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乐圈”与“贫民窟”的均衡——论当下中国青年影视剧发展的两个极端及走向

2010-11-16张丽萍

声屏世界 2010年7期
关键词:苏州河影视剧青春

□张丽萍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成为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对于青少年来说,电影电视更是他们在学习之外了解大千世界的媒介环境。青年是影视剧的主流观众,他们欣赏影视剧并从中获得对自身的一种参照,但我国影视剧中的青年却与他们相去甚远。

中国电视中的青年来自“娱乐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一股“韩流”袭来,一大批优秀的韩国青年励志剧《加油,金顺》《我的名字叫金三顺》等在我国传播时,我国自己的青年影视剧在青少年中消亡了。当青年影视剧再度觉醒之时,出现的一大批以青年表现和青年关注为主的电视剧却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豪华场面,吸引眼球。场景是电视剧叙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承担着表明主人公身份、交待事件发生地的作用,在视觉文化的感知心理学中,场景给观众最直观的美丑的感觉。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眼球经济对视觉美感和视觉冲击提出了新的挑战。豪华、浪漫的场景也就成了青年电视剧中重要的表现元素。赵宝刚导演的《奋斗》中,为广大青少年所共鸣的“心碎乌托邦”,是陆涛、米莱、华子、向南们共同的居所,那里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房间,每个人的房间有自己的大幅写真,篮球架、小花园、酒吧通通被集中在这么几个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的居住地。类似这样的不切实际的豪华在“超女”主演的电视剧《美丽分贝》中也有表现。

“明星”作秀,星光熠熠。参与商业运作,明星成为影视剧市场运作中的重要资源,当红明星的出演往往能够吸引众多观者的兴趣。如由“超女”主演的《美丽分贝》,来自我国东北地区的明星韩庚主演的电视剧《青春舞台》,阵容强大的帅哥美女出演的《爱情魔法师》,2009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我的青春谁做主》等。在青少年急需一些影像参照的时候,这些青春偶像剧在他们中间掀起了一个个的收视高峰。而剧中的青年却是“明星作秀”,他们的生活不是青少年真实的生活,更像是现实中的明星写照。他们拥有豪宅名车,物质生活优裕。电视剧没有给广大青年提供现实生活的参照和鼓舞,明星式生活对广大青少年的疏离,只能成为他们无聊时的消遣。

故事简单,只谈感情。这些由刚出道或成名的明星主演的电视剧大多没有多少内涵,电视剧里的青年生活优裕而空虚,感情问题是最大的困扰,青年人整天围着感情打转。这类电视剧多是影视公司对明星的炒作,以其中大胆的生活化经典台词赢得观众。赵宝刚新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多次出现包含“青春”“我做主”之类台词,与剧名过度契合显得牵强。

电视、电影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和青少年文化,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形成中有积极的作用。电影和电视是青少年与广阔的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是他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是青少年学习做人道理的参照。而这些社会教育意义在这些以青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视剧中却走向了虚无。

中国电影中的青年来自“贫民窟”

20世纪90年代,以电影学院87班发表《中国电影的后“黄土地”现象——关于中国电影的一次谈话》①和胡雪杨的“率先自我命名”②为标志的新生代为我国青年电影带来了一丝春风。他们的影片带着对第五代宏大的民族寓言式叙事的反叛,表现出了对边缘人的钟爱,尤其是边缘青年的真实生活。

以新生代影片以及优秀的DV作品为例。新生代青年电影的代表如王小帅执导的《十七岁的单车》、娄烨的《苏州河》、贾樟柯的《小武》等,场景、主要人物都是偏离主流的“边缘”人群,以展现一种独白式和回忆式的经验性成长母题,青春的自怜、呓语为标志。这种个体的、感性的叙事,被配以平民窟的场景和边缘人物。《苏州河》一开头苏州河畔破烂不堪的楼房,独白中“我经常一个人带着摄影机去拍苏州河,沿着河流而下,从西向东,穿过上海……”而影像中却跳过繁华的上海,记录了堆满垃圾的脏乱恶臭的苏州河以及苏州河周边残破的房屋。大学生DV作品《贼》中,跟随主人公大弯头和张三的脚步,我们看到的是很少进入主流城市表现的路边弹着月琴乞讨的老人以及他身边蓬头垢面的小偷同伴,墙壁上横七竖八的“办证”广告等等。《苏州河》中的小偷马达、开心馆的“美人鱼”美美,《十七岁的单车》中的“现代骆驼祥子”小贵、偷穿主人衣服的仆人,他们普遍生活的贫穷、挣扎甚至有点畸形,这也是我国青年电影表现出来的特点,即主要人物边缘化。

电影语言透露着明确的后现代性。《苏州河》《小武》等当代青年电影对第五代宏大叙事的突破还表现在其影像风格的后现代性。大量的长镜头,无规则的晃动、推拉镜头,不完整构图镜头,杂乱无章的空镜头,剪辑中的碎片式拼贴,大量的内心独白,影片似乎借此来表达跳动不安的青春,可这其中却渗透着对“真实”的迫切追求。这与克拉考尔的照相本体论、法国新浪潮、真实电影等不契而合。《头发乱了》《北京杂种》瞬间的表象、情绪的碎片、不连贯的事件、游移不停的运动镜头的摇滚化包装也是后现代性的表现。

情节叙事弥漫着浓浓的青春忧郁和感伤。《十七岁的单车》中,农村青年进入城市的生活被夸张地表现,他们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如他们以羡慕又奢望的眼光看着城市的女人,不会进旋转门、第一次享受喷头冲澡等细节都表现出他们与城市的一种隔阂。《苏州河》中,“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会一直找吗?”“会一直找到死吗?”对爱情的质问与回答中透露出不相信爱情的青春感伤。

中国青年影视的异态到常态化发展

面对好莱坞大片和日韩剧的冲击,青年成为观影的主要群体之时,对影视剧中青年形象的关注需要加强,而且应该开拓出多元视野中的多元发展途径,从其局限性中寻找突破。

拓宽关注视野。我国青年影视剧中的青年形象是单调的。正如以上分析,电视剧中的青年来自“娱乐圈”,而青年电影中的青年则来自“贫民窟”,青年形象的多元化展现是青年影视剧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北漂族、进城务工者、占青年人口大多数的学生等等。

另外,在类型片的划分中,惊悚片、动画片、室内剧都是我国青年影视剧没有尝试的,同样的故事蕴含一定的道理但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在叙事方式上应该寻求多样,开拓青年电影表现内容的多元层面,不只是拍社会问题电影和主题教育电影。

青年影视剧需注重价值引导。影视剧的传播是裹挟着文化信息和价值观的。日韩剧的流行带给我们的反思,我国的青年影视环境,不要造成文化的侵蚀,影视工作者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要认识到电影电视这些大众媒体对青少年有很强大的影响力。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既要考虑产品的商业价值,更要考虑产品的社会属性,尤其是影视作品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影响。

随着新生代影人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他们的影片在国际上越来越多地参展、获奖,新生代的中国电影业已成为国外文化分析专家和普通人认识中国现状的重要参照,也就是说中国的新生代电影已经具备了一种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这些影片的内容,主要人物形象,拍摄的整体背景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贾樟柯的《小武》等关注“贫民窟”的影片将中国的都市化发展封锁在国外银幕的背后。

产业化路线亟待开拓。我国的青年电影长期隔离在主流之外。上网搜索青年电影大致会是这样的结果,视频中几乎没有,而很少的链接存在于电影爱好者的博客中,简单罗列出中国的青年电影。电影是一种视觉文化,单纯的文字对于电影只有评介和资料的价值。所以,被罗列的众多青年电影并不能真正与青年观众见面,如刘沛的《午夜的士》、姬雨的《夜》、张林子的《深海,再见深海》等等。而不能和观众交流的作品是没有存在价值的。

如今随着北京、上海两大电影生产重镇的 “青年电影工程”的启动,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的不断推出,频道专业化带来的DV频道,让我们看到我国青年电影孕育着的春天。除影院之外,电视、互联网、DVD、电影台、电影节等后电影方式都是值得开发的电影展示渠道。为青年电影开辟健康的发行渠道,贺岁片在新年时候上映,在2月14日西方情人节时有特别电影献映等,这些既是有待开发的潜力经济市场,也是青年内心的需要和一种正确的社会性引导。

“少年强则国强”,为营造健康、向上、贴近生活、丰富多元的青年文化氛围,影视剧应该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发挥自己的一些优势,在商业、文化、社会、教育意义中寻求平衡。

注释:

①此文写于1989年初,后以 “北京电影学院85级全体毕业生”的署名方式发表于《上海艺术家》,1993(4)。

②1992年,胡雪杨较早宣称“89届(85班)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电影故事》,1994(5)。

猜你喜欢

苏州河影视剧青春
苏州河,悲莫悲兮奈若何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苏州河
苏州河的现实与梦境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