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豫剧畅想锡剧
2010-11-16倪剑虹
■倪剑虹
体味豫剧畅想锡剧
■倪剑虹
从事锡剧工作二十余载,我作为一名锡剧演员,有幸到厦门参加了第11届中国戏剧节的观摩活动。活动期间,真可谓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其中大型现代豫剧《乡试》令我印象颇深。体味了豫剧的精彩,回眸所从事的专业——锡剧,有感而发,略作一些随笔之谈。
一.丰富的人文内涵,鲜明的思想主题
豫剧《乡试》所反映的是切切实实地关注民生的现实题材。剧中田亮亮作为80后的代表,她满怀信心、胸有成竹地走向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岗位,满怀抱负的她却迎来了一次次失败的经历。刚走出大学校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田亮亮作为代理乡长准备大展身手、为民造福的时候却处处碰壁,重重的困难和挫折给这位年轻的乡长带来了许多矛盾和困惑。然而她不气馁,不妥协,支撑她不断从失败中爬起的”忧民”和”乐民”的信念——为民造福,为民谋利,回报乡亲,回报社会。最终,她这种“忧民为民”的精神打动了所有人,同时得到了乡亲们的真心拥护。
豫剧《乡试》思考了农村基层工作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如为官与为民孰轻孰重的拿捏,官民关系的处理等一系列与政治文明有关的重大问题,其蕴涵的“执政为民”,“廉政为民”与当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执政理念相一致,将时代召唤的精神注入戏曲创作,赋予戏曲更为持久的生命力,这可以说是豫剧《乡试》在地方戏曲和现实需要的交相滋养中作出的当代探索。
二.新颖舞台的呈现
导演充分利用了现代舞台。表现形式锐意创新,将舞台背景、灯光、音乐、人物造型、服装等诸多元素都匠心独运地融入剧中。在田亮亮与刘宝玩网络游戏这场戏中,不仅通过灯光设计把网络游戏QQ聊天的电脑界面以及漫天繁星的夜空都展现在舞台上,还创造性地把两个演员模仿游戏角色舞剑的Cosplay搬上舞台;这些大胆的创新与运用,使《乡试》一剧呈现出奇的面貌。全剧通过综合艺术的表现性元素,强化了戏曲呈现的视觉冲击力,博得了满场观众热烈持久的掌声,更为可喜的是赢得了青年观众的青睐。大多数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在影视等大众传媒的文化熏染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欣赏心理定势,他们觉得戏曲是过时陈旧的东西而屑于关注,或者觉得太高深莫测和神秘而不敢轻易去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因而长期以来,中国戏曲传承和发展的重大障碍是观众群体的缺失,而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观赏艺术,它依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素是观众。
三.何处是锡剧的舞台
品尝了豫剧的浓浓乡情,回味曾经被誉为江苏地方戏曲的“锡老大”——锡剧的现状,喜忧参半。喜的是锡剧有广阔的“根据地”——农村。锡剧虽然没有昆曲的高贵典雅,没有越剧的华丽柔美,但农村观众非常喜爱锡剧,它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无锡、常州、苏州等地区的锡剧戏迷协会,锡剧俱乐部,锡剧民营剧团的不断出现就是最有力的说明,作为锡剧人感受到一丝的欣慰。忧的是锡剧的舞台究竟在何处?锡剧发展史表明,它的根脉,它的代谢机制在民间乡土。锡剧是地方剧种,是一种大众文化艺术,我们可以汲取其他剧种的“营养”,例如锡剧中的“迷魂调”、“行路调”等都是从苏剧的曲调中借鉴的,效果很好,使锡剧的曲调更加丰富了。但如果汲取了其他剧种过多的“营养”,锡剧会不适应的,锡剧观众会不适应的,势必会失去锡剧原有的风格,会失去民众和乡村舞台,失去锡剧的“根据地”,损毁了具有悠久历史的锡剧艺术生态链,使锡剧这一草根艺术与广大农村观众愈来愈有隔膜。锡剧真正的舞台在哪里?我一直认为,它们依然还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地方戏属于地方,也应该立足于地方,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锡剧同样如此。如张家港市锡剧团,宜兴市锡剧团等艺术表演团体在农村巡回演出年均几百场次,虽然演出条件不太理想,但和广大农村观众近距离的互动演出,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锡剧观众,为锡剧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种精神值得颂扬。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对锡剧作出重新的审视和定位,明确剧目内容方面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其所反映的生活必须为老百姓认可,所体现的思想、观念、精神要与老百姓息息相通。从戏剧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观众愈是从舞台上看到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形象,就愈能产生美感,尤其对那些能反映生活中的痛苦、郁闷、快乐、喜悦、悲欢离合的剧目,观众更会从心底里喜欢而引起共鸣。反之,如果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他们毫无关系,或者,深涵到观众看不懂的地步,他们则会持一种冷漠甚至厌恶的态度。锡剧要保护“根据地”,发展“根据地”,就必须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因为锡剧的舞台在广大的民间乡土。
四.展望锡剧
众所周知,生动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深入开掘生活的内涵,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真切表达人民的意愿,是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核心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常用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