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在青春的跑道上——我演胡晓甜
2010-11-16朱雪燕
■朱雪燕
大型校园滑稽戏《青春跑道》,是我团为配合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苏州市宣传、教育等相关部门联合指导及各中小学校共同支持下,继《一二三,起步走》之后专题创作的又一部优秀少儿喜剧作品。
该剧自2000年上演至今,通过数十次较大规模的修改提高和千余场次的演出实践,在青少年观众、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有关专家和各级领导中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不仅囊括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在内的所有国家级大奖,剧组更先后六次被省市人民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记功。
作为一名青年演员,能够跻身这支优秀的团队之中,在我的老师、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顾芗的指导下,全程参与这部作品的创作、排练和演出工作。
说是大型滑稽戏,其实站在《青春跑道》舞台上总共也只有8名演员,而由我所饰演的“胡晓甜”一角,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与演对手戏的大男生“陶伟”一起,担负着展现全剧主要线索与戏剧冲突的重任。
虽然实际年龄与角色相差不远,但是长期远离校园生活,再加上如今未成年人相较我们这代人更加灵动深遂的思维,初读剧本之后,还是让我感到不小的压力。为了更好地把握角色,我不仅仔细研读剧本、揣摩剧中人物的心理,又通过学校提供的学生习作捕捉未成年人在面对学习压力、生活烦恼与情感纠葛时的心理活动与倾向特征,经过一番深入解读之后,我对人物的理解也随之更加深刻。
剧中的“胡晓甜”是个品学兼优的中学女生,但是贫穷的单身家庭背景使她少却了同龄人的无忧无虑、平添了几分忧郁与深沉,内心的自卑与表面的自傲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渴望得到了解但是又害怕交流的矛盾心态最终造成了她自闭的性格。在领会到这一层心理特点之后,我又开始将目光转向校园中与之相似的群体,利用剧组赴校园下生活的机会,悉心观察此类女生在装着、言谈乃至行为等方面的细节特点,并及时将自己的点滴发现与导演沟通,在顾芗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给“胡晓甜”这个人物添加一些极具人物特点的台词与动作,同时根据其年龄层次、身份特征、家庭背景等要素与服装、造型设计师们进行探讨。在各方老师的通力合作与我的演饰之下,一个容貌清秀、衣着朴素、神情内敛的中学女生形象展现在大家眼前。
在初步把握人物形象与性格之后,我又根据俄国戏剧大师、著名导演斯坦尼的相关理论,向着处理人物关系这一表演的纵深领域挖掘。“胡晓甜”略带忧郁与封闭的性格决定了她与其他角色间不可能有太多的交流,甚至在大多数时间里没有多少台词。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戏份不多的人物,却要在第三幕“湖滨大道”这场戏中将全剧的冲突推到最高潮。
作为一部校园喜剧,《青春跑道》将切入口瞄准了各方都高度关注却又讳莫如深的“早恋”话题,对于整个剧组而言这无疑是把双刃剑,犹其在是剧中各方围绕此话题发生直接冲突的第三幕,能否恰如其分地拿捏好此中的尺度,在以艺术的形式深刻地揭示出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困惑的同时,又能及时而不露痕迹地将话题转移到正确的引导上来,成为全剧能否成功的关键。
面对家境优越的“陶伟”似真似假、若有若无的暗示,“胡晓甜”始终都佯装不知,即便心里同样存有一份好感,却也因为家庭背景的差距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而在这场戏中,忍无可忍的“胡晓甜”一反过去的回避姿态,主动挑起话题与“陶伟”进行面对面地碰撞,随着对话的深入,“陶伟”终于脱口而出地向“我”表白时,往往能够引发热烈的现场效果;面对“陶伟”的误解与一再追问,“我”不仅对答如流、妙语联珠,直至愤而扇出一巴掌时,场上场下的紧张气氛终于达到顶点。通过我的真情演绎及与其他演员的相互配合,不仅使观众们看到了一个与之前唯唯诺诺的“胡晓甜”完全不同的颠覆性形象,也让大家透过舞台上的冲突看到了当代中学生在面对情感时既感兴奋又显无措的矛盾心态。
直到全剧的末场,借助马丽亚老师的台词,“胡晓甜”的身世与处境之谜才被解开,这个坚强独立的女孩终于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尊敬,面对“陶伟”真诚地道歉,她也终于得以徜开心怀,热情坦荡地接受了这分真挚的“友谊”。正如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大奖”的评语所说的,这部剧目最大的优点就是“以崭新的教育理念,平等地引导中学生正视自己,正视自己内心的情感,把男女生之间的好感置于健康的友谊之中,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如今,距离《青春跑道》的初次彩排上演已经过去整整十年,在这10年里,数以百万计的观众走进剧场观看了这部剧目并为之欢笑流涕、沉思感悟。在这期间,我也从20多岁的青涩女孩成为人母的褪变,然而由于“胡晓甜”这个角色,让我在舞台上的年龄永远定格在18岁;让我的艺术人生永久飞扬在青春的跑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