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电视专题片可视性的因素分析
2010-11-16张红茹
□张红茹
伴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各种影视节目层出不穷,无论是电视专题片还是电视纪录片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观众的吸引力急剧下降。而增强画面的可视性则成为挽救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的重要途径。
合理运用镜头
电视专题片有着较明显的纪实风格特征。然而单单注重真实性,“再现”生活已经远远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好的电视专题片必须纪实与艺术并重,客观与主观结合,使画面不失真实而又具有魅力,而镜头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镜头记录。长镜头在电视专题片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准确再现事物的原貌,将人物内心朴素而复杂的情感真实表现出来,体现出纪实美感,也拉近观众与片中人物的距离,使观众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达成共鸣。电视专题片《曲鑫和她的家》记录的是主人公曲鑫照顾公婆和95岁爷爷的生活点滴。片中有一个长达6分钟的长镜头,跟随主人公从屋外到屋里,从给老人穿衣服、喂饭到洗尿垫,看来琐碎冗长,却将这家人的生活真实地还原,让我们看到仿佛是邻家发生的事,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
注意捕捉细节。细节可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情感、揭示主题,对于专题片的画面可视性具有特殊的意义。《俺爹俺娘》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视专题片,是作者焦波多年来为父母拍摄的照片和视频短片,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和对父母的想念。在母亲过90岁大寿的片断中,有一个细节尤其感人。母亲穿着红色的棉袄,父亲边说 “好看、好看”边将手扶住母亲的胳膊,是那样的自然与和谐。这一个特写镜头也就两秒钟,但是父亲对于母亲的爱护却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两位老人携手走过70年,风风雨雨中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相互关心已成默契,让我们不禁为之感动。在《书痴》中,老人用25年的时间收集古书,对此一往情深。片中有一细节:镜头从老人苍老的手摇上老人的脸,鼻梁上挂着一副老式玳瑁眼镜,中间已经断裂,用铅丝捆着。老人愿意收藏价值不菲的古书,却不舍得换一副眼镜,老人的爱书之情一下子表现出来。
结构与主题统一
电视专题片通常采用开放式结构,具体的表现形态分为三种:横向开放结构、纵向开放结构、纵横交错式开放结构。横向开放结构依据空间变化组合而成,不受时间约束,而纵向开放结构则是依据时间变化组合而成,不受空间约束。三种结构没有优劣之分,不同主题的专题片应选择不同的结构,使画面紧凑有序,作品主题得到最完美的呈现。
横向开放结构。横向开放结构适用于受时间影响不大有统一主题的电视专题片。一般来说,横向结构的专题片每一个情节都是独立存在的,画面看来跨度较大,跳跃度较大,可以让观众在一幅幅画面中提取出共同的主题信息。《西藏的诱惑》介绍的是四位艺术家在西藏的创作生活,由四个板块组合而成。四个板块的前后顺序对于作品整体感情的表达没有影响,甚至增添或减少板块的个数也无妨。这就构成了横向开放式结构。四个板块各自独立,在观众即将对一类画面产生疲劳感时创作者已经换成截然不同的画面内容,观众的兴趣又被调动起来。
纵向开放结构。纵向开放结构适用于以时间推移作为线索的电视专题片。一般按时间顺序截取生活中的一段,无头无尾,可以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采用纵向开放结构的电视专题片画面中有明显的时间迹象,使人看来条理清晰、过渡自然。如 《藏北人家》,影片按时间分成了四个部分:早晨、下午、晚上和次日清晨。天还没亮,妇女们就起床劳作,跟着是纳措和老人、孩子。吃过东西后,纳措就带上一天的食物去湖边牧羊,一直到傍晚才回帐篷。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饭。接着,新的一天降临了。观众通过画面可以看到一天内各个时间藏北人家的生活画面和随着时间推移的景色变化。
纵横交错开放结构。纵横交错开放结构是一种时空“交错”的开放性结构。这种结构一般用于有主持人的电视专题片,其中采访人物的事迹用横向结构,主持人的贯穿用纵向结构。使用纵横交错开放结构的电视专题片画面比较跳跃,现在和过去的切换会使画面的纪实性更强。《少年启示录》采用的就是纵横交错开放结构。它讲述的是全国十佳优秀少年边荣塘从小挑起家庭重担又不耽误学业的感人事迹。主人公的事迹展示用的是横向开放结构,而主持人对边荣塘、母亲、老师的采访则是纵向开放结构。纵横交错的开放结构使画面既有真实感又有现场感,让观众从不同角度了解这位少年的感人事迹。
节奏把握适当
节奏是影响电视专题片画面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把握节奏可以使画面错落有致、起伏跌宕,有利于主题的表现和创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电视纪录片的节奏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又分为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所谓“外部节奏”即是由镜头运动和后期剪辑而产生的节奏;所谓“内部节奏”即是由运动主体的运动、情节发展所引起的节奏。在电视专题片中,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通常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那么究竟应当怎样把握节奏才能提高画面可视性呢?
内部节奏决定外部节奏。不同的电视专题片体现的是不同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可以理解为作品的内部节奏。电视专题片的外部节奏应以内部节奏为依据,根据创作者的情感不同,节奏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最终达到节奏美的境界。《最后的山神》是通过记录老萨满一年的生活表现鄂伦春人生活在自然中又无限热爱自然的感情。它描述的是一种与世无争、简单快乐的生存状态,记录的是鄂伦春这个游牧民族在即将走向新的文明生活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试想,如此题材的专题片如果由快切短镜头构成,能够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感情吗?能把握好专题片的内部节奏吗?而《海南梦》则不同,它想表现的是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如此的内部节奏自然决定了它轻快的外部节奏。物体的运动节奏是构成内部节奏的基础。
在一部完整的电视专题片中,物体的运动节奏可能经过一个变化过程,从而表现作品内部节奏的变化。比如,记录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从起点到终点的跑步过程,他必然是经过一个由快变慢、接近终点时冲刺的过程,真实记录他的运动状态可以反映出内部节奏的变化过程,也会使观众感觉真实。
外部节奏表现内部节奏。作品的内部节奏往往以外部节奏为表现形式。镜头的运动快慢、后期编辑中的剪切方式和特技运用都将共同构成作品的外部节奏,从而决定不同的画面感受,体现不同的内部节奏。
镜头的运动节奏是外部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画面可视性起着重要作用。镜头运动节奏的准确把握可以使画面看来张弛得当、自然流畅、优美和谐。但是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要求镜头平稳,特殊时候镜头杂乱无章、摇摆不稳反而能达到好的画面效果。比如记录地震的专题片,剧烈摇晃的镜头反而能给人内心带来震撼,使观众体会真实的地震场景。后期编辑中的剪辑方式和特技运用则是改变和完善专题片节奏的快捷方式。在后期剪辑时,应根据不同需要保留不同时间长度的镜头,并通过电子技能的应用组接节奏,使画面更具张力。
把握色彩符号
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色彩对于我们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不同的色彩也有了各自不同的含义,如红色给人激情,绿色给人生命,蓝色给人深沉……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不同的色彩运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画面感受,渲染出不同的气氛。电视专题片《牛牛的冬天》讲述的是牛牛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不断拼搏的故事。创作者选择了红色作为基本色调,红色的路灯、红色的眼镜、红色的服饰、红色的夜景……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体现出了年轻人激情、奋进的精神。
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画面色彩对于主题的表现有重要意义,合理的色彩运用可以使画面意蕴丰富,提高画面的可视性。电视专题片根据感情的变化适时改变色彩运用,从而保证画面始终充分为主题服务。《西藏的诱惑》是完美运用色彩符号的优秀作品。其中,在颂扬女作家龚巧明的业绩时,选取的全是亮调:青山、绿水、红花、五彩的经幡……但是在女作家逝世后,色彩马上变为暗调处理:乌云、黄昏、暗草……色彩的对比鲜明,使画面更加灵活,感情更加深厚。
引发象征,意蕴丰富。画面色彩的正确运用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描绘自然环境,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能够通过象征表达更为丰富的意蕴,使画面更具深意。电视专题片《以生命的名义》讲述的是一位患有艾滋病的大学生的经历。开头是这样引入的:空荡荡的屋子只有门口是亮的,屋里漆黑一片,主人公从门口走进屋里,从亮处走到暗处,一白一黑具有深刻的内涵。白已经不是简单的白,而是象征主人公以前光明的生活,黑也已经不是简单的黑,而是象征主人公今后即将面临的黑暗生活。如此色彩的处理让画面在短短一瞬就构成了强烈对比,使观众在同一段画面内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甚至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