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少数民族影视的困境与突围

2010-11-16张素威,代乐乐

电影评介 2010年17期
关键词:影视少数民族民族

一、少数民族影视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勤劳勇敢的56个民族,长期栖息繁衍于华夏大地,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沃土上谱写了属于本民族的辉煌和荣耀,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少数民族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之中,其文化也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震荡,有些甚至濒临消亡的危险。加快少数民族影视发展,用视听相结合的手段将少数民族文化予以记载、保留和补救,既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和良性传承,也有利于我国影视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民族关系层面,少数民族影视能起到消除陌生、增进了解、促进交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人口流动虽然史无前例,但民族隔阂依旧存在,民族间的了解也往往停留在服饰打扮和饮食禁忌上,彼此间共同生活的机会并不多,只有专业研究人员才真正了解、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地区普通百姓而言,提起少数民族,他们第一感觉往往是好奇,接着是同情,然后是贫穷落后等主观臆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缺乏对民族地区真实而深入的了解。少数民族影视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轻松愉快的沟通方式,通过影视图像传递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人文历史、民间风俗、生产劳动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民族心理和精神面貌。少数民族影视可以把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粹展示给我们,让我们在震撼中彼此尊重、尊重中共生共荣。

二、少数民族影视的困境

1、体制瓶颈

我国的影视管理体制较加入WTO前已有很大改进,但对少数民族影视,却保留了诸多限制,规定了拍摄选题、数量,对其投资也只占整个国家电影投资的5%,资金的缺乏常使奔波于乡间田野的民族影视工作者捉襟见肘、举步维艰。此外,少数民族影视行业的制作、发行、放映等政策制度的缺失,使得众多金融资本在资金投放前踯躅不前。同时,影视消费缺乏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的表达平台,在面对发行公司疯狂的商业炒作时,没有相关机构监管,也没“意见领袖”发表公正权威的评价,广大影视消费者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直到走出影院才发现又被忽悠。长此以往,会严重削弱受众观赏热情,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影视业发展也极为不利。

2、创作瓶颈

建国以来的少数民族影视,有的取材于各族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有的取材于历史典故,有的侧重于人文风情的展示,有的抒写了民族传统生存方式与现代工业文明的遭遇,有的立足家庭在简单叙事的情节铺陈中展现个人内心世界的冲突与挣扎。它们都真实地记录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历程和生存态势,不仅成为外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也是少数民族内部实现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尽管如此,少数民族影视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表达及内在精神的展示方面依旧薄弱,缺少对民族成员心理变动轨迹的描述和刻画,对民族风情的过度阐释也往往会使作品显得有些浅薄和单调。同时,少数民族影视也面临着创作人才匮乏的现实。少数民族影视事业史上,虽有一批优秀的影视工作者,如塞夫麦丽丝、广春兰、谢飞、冯小宁等,但总体而言,这一群体数量依旧偏少,55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变迁轨迹完全由这几个人来承担和演绎,显然是不可能的。

3、市场瓶颈

少数民族影视缺乏本土导演和本土明星。在影视业中,有名气的导演和演员对观众具有很大的号召力,是不可忽视的隐性品牌。少数民族影视发展过程中,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培养明星演员,树立品牌意识,无疑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此外,宣传不到位,流通渠道也不畅通。很多少数民族影视尽管很优秀,但在全国影响并不大,很难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只有影视工作者、研究者或记者等专业人士才有机会谋面,呈现出一种精英化色彩。少数民族影视与大众传媒的疏离,尤其是在网络空间的缺席,如《吐鲁番情歌》和《益西卓玛》等,让人感到很惋惜。

三、少数民族影视的突围

1、政府的扶持

国家应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影视业的发展。首先,对少数民族影视题材拍摄的诸多限制,可酌情予以取消或简化,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在财税、融资及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其次,对少数民族影视从业人员,国家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扶持,对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拍摄、发行和放映,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资金投入。再次,国家最好能拿出专项资金,用来资助优秀的少数民族影视作品走进校园、走进乡村,以培育未来的电影观众。诚如潘先伟所言:“如果让《益西卓玛》、《天上草原》等少数民族电影免费进入电影院,对全国大中学生、普通百姓将是一道多么迷人的民族风景线。如果政府能将观众与导演融合一起,我们的民族电影何愁将来没有发展?我们观众的电影趣味何以仅仅停留在洋垃圾上?”[1]

2、创作中纯粹民族视角的再思考

郑洞天曾指出,少数民族电影缺少大批力作的重要原因是缺少数民族的剧作家、导演和电影工作者,缺少真正的民族视觉,不少电影仍是“汉族视觉”,并流露出某种先天性的审美偏见[2]。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少数民族影视创作中的短板和缺陷,但民族视角如何把握,是不是只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影视创作人员才能挖掘出本民族的文化底色、拯救惨淡的票房?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影视精品如《东归英雄传》、《美丽家园》等,其创作人员从编剧、导演到演员,都活跃着各族人民的身影,是各族人士团结合作的产物。同时,少数民族影视的受众群体既包括本族观众,也包括他族尤其是人口总额占92%的汉族观众,作品中他族演员的存在,不仅会消除陌生感(如《买买提的2008》中若没有北京、奥运会等政治符号的存在,完全会让人误以为是中亚影视的汉译片)、拉近民族间的距离,而且更易引起不同民族成员间的情感共鸣,对民族关系的改善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电影就是讲故事,情节永远是电影的灵魂、主线和生命力。民族视角的坚守或许可以更真实地展示族群生存面貌,但影视创作是一门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艺术表达,它需要超越原初族群的文化底色,需要运用夸张等手段塑造主人公形象、升华主题思想。如《花腰新娘》中上房揭瓦、与壮汉摔跤的凤美,她野蛮粗鲁的形象显然与现实中内敛文静的花腰彝女孩不同,但这种未完全忠于民族视角的影视表达手段,却赢得了观众,并未影响其艺术感染力和观众的审美期待。影视拍摄中与民族原初文化的些许不符,往往更有利于戏剧张力的表达和人物性格的凸显。由此可见,民族视角在少数民族影视创作中也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实行差异化战略,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

目前国内影视主创人员几乎全部把目光投向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关注不够,广大乡村更是无人问津。反观影视帝国美利坚,它的主流市场并不是纽约等都市,而是在郊区、城镇;“电影王国”印度也很重视乡村市场,其影院分为A(城市)、B(乡镇)、和C(农村)三类,票价低廉平均约合2.2元人民币。中国未来的影视市场,应该是在广大的乡村,因为这里聚集着最多的潜在消费群体。少数民族影视尽量避免与国内外商业大片的正面交锋,着眼于中小城市、乡村及青少年市场,无疑是科学的选择。此外,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少数民族明星演员;积极参加国内外电影节,靠获奖借助强势媒体进行免费宣传,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轰动效应和审美期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播放载体和传播平台,拓展多层次发行渠道等,都是可取之策。

[1]潘先伟.新世纪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何去何从?[J]电影文学2007,(12)第24页

[2].新浪网.云南影视现象:挑起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未来2005年10月13日[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5-10-13/10367157971s.shtml

猜你喜欢

影视少数民族民族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我们的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