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鼓心得:打出剧情,打出人物
2010-11-16蒋文邦
■蒋文邦
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通过各种戏剧手段,其中构成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歌唱、舞蹈、表演和故事。要完成一部作品,音乐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显得尤其重要,怎样让戏曲既保持原汁原味,又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是放在每个戏曲音乐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几年戏曲司鼓的音乐工作者来说,我所要面临、所要接触的已经不再是光打打点子、敲几下锣的事情了,而是对音乐的理解,对乐理知识的更多认识,如果不是那样,就有可能被社会和专业所淘汰。
锡剧在六、七十年代可以说走遍大江南北、红极一时,我的少年时期就曾为看一部《红楼夜审》、《珍珠塔》而兴奋不已。家父也在戏曲团体担任主胡演奏。受父亲影响,对家乡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从事戏曲司鼓至今。面对如今锡剧的状态,感受颇深。锡剧的音乐改革也有待走出更深的一步。
2009年,常州市青年锡剧团《秋宫怨》参加了全省新剧目调演,我在其中担任司鼓。本剧虽然没有投入大量资金,但受到了专家好评。参加这样重大的演出,其实也是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一次艺术检验。在这出戏中,剧本结构虽不是太合理,但演出效果尤为好,也就是一般人们常说的“吃饭戏”。面对这样一出戏我做到了以前所说的鼓用心打、板用情敲,把演员在规定情景中的情绪烘托得恰到好处。比如在重点场次“饮恨”中,有大段的唱腔是全剧主要人物的中心唱段,也是内心的宣泄与独白,由开始的紧拉慢唱到“天苍苍、地茫茫、日月无光”到后面的【簧调】中击板的节奏处理尤其重要。鼓点子要根据唱腔、演员的情绪走到中击板又要相对稳住情绪。把主角冯香罗对儿子的怜爱之情通过音乐的烘托淋漓畅快地展示给观众,衬托演员的唱念做打发挥到极致,赢得了专家的好评。
作为一名司鼓,当今还把它叫作戏曲指挥,其实是有原因的。新时代的司鼓不光是一名演奏员,是全剧节奏的控制者。当今的戏曲不再是一把琴,而是加上琵琶、扬琴、打击乐。有了更多的配器。在完成一部作品时,不光要熟悉全剧剧情,更要熟悉演员身段和全剧的音乐,更要加强语言的逗号句号,烘托、渲染气氛。甚至要熟悉主要演员的呼吸,做到高度默契,才能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
常州市青年锡剧团多年坚持创作新剧目,除了演传统戏 《珍珠塔》、《哑女告状》、《杨门女将》、《观音前传》、《红楼夜审》、《春江月》、《攀弓带》、《梨花传奇》、《宝莲灯》等多部剧目外,还创排了现代戏 《血色杜鹃》、《老铳》、《烟村三月》等多部作品,获得了多项省级大奖、其中《烟村三月》被评为省精品工程。在这些剧目的排练中,我始终和其他部门密切配合,设计每场的锣鼓点子,不离排练场一步,几十年如一日,把每本戏的音乐、身段、调度熟记于心,每场演出发挥自如,对待每个章节用心去敲,做到台上台下演出效果有机统一。
随着改革的深入,锡剧的几大剧团经常强强联手,常州市青年锡剧团在2008年排演了大型锡剧“六代同堂”,2009年排演了“吴雅童先生从艺七十五周年”锡剧专场。今年,无锡、苏州即将举办锡剧流派演唱会。这些大型活动无疑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特别在与名家的合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与吴雅童老先生合作的《红楼夜审》和《珍珠塔·后园会》时,老先生已经九十二岁高龄,但嗓子还是很好,舞台的节奏、头脑的反映还很灵活,特别是在一段“江梦升在马上”的唱腔中,如果没有临场经验根本没法敲,因为“吴派”的唱腔特点就是灵活多变,今天这样,也许到明天老先生又不是这样唱了,甚至有时又变成连说带唱了,在打他的唱腔时,必须随时跟上他的节奏,也就是说要紧盯着台上演员的心气走、做到与演员如影随形,又比如在《珍珠塔·园会》一段“方卿二次”的出场唱腔中,吴老的出场是相当漂亮的,因为在全剧“方卿”的出场中,这里是中官而返,满身的自信与得意,是他最风光的时候,那么音乐【簧调】长过门也是相当跳跃的,伴着演员的台步由缓到急、由轻到重、再亮相,可以说点子相当漂亮,也入情入理,在与吴老的合作中,我注重了节奏的灵活性,根据了演员的情绪和对人物感情处理而决定节奏的张弛度,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称赞。
戏曲是综合艺术,每一个部门的配合都相当重要。而乐队中司鼓又显得尤为突出。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作为一名司鼓,只有多学习、多琢磨、多下功夫才能把握全剧节奏,紧跟时代脉搏,为多出艺术精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