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武术教学改革总体设计与实施研究

2010-11-23王冬梅

武术研究 2010年1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武术毕业生

王冬梅

(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工作部,重庆 400016)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武术教学改革总体设计与实施研究

王冬梅

(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工作部,重庆 4000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学校教育视角探讨武术教学改革。提出教学改革首先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吸收社会人才信息,培养出社会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其次,教学改革可以通过“以武传文,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展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特色,从而为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武术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本科 教学改革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过去只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也逐渐在我国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就可能面临失业”,虽然还没有成为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但仍然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并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源于教育系统内部,即高等教育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造成,由“就业难”而引发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教学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示出来。

面临这样严峻的社会压力,劳动市场对人才的规格和质量也有了新的标准,那么,体育院校武术教学改革如何进行?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增强武术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意识等问题已成为体育院校教育教学,特别是武术教学关注的焦点。当前,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院校就有30余所,由于多种因素给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就业压力,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于过去陈旧的教学内容,古板的教育理念,老腐的教学模式将不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因而,以武术为龙头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本专业教学改革现状主要表现在:第一、培养模式从“单一的专业定向目标”向“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的人才培养”转变。[1]第二、培养目标处于专业定向范围,课程设置处于混乱状态,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够强,不能从专业特殊性出发。第三、教学内容范围未扩大,还局限在武术内容的教学。针对这些现状,笔者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才的分配及毕业生反馈信息的调查统计,反思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对专业的完善,同时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乃至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存在问题的解析

2.1 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认识的偏差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中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将武术专业调整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设置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专业方向。换言之,专业名称调整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原来武术专业基础上的拓宽和丰富。武术只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一个专项。[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当前招收民族专业的院校就有30余所。通过调研和资料查阅显示,数所院校把武术方向作为了主要教学内容,对于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专业方向,在教学中涉及到的并不多,这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违背。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方向只会让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路越走越窄,陈旧的教学内容更不能让学生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无从谈起。

结合中国实情,提高全民素质,搞好全民健身是当前我国重要任务,毕竟竞技运动是“精英”的运动,是生命极限的挑战,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让学生了解、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专业。因此,它肩负着相当的重任,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的发展问题,还要考虑学生的择业与社会的需求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应在我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培养目标的正确性,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上,这些问题都不能单纯的看待。

2.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现实社会的脱节

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武术专业调整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设置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专业方向。原武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为:“培养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的武术专门人才。”专业调整后,相关的培养目标也随之改变,通过调研和文献查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及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人才”。

结合毕业生就业人才的分配,笔者采取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抽取成都体育学院2006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本科已就业人才的分配作了如下统计。需要说明的是本统计仅供数据参考。

表1 2006届成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分配统计表

从“表1”和“表2”数据对照可以看出,真正从事与武术有关的人才不到半数,毕业生从事武术行业的人数越来越少,在这之中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业余体校、武术馆校、社区健身、专职教练和公安类。而一半以上毕业生的就业未和武术挂钩,主要集中在自主创业、企业、服务性行业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从而反应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全面性及存在的问题。

表2 2009届成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分配统计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仅仅在本专业里面转圈是很难在当前社会中立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不对口”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突出专业掌握的系统性、全面性外,还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体育改革,加强对人才市场的敏感性,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是个关键。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其存在定向特点,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面的问题,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出现脱节。

2.3 毕业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反馈的调查分析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针对本专业课程设置与安排,抽取2006——2009届成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75份,回收68份,回收率91%。

表3 毕业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反馈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四大块,即学位外语、专业课与教师搭配、教育实习次数和公共基础课的安排。

首先,学位外语的反应很明显,占86.8%。主要原因在于:(1)生源特殊性。武校和体校主要重视技术的提高,对文化课的要求不严格,管理不规范,大跨度进入大学英语的学习更是摸不着门,学不懂就无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到最后只有放弃,而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少数的中学生。(2)对就业关系不大。因此英语学习对他们是最大的难题。

其次,专业课与教师的搭配占67.6%。从培养人才角度出发,由于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技术风格和为人处事等的不一,带给学生将有不同的影响,同一专业老师会让学生的积极性被磨灭,创新能力难以提高,影响学生以后走向模式化。而不同的专业老师会让学生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风格。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再次,55.9%的毕业生对教育实习次数提出建议,他们建议教育实习可以安排两次。意义在于:第一次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后两个月,这次实习可以让学生开始对专业进入自我测试,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社会人才市场和人际交往上有初步定位,大三一年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大四进入第二次实习,这次实习与自己的就业相结合,对自己的就业趋向,对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就有较足够的经验。

最后,反应公共基础课占47%。主要体现在部分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够强。导致学生凭感觉选课,为学分而学习,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不良心理反应。如传统体育养生,这应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项,也应是必修课,但是部分院校把它定为选修课,这就是课程结构不符合专业实际,专业与专项的混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对本专业认识不够,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和体现中国特色就会产生极大阻力。

2.4 教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4.1 学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建设十分重视,保证了本专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由于近几年的扩招,部分学校的场地设施存在问题,办学条件未得到改善,对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视力度不够。第二:对专业教师和专业课程的安排不加思索,有的学生大学四年都是同一个专业教师,最终导致学生的积极性被磨灭,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走向模式化。第三:对理论复习范围、考试内容和题型,教师采用“重点加范围”式给以学生指导,学生采用“背加抄”来应付考试。学生考完就忘完,在心中没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这反映了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4.2 教学双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重技术轻理论。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和质量,学生的很大部分发展需要老师的高水平指导。当前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中出现教材化教学,老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不够,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动作技术教学为主,偏重于身体素质的提升,而疏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师(教练)都是以前的技术冠军,相对在理论上比较薄弱,因此,学校应多组织老师进行业务学习,多交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以便能让学生不仅能在“术”中发展,还可以上升到“道”的层面修炼。

第二,重体育属性轻民族文化属性。从文化角度看,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它集中的反映出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文化心态,关键在于“尚武崇德”、“尊师重道”的精神。乔晓光先生认为:“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由于在认识民族传统体育上出现偏差,以致许多人认为武术就是一门高于体育的技术,并没有从文化层面上去认识武术。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当前武术并没有真正在学校扎根。正如朱瑞琪教授所说:“武术不讲文化只讲肢体操作,只会越走越窄”。因此,教师应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认识民族传统体育,认识武术,加强武德教育,通过武术的学习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用武德教育人,体现出“以武传文,以德育人”的新思想。

3 改革思路与建议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与当前的社会形势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规格和质量也有了新的标准。“专业不对口”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仅仅在专业里面转圈很难在当前社会中立足,笔者认为: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我们首先应站在社会需求的角度跳出武术看武术,了解毕业生就业趋向,明确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和社会又需要什么?因此,在突出专业掌握的系统性、全面性外,还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体育改革,加强对人才市场的敏感性,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是关键。

3.2 调整课程设置与专业结构,改变单一化的教学方向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偏窄,内容主要以套路和散打为主,而传统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方向极少开设,师生缺乏拓展意识。正如孙高峰先生所讲:“从整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来看,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要求脱节,专业结构失衡,应用型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3]因此,课程设置应与培养目标相结合,课程的结构与专业实际应符合,做到重点突出,结构明确,针对性强。改革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改变“换汤不换药”的专业内容和单一化的教学方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与专业结构,打破过去狭隘的专业范围是重点。

3.3 重视“两重三轻”

根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双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为“两重三轻”。其包括:重技术轻理论;重体育属性轻民族文化属性。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理论知识是影响科研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技术的发展是不会离开理论而独立存在的,它需要理论的支撑。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理论教学,让学生“术”与“道”并行发展是关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我国独有的专业,教师应从理论与实践中上让学生充分认识民族传统体育,了解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加强武德教育,传承东方文明所特有的气质,即:竞争中有礼让,蛮劲而不粗野,通过“以武传文,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展现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特色。

[1]杨啸原.试析武术教学的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

[2]关铁云,李冬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6).

[3]孙高峰,唐韶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6).

The Gener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Wushu Teaching Reform with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Demands

Wang Dongmei
(P.E.Department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the paper treats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 nal reform in the view of school educ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firstly the educational reform should be aimed at the social demands,all-around absorb the information of social talents so to train personnel to meet various demands of society;secondly,the educational reform can show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quality of the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major by the educational idea transmit culture through Wushu,and educate people through moral education.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major teaching reform.

Wushu the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majo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G85

A

1004—5643(2010)11—0048—03

王冬梅(1983~),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武术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中华武术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武术
最“叛逆”的毕业生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