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熟锡剧艺术调查研究和对策初探

2010-11-16金冬梅

剧影月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锡剧常熟市剧团

■金冬梅

一.常熟市锡剧团状况的调查思考

为了有利于常熟锡剧事业的新发展,首先要对常熟市锡剧团的状况进行了解。

常熟市锡剧团始建于1955年。1957年4月,由县合众锡剧团改名成立常熟县锡剧团。1958年,市友爱锡剧团并入。1965年8月,组成两个农村巡回演出队,以演小型锡剧为主,辅以曲艺演唱等。并成立辅导组,培训农村业余文艺骨干。1966年12月,改称常熟县工农兵文工团。“文化大革命”中,机构和人员几经变动。至1978年12月,恢复常熟县锡剧团。

建团五十多年来,剧团在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引下虽有曲折而不断发展,在省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造就了大批富有成就和影响力的艺术人才。剧团从恢复开始,就一直重视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安排他们担任主角,多提供演出实践的机会。王小平、汪跃进、曹羽、包歧兴、李娟,分别选送省戏校及苏州戏校培训进修,获得成果,为锡剧团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剧团改建恢复后,上演的第一个戏《十五贯》,紧接排了《洛阳令》、《珍珠塔》、《纯阳与牡丹》、《王老虎抢亲》、《孟丽君》、《玉凤恨》、《李三娘》、《罗帕记》、《三脱状元袍》、《三推新郎》、《柳如是》、《龙凤合同》、《三女审子》、《青楼告状》、《血冤》、《雪地产子》、《鬼判》、《前珍珠塔》、《合家欢》、《常青藤》等剧目。主要演员有薛川宝、吴汝贞、王小平、孙伟雄、庄澄、梅桂珍、顾秀英、黄河等。1981年,参加苏州地区青年会演剧目 《拔兰花》、《游庵认母》、《李翠英告状》、《千里送京娘》、折子戏《访鼠》等,分别获得了优秀演员奖和演员奖。1984年,参加苏州地区青年演员新剧目调演,《龙凤合同》获得精神文明奖;王小平获优秀演员奖;汪跃进、曹羽、俞耀刚获演员奖,以及音乐、舞美等共15个奖项。

建团五十多年来,剧团优秀剧目层出不穷。排演了《叫化鸡传奇》(1990)、《多情的芦荡》(1992)、《谢方正进京》(1996)、《杨乃武出狱》(2001)、《难缠乌菱浜》(2001)、《常德盛》(2003)等一批大型戏曲。其中,《常青藤》参加省第三届锡剧节演出,获剧本、导演二等奖;《常德盛》参加第七届省锡剧节获优秀剧目一等奖及优秀表演、编剧、导演等10个单项奖;锡剧小戏《分家》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戏剧奖,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丰收杯”;锡剧小戏《追鱼》获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金穗杯”。

尤其是七场大型清装锡剧《杨乃武出狱》,创作于2001年,历经7个年头,7次修改,先后在江苏省锡剧节、江苏省戏剧节中获“优秀演出奖”和多个单项奖,2007年参加第十届中国戏剧节,获“剧目奖”及“优秀编剧奖”等,常熟市戏剧表演首次登上中国最高戏剧大赛舞台。

诚然,这五十多年来,常熟市锡剧团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快速文化消费、杂色生成的文化大背景下,常熟市锡剧团依然存在着危机和问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化体制的束缚

由于计划经济特有的财政补贴与福利机制的诱导,文化领域体制改革滞后,剧团发展处于困境之中。多年来,虽然文化部门几度推动剧团体制改革,但剧团要遵照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来运作,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演艺人员的积极性,这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文化体制改革的不到位阻碍了常熟锡剧的发展,出现了过于注重它的宣传教育与意识形态功能,以及因为艺术理论层面的原因,致使一方面出现了传统文化资源严重流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戏剧观众严重流失的现象。

(二)演出平台的限制

剧场是锡剧最好的展示平台,而基层文化设施存在着总量不足的问题,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也很多。首先是老化问题,农村剧场大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至今已破旧不堪,1/3以上已成危房,有的已经倒塌。其次是近年来城镇规划过程中,剧场大多处在老城区的黄金地段,由于工业开发、道路建设等原因,有1/3的剧场流失面积、流失设备或被随意处置。当然,有30%的乡镇比较重视剧场建设,修缮新建了一批小型的比较专业的小剧场。但从全市情况来看,剧场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文艺演出的需要。

(三)专业人才的缺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价值的提升决定了更加侧重于智力和能力方面,即要有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一部分人才流失。而剧团本身具有的流动性,又阻碍了现职人员进修、培训更新知识结构的机会。目前,高校设立相关专业的比例很少,造成锡剧人才少有来源,锡剧传承发展缺乏推动力。

(四)创作经费的匮乏

创作、排演一部锡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而财政予以的补助极其有限,造成了锡剧发展的艰难前行或停滞不前。

二.发展常熟锡剧的对策初探

根据以上对常熟锡剧发展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分析以及笔者从事锡剧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要振兴常熟锡剧,使锡剧这一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地方剧种推陈出新,常盛不衰,为常熟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剧团内部管理机制

锡剧团要实施符合艺术与经济发展规律的体制改革,从转变所有制着手,使剧团成为责权利明确,面向市场,面向观众,自主管理、自求发展演出团体,在剧团内部建立起有利于充分发挥演职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激励竞争机制。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和引导,通过公正和有权威性的评奖活动鼓励多出精品剧目、维护文化市场竞争秩序,为剧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稳固的演出网络阵地

剧团要保护好、维修改造现有设施,重新整合开发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另外,除了剧场以外,要将活动阵地适时延伸到乡村、企业、学校、社区等地方,采取流动形式,常年定期进行巡回演出,特别要形成农村网络阵地,真正做到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注重锡剧人才培养,使锡剧事业后继有人

剧团要充分重视人才培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有才华的年轻人,优化人才队伍,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业务培训,推荐年轻骨干参加各类培训、辅导、进修,通过勤学苦练和争取尽可能多的舞台实践机会,不断提高演艺水平。要注意培养名角,通过“品牌”效应提升剧团的知名度,提高剧团整体演出水平,增强剧团在演出市场的竞争力。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锡剧发展经费

剧团要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发挥人才资源和阵地资源优势,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艺术生产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和资本力量,进行演艺产品及衍生品的创意、生产和营销。大力开发原创性演艺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剧目品牌。可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与社会、企业联办演出团队或经营演出场所,双方在资金、人力资源方面加强联合,实现双赢。政府通过采购公益性演艺服务、场次补贴和奖励优秀剧目等方式,对剧团进行资金扶持。

(五)加强创作队伍建设,争取多出精品名品

常熟锡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锡剧消费更多地由生产决定,每一次新兴的锡剧消费高潮,总是由锡剧艺术家富于想象力的新创造掀起的。因此,常熟锡剧要在编、导、演方面加强艺术创新,考虑按照锡剧消费市场的需求取向选择性创作剧目,生产出更多适合观众的欣赏口味、符合时代潮流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锡剧文化产品。要加强专业创作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创作人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强化竞争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多出精品、名品。同时,要造就一支优秀的业余创作队伍,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优秀剧本。要加强专业剧团和业余演出团队的协作,多渠道汲取丰富的营养,使锡剧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锡剧常熟市剧团
常熟市开展消防安全整治
A Clever Rabbit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三(6)炫彩中队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传承锡剧文化,打造中队特色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