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2010-11-17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胡 刚

(广西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胡 刚

(广西大学 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云南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从产业结构演变、就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了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机构优化升级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实现产业机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即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化和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它是以新兴产业比重提高为前提的,其重要标志就是各产业的技术层次不断提高和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为主导产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演进趋势有所不同,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益,进而影响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承接世界制造业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已成为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制造业转移方面,西部地区是国际大企业大集团实施转移的主要选择地,而云南省更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加快云南省承接东部沿海省份和国际产业转移,利用其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提升产业层次,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十分重要的。在进一步推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云南省产业机构的合理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云南省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各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以及产业结构效益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云南省产业结构的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云南省产业机构优化的途径。

一、产业结构发展过程

1.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云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 29.46亿元、27.58亿元、12.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42.7∶39.9∶17.4,呈一、二、三结构,第三产业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后,云南省经济总量显著增加,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077.47亿元,登上了 2000亿元台阶。1987年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其中 1990年第二产业落后第一产业一年,1991年后,第二产业逐年与第一产业拉开差距,全省三次产业的发展渐趋协调,经过发展,至 1992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分别达到186.80亿元、219.03亿元、212.86亿元,三次产业之比已调整为 30.19∶35.40∶34.41,呈二、三、一结构,全省三次产业发展渐趋合理;至 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 (GDP)完成 5700.1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分别达到1020.94亿元、2451.09亿元、2228.07亿元,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17.9:43.0∶39.1。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工业化建设进程加快,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云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结构由“一、二、三”格局演变为“二、三、一”格局,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2.就业结构的变化

伴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也在调整当中。1987年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比例为 79.4∶10.3∶10.3,到 2007年,这一比例变为 65.4∶10.9∶23.7。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自 1987年的79.4%到 2007年的 65.4%,虽然下降了 14%,但所占比重仍在 50%以上。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变动不大,自 1987年以来一直在 10%左右徘徊,最高值为 1996年的 11.1%,2007年为 10.9%。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总量都上升了,由1987年的182.9万人,上升到 2007年的262.5万人,增加了79.6万人,说明云南省这几年第二产业新增劳动力较多,而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力量还不够。2000年至 2007年,全省新增劳动力278.4万人,其中第二产业仅新增69.4万人,近年来呈下降趋势,2005年后才转为上升,这与第二产业高速发展的态势不一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截止 2007年云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23.7%,在 1987年的基础上 (10.3%)上升了 1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也从 1987年的 183.5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 609.3万人,增长了 2.32倍。第三产业作为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渠道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

3.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1985年以来,云南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都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力度不够,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1985年云南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 0.05万元 /人,到 2007年已经发展为 0.52万元 /人,增长了 9.3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从 1985年的0.38万元 /人增长到 2007年的 7.29万元 /人,增长了 18.19倍。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从 1985年的 0.20万元 /人增长到 2007年的 2.97万元 /人,增长了 13.88倍。

二、产业结构分析

1.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结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结构偏离度是用于考察各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值之间对称状况的一种经济指标,它用各产业在 GDP中所占的百分比与该产业就业在总就业中所占的百分比的比值与 1的差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Si/S为结构偏离度,Yi/Y为该产业在 GDP中所占的百分比,Li/L为该产业就业在总就业中的所占的百分比。

表1 1986-2004年云南省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

从表 1中可以看出,云南省的第一产业在 1986年结构偏离度为 -0.51,说明当时在第一产业内部已经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失业问题。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偏离度逐年偏离零值越来越远,2007年该值为 -0.72。同时,劳动生产效率由 1986年的 0.05万元 /人上升到 2007年的 0.52万元/人。虽然上升为原来的七倍,但是与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而言仍是非常低的。这说明第一产业不仅不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而且工作效率依然相当低下。从 20世纪 80年代到 21世纪初,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持续上升,这说明第二产业并未大量接纳劳动力,并没有成为主要的劳动力流入部门。2000年后,其结构偏离度趋于稳定,说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与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基本相当。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从 1986年开始持续上升,由 1986年的 0.4万元 /人快速上升到 2007年的 7.29万元 /人。1986年至 1992年,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 1986年的 1.04上升为 1992年的 2.15。这说明对于第三产业的投入快速增长,同时劳动力的供给滞后于这一增速。进入 90年代后期,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明显下降,1993-2007年,结构偏离度由 1.92逐步下降为0.62,这说明第三产业正在大量接纳劳动力。

从上述分析可知,第一产业中滞留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已成为主要的劳动力流出部门。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但是没有成为劳动力的主要输入部门,这与第二产业高速发展的态势不一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劳动力流入的重要部门,特别是在云南省第二产业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时,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产业结构变动速度 K值指标分析

K值指标是用来动态考察某一时期内某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变动速度的指标。其公式如下:

公式 (2)中,qit为第 i产业在第 t期的 GDP比率,qio为第 i产业在基期的 GDP比率。

表2 云南省 1987-2004年产业结构变动速度 K值表

从表 2中看到,云南省的 K指标值变化较大,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并逐步稳定的趋势。这说明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变化的速度在减缓。这与云南省走工业化的发展思路相一致。在此过程中,工业发展迅速,劳动上产率大幅提高,云南省经济发展迅速,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然而,相对全国其他省份而言,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增速较慢,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较低。云南省三次产业构成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调整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依然是当务之急。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坚持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增长

自 1986年以来,云南省的第二产业都是经济增长的有力推动力,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必须继续坚持发展第二产业。一方面,选择对云南省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提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快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示范基地,扶持骨干企业建立区域性的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不断引导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提高技术研发投入。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当是第二、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相当,甚至超过第二产业在 GDP中的比重。云南经济的发展应在本着循序渐进的方式下,在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积极引导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要促进房地产、教育培训、信息通讯、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2.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的有效性

由前文分析可知,云南省的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在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不断加大,特别是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最为旺盛,那么协调好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大政府的协调力度,积极引导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并通过对劳动力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有效地实现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和效率。

3.建立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体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依托一个产业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资金支撑、信息支撑、人才支撑三个方面。在资金支撑方面:一是建立支持技术创新和投资创业的融资体系,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二是建立政府新兴产业扶持资金,资助有科技优势的新兴产业的科研和发展项目。三是引进国外风险投资基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信息支撑方面,加强网络化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等的收集、储备、加工。在人才支撑方面:改善和创造人才培养环境,培育高素质的创业人才和国际贸易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研修和再培训体系,特别注重对农民、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提高其工作转换能力,促进第二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政策,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F121.3

A

1006-5342(2010)04-0038-02

2009-12-29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