已成为常识,无需置喙,但要把常识变为现实并不容易。除图像入书这一当然的、主要的手段外,《人民》还有一个重大的突破,把网络上的内容以“楼、格”的方式直接引进纸质文学作品中,“让丰沛的网络资源成为作品价值延伸的亮点和支点”(欧阳友权《人民,只有人民·序》),成为纸质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六章,外加引子和尾声共八个部分,其中六个主体部分都由“本章概述”“网络直击”“主编思想”三个部分构成。网络直击,在作品中几乎是三分天下!这可不是一般的变革与创新。它实现了网民之间的互动,让读者不论何时何地看书时,都能直接看到当日当时全国各地网民——真正的老百姓自发提供的材料和心声,那未曾加工也无需加工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真实可靠,亲切可信。其直接的效果在于,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极大地增加了报告文学的容量和客观性。元文学以纯文字为载体变成图文合体后,图像语言的广泛运用,还带来了语言的创新:对语言规范的突破,同音词的通假,名词、形容词的词性转换,新词语的创造,语境作用的空前加大,语言的跳跃腾挪,机智与幽默的泛化,这些在《人民》中不乏成功的范例。略如:“郴州是一点一点黑下来的”,匝一看来反常,设身处地一想,一个一个电网塔被冰雪压垮,一个一个电灯泡熄灭,“一点一点黑下来”,不正是冰灾时期郴州黑城的生动写照吗?

文学性因素的新变——《人民》一书的文学新素质。文学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更不是一个不可打破的整体,而是复杂的生动活泼的存在状态,文学的基本属性不可能一成不变。在当今文学现代转型的泛文学时代,文学属性的变化表现为:单纯的情感性变成“情感与技术的合作”,本书文学寄情的方式由主体抒发更多地呈现为情感外化、幻化、虚拟化和凝固等灵活多样;具体可感的形象性变成“形象的无限扩张与渗透”。再看当今的传媒,除报纸、广播外,还有电视、广告、手机等五大类,它们无不图文结合,情理兼容。图像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不但能“抓住瞬间以记录永恒”,而且,让读者如看立体电影一样,时时葆有置身现场的兴奋感、亲切感、紧张感。进入《人民》一书的图像,不包括网络直击中的人像和图案,共245幅。配以文字,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以像显意,既有全局在胸的丰富性,又有局部的生动性和实在性。“像中有文,文中有像”,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因子;文学的想像性、虚构性变成“想象与纪实的合谋”,文学纪实时的表意性变得既严谨又灵活。而且,文学标准提高了,本书既赏心悦目又怡情娱性,还启人智窦,更能导引人的精神向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与满足了读者的知情欲,创造了文学作品精神娱乐的新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本书的发行量与传世性;总之,文学现代转型时期文学性的衍变与泛化,既涉及每个人的精神生活,也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切在报告文学长卷《人民》中都有所体现。

主旋律响遏行云——万象归一的“主编思想”。泛文学中的图文结合带来了“解说词”的高度发达,乃至它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为了领悟影像、图片的真谛,解说词成为沟通现实与历史、动物与人类、自然与社会、读者与阅读对象的桥梁,它是现实的人对历史的沉思,人与自然的对话。《人民》每一章最后的“主编思想”,它有“解说词”的机灵、睿智、光彩夺人,还有画龙点睛的妙语,更不乏警策之论的警句格言,使全篇的思想升华,境界提升。文学有文学自身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那就是精神地把握世界和形象地把握世界,这个方式永远不会改变。归根到底,任何文学作品最终都要高扬人的精神,作用和影响人的灵魂。《人民》一书,万象归一,所有的人物事件,图像、文字,通过《主编思想》的升华,全部都指向了人类顽强、果敢、关爱、协作、奉献与牺牲的崇高精神——“中国精神”!作者满怀激情的写道:“抗冰精神之所以能无言地感动世界、感动中国、感动人民,是因为它汇集了多种美好的精神品格,中华民族是一个从几千年社会生活中沉淀出‘先人后己’的民族,是一个从几万个方块字中提炼出‘万众一心’的民族,是一个从无数个经典战役中打造出‘众志成城’的民族。这样一个伟大民族,是任何冰雪都吓不倒、压不垮、打不败的。抗冰救灾的胜利,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胜利。”这种民族精神在灾难中的高扬,像革命战争年代一样,仍然是共产党领导的结果。“胡总书记亲临第一线”,“温总理第一时间部署”,“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冒雪在京珠高速公路指挥”,省长周强“勇于担当”,事前我国专家已“制定预案二十六项”,尤其是“人民正在成熟”!显然这是一部理直气壮地、全方位地“歌功颂德”的书!从书名就知道,作者的所有歌颂,都是“把视角对准普通民众”,全部落脚在人民——普通民众的身上。即使是歌颂领导人,也是把他们作为普通民众中的一员,作为“人民的儿子”来肯定的。文学需要干预生活,批评社会丑恶的批判精神,但也同样需要歌颂光明,扶植和张扬正气。“大雅久不作”,这类高昂的颂歌之音长时间来难以听到了,它似乎已成为“时代的新声”,此时听来不禁产生一种久违的兴奋。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人民,只有人民》,当之无愧的是一部高扬主旋律、艺术上有根本创新、能长久影响人民日常生活和精神走向的、蕴含着“伟大”与“崇高”因子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既是文学纪实的新成果,也标志着文学转型期已经到来。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文学精神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们需要文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拿出精神
从陈克勤作品看海南建省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