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审美教学方法探析
2010-11-18钟秀英
钟秀英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它具有其他教育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这种音乐的审美感受过程涉及联想、反应、想象、共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所以音乐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音乐心理。
一、重视学生音乐心理发展
学生从儿童到青少年,其心理发展处在从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音乐教学应当根据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
1.明确音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儿童和青少年的音乐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过程,可划分为六个发展主要阶段:
(1)哺乳期:这是人一生中音乐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三四个月的乳儿已能分辨出熟悉的乐曲,在曲调平静、优美舒缓的摇篮曲中能够安然入睡。
(2)婴儿期:从发声节奏与聆听来观察婴儿的音乐才能,艺术发展的萌芽就从这个阶段开始。
(3)幼儿园时期:幼儿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律动感特强,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烈。
(4)小学期:自我表现的欲望进一步加强,希望自己在音乐上也有值得别人称赞的地方。
(5)少年期:在音乐上有一种自我夸耀的强烈欲望。
(6)青春期:有自我表现的倾向,从向意志、情感的传达方面发展,他们喜爱的音乐更具个人感情。
音乐艺术宝库的容量很大,青年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并未终结,一方面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共性,另一方面,各个阶段有其不同的艺术特征,音乐教育和教学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促进他们音乐心理健康发展。
2.关注音乐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音乐心理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随着青少年心理发展各阶段持续时间的不同和心理发展速度的差异,相应的音乐教育就应跟上。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是接受过早期音乐教育的,莫扎特三岁就能在钢琴上弹简单的和弦,五岁开始作曲,六岁开始旅行演奏的生涯,被誉为音乐神童。我国民间音乐家阿炳也是从小学习音乐,十三四岁就已掌握了琵琶、二胡、笛子的演奏技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没有两个像滴水那样相似的儿童。艺术教育要讲究分寸感,要注意个体差异即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个人天赋、接受教育能力的差异,决不能千篇一律,应注意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3.坚信音乐发展的可塑性
青少年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很多实验表明,改变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他们的心理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既要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又不能停留在消极被动的适应上,而是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音乐心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音乐史上大器晚成的事例并不罕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的可塑性。
二、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了解和利用学生音乐心理的特点,具体到如何施教,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自创授课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1.形象性和直观性。一切艺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形象性和情感性,音乐教学总是根据具体音乐形象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的,通过听觉、视觉和其他感觉器官对音乐的感觉来学习音乐。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是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想象力的钥匙。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完美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感受音乐的内涵,广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2.实践性和理论性。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是通过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演等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1)创造良好的音乐实践条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倾听,使之置身于音乐环境中,去感受、鉴赏和理解音乐。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理论知识、技能技巧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音乐实践活动是学习音乐理论、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掌握了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又可以更好地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3)创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
3.真实性和虚构性。例如欣赏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应着重引导感受第一乐章乐曲的忧郁,体会第二乐章乐曲的恬静优美、朴素轻盈的情绪,领会第三乐章乐曲所表现的火一样的热情,至于一些没有依据的说法就不必介绍给学生了。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音乐教师,更应在这样的艺术教育中体现教学的艺术,用发展的、长远的目光来看音乐教学工作,让音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