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表现力
2010-11-16顾芳
■顾芳
舞蹈的表现力
■顾芳
前些日子又看了一遍傣族舞蹈《邵多丽》,感触颇多。这个舞蹈讲述了在温柔的三月里,徐徐的春风,淅淅沥沥的小雨唤醒了傣家的小妹邵多丽,一个人拿着竹担,一个人戴着斗笠、一个人手拿鲜花,伴着阿妹的吟唱,在春雨中嬉戏,去追逐那春天的梦。它是用三人舞的形式来表现的,通过傣族舞蹈特有的舞蹈语汇来刻画人物形象。舞蹈中的人物形象柔美,舞姿婀娜,美不胜收,由此想到了“舞蹈表现力”这个名词。诗人闻一多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人的形体动作能抒发最激动时的心态,表达丰富的内在感情。形象性是舞蹈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力特征。因为只有生动的、鲜明的、具体的形象才能使表演者有表现力的感知。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都要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这是一切艺术的特点和根本规律。舞蹈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它也不能不受这个艺术基本规律的制约。形象性是表现力的基本特征。
在舞蹈《邵多丽》中三道弯的扭动和傣族舞中的小踢步是舞蹈中的主体动作。三个少女拿着不同道具,竹竿、鲜花和斗笠在舞台上表现出雨中嬉戏的感觉,充分地显示了人物的形象与特点。而舞蹈表现力的动态性体现在充分的开发和运用人体美的千姿万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的表现能力。《邵多丽》的舞蹈语汇一改傣族舞蹈常用的轻柔舒缓,用快节奏大动作,最大限度地开发了舞者的曲线美,动感十足。美的人体动态是舞蹈艺术的基本元素,形象性是舞蹈的表现力最重要的因素。舞蹈的美还有一个表现力,这就是它的感染性。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才能够激起观众情感上的浪花,拨动观众的心弦。舞蹈这门艺术,它的内在本质属性就是抒情性。它是人的内在情感冲动所引发出的人体动作的外化。这种人体动作的外化经过了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粗糙的自发模拟形态,逐渐向复杂细致的自觉表现形态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具有表现人的丰富情感的能力,即“表现力”。人的各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等)是由复杂的客观外界事物所引起不同倾向的心理反映。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一定的共同要求、愿望和道德标准,所以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好恶倾向,以及相应产生的肯定性情感或否定性情感都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个舞蹈作品所表现出的某一种情感和思想之所以能对绝大多数观众具有相同的震撼和感染力,其原因正在于此。人们所进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生活。舞蹈作品表现出生活中的诗意和美好的思想情感、精神世界,能够唤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引起一种或欢欣、或喜悦、或振奋、或愤怒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产生满足了人们在精神生活上的需要。这种满足正属于审美感受的范畴。我们说形象性和感染性是舞蹈的表现力的特点,但也并不是一切具有感染性的舞蹈形象都能引起人的美感。比如有一些追求感官刺激的低级趣味的舞蹈,就不会引起美感,这样的舞蹈愈具有感染力,就愈会使我们感觉到它不美,觉得它庸俗丑恶,不堪入目。因此我们说,必须是那些能引起我们肯定性情感的舞蹈形象才是美的。这种肯定性情感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好恶标准、道德观念和功利目的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舞蹈《邵多丽》中舞者快速地旋转和腰胯的摆动以及舞蹈中跳跃更是让舞蹈增添不少色彩。舞蹈表现力的体现还有一点就是它的技艺性。舞蹈的技艺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舞蹈演员舞蹈技巧性的表演,如高跨度的腾空跳跃,急速的多圈旋转,柔软的身体翻滚和慢动作的控制,以及身体各部分的表现能力等等;二是编导在艺术结构、场面调度、舞蹈语言的运用和人物个性、内心情感的细致刻画等方面所具有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无论在演员的表演上,还是在编导的创作中,只有体现出一定的技艺性,观众才能得到舞蹈美的感受,技艺性愈高舞蹈美的感受就更愈加强烈。因为在表演中,或在编导中表现出的技艺性愈高,就愈不一般化,为一般人所难以达到,这就正好表现出个人独特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的技艺是要以不断地进行努力学习、锻炼探索为前提的,甚至是经过不断的失败以后才能取得,这一切都是令人敬佩的,这种以独特的技艺性塑造出的舞蹈形象更能够给人以深刻和强烈的审美感受。
总之,舞蹈的形象性、感染性、独创性和技艺性是形成舞蹈美的四个基本表现力的特点。在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中,这四个方面的特点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的。只有在舞蹈作品中具备了这四个特点,才会成为一个好作品,才能成为一个为观众所喜欢、给人以美感的优秀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