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艺术中的社会意识思维重要性

2010-11-16顾光辉,邢鹏飞

电影评介 2010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莫里斯艺术

前言

所谓视觉文化,它的基本涵义在于视觉因素,或者说形象或影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形象设计、体育运动的视觉表演、印刷物的插图化等,我们可以举出无数例证,证明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业已出现,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读图时代”。在这新的“读图时代”里,我们大部分的经验都来自视觉,我们获得的几乎所有信息和知识也都来自视觉,我们所作出的判断和决定也是由视觉决定的,我们的娱乐活动也离不开视觉。总而言之,现代社会就是一个被视觉所主宰的社会。在本文中我们宏观的把“设计艺术”理解为“视觉文化”活动。

一、设计、艺术视觉文化的新思维

前段时间我拜读了英国德比大学艺术设计史论的资深教授——马尔科姆•巴纳德著的《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一书,其实此书是一本变相的艺术、设计史,但是它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把艺术史、设计史当成了一门有别于艺术历史、设计历史学科以外的其他理论学科来进行认真的研究。传统的艺术史、设计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局限在一个有所限定的学科内来理解,给予了一系列问题于较多的肯定性。正如书中提到:“贡布里希描写了一种少部分人感兴趣的艺术,他称之为《艺术的故事》;克拉克以同样的方法描写了极少部分人的文化兴趣,他称之为《文明》,好像他们就是现存的唯一艺术、文明和文化。”而“佩夫斯纳讲述了一个设计历史的故事——设计是朝一个高点或顶点发展的……然而对佩夫斯纳而言,设计研究是一种歧视行为,他把普通物品从那些高质量的产品中剥离出来了。” 从中可以看出目前传统的设计史和艺术史的研究方法的诸多缺陷。但马尔科姆•巴纳德这本《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却以一种跨学科、多元化(涉及到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社会学、心理学、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的新思维研究方式使其最大限度的挖掘了设计艺术这一系统工程的诸多社会效应。在此我仅就设计艺术视觉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一下思考。

二、设计、艺术视觉文化与社会进程的运作方式

可能一提到设计艺术这一新兴的视觉文化,大家立即会想到是在搞美术,是在搞创作,是在搞宣传。当然由于设计艺术的典型性,它确实离不开这几个基本元素。但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设计艺术形成一定规模以后,是否应该重新考虑一下除此之外的“社会问题”呢?以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设计艺术视觉文化在建立、维持和变革社会中的作用将从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和研究:第一方面是生产,第二方面是消费。再把生产和消费设计艺术的视觉文化和社会进程之间从三种作用方式来解释:视觉文化对社会制度的复制和再现、视觉文化对社会制度的挑战和变革、视觉文化试图保持对社会制度的中立。

1、对社会制度的复制和再现

视觉文化本身是具有有一定的传达作用,这种作用无疑要给传达对象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效应。传达信息对以往社会问题的解决表示满意和支持的,我们称之为对社会制度的复制和再现。在消费者的角度分析,被动消费就是对社会制度的复制,而积极消费也顶多称得上对社会制度的再现。假设一个民主的社会,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应该是民主的。实际上,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设计艺术的视觉文化领域系统里,多数文化产品生产者认为产品是按照群众的消费需求定制的,也可以说是按照计划生产的。这样一来,产品生产者就控制和操纵了广大群众,他们的生产观念就控制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最终的结局是生产者没有创造出新的产品,首先是文化生产者复制、再现了社会活动。而无意中,这种重复性的社会活动对消费层次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多数消费者无形中开始对消费层次的复制和再现活动。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进程的复制和再现。

2、 对社会制度的挑战和变革

在视觉文化产品的传达过程中还有一种前卫、激进的元素。那些不满于社会现状或者他们精神上不拘于对生活方式的无限循环,他们在视觉文化产品的输出和视觉产品选择过程中必然会带有一定的挑衅和反抗。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对传统制度的挑战和变革。这种情况表现在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各个社会团体之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等。统治阶级不仅是经济、物质的统治者,而且是统治思想的占有者,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是保证被统治阶级赞同社会制度中的矛盾和不平等的一种方法。视觉文化是思想的一部分,在无产阶级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与统治阶级不一致的时候,统治者文化思想可能受到质疑和挑战。美术和平面设计历史中有许多用于挑战和质疑统治者、阶级思想与信仰的视觉文化的例子。比如说,法国、前苏联和美国等国家的革命时期的许多作品显然是想改变当时的社会制度。在革命后的苏联,罗琴科、李西斯基和马列维奇都创作了大量作品、广告、政治招贴画和版面式样去帮助革命力量。弗拉基米尔•塔特林甚至放弃了雕塑的创作,转而开始为新型工人取暖问题设计了效果很好的火炉。

不论是社会活动中的哪个层次,进行挑衅和反抗的社会活动者可以称之为视觉文化的生产者,这一系列社会活动产生社会效应的广大社会受众被称之为视觉文化的消费者。不管是苏联的李西斯基、塔特林,还是德国的希特勒,只要他的系统工程理念和传统理念不一致,必然会引起一连串的工程效应,为广大受众带来不同的社会体验。那么这种新的体验是不是会给社会进程带来一定的影响呢?

3、试图保持对社会制度的中立

中立状态是问题复杂化的过程,某些团体和个人可能既不支持统治社会团体的信念和立场,也没有积极再现统治社会团体的地位,同时也没有继续保证其他非统治团体的从属地位。所以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一)这样的中立、清白状态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所有设计都是传达,都要为世界带去一些变化。只要有传达效果,就会产生某些微妙的变化,结果就不仅仅是中立。当然那些所谓的“没有传达意义的中立者”,其实在社会中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他们不会存在,也没必要存在。(二)保持中立的尝试本身就是一种影响权利运作的一种尝试和政治行为。如果设计师为了摆脱陷入统治者或者是被统治者的权力内部,自身精神上的力争摆脱双方而传达自己的思想就是一种对社会制度的挑战。所以清白和中立是复杂的精神信念的结局。在视觉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层面上能不能产生这种中立状态呢?如果产品生产者对当今流行的视觉文化保持中立态度,那么他们肯定会回避对流行产品的批评或支持。但是不论从生产者的经济层面考虑,还是从其政治、社会地位角度入手,这样的生产群体都不应该出现,尤其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今天,逃避就等于死亡。生产者必然会迎合某一类视觉文化心理,而只要存在一丝偏向心理,必然会引起一连串的社会效应。广大的社会受众群体也避免不了这种串联波浪的影响。

三、视觉文化和社会制度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视觉文化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会产物,所以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很复杂的。它对社会制度的复制、再现以及中立和挑战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如英国的莫里斯和艺术与工艺运动,莫里斯称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认为他的作品有助于改善劳动阶级的命运。莫里斯和当时的精神领袖拉斯金都认为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中精神和物质的贫困;他还特别强调生活得工业化使“工人”沦为“可怜的瘦骨嶙峋的生灵”,是艺术的殿堂为他真正设计了理智而丰富的生活模式。莫里斯的初衷也是想让普通老百姓摆脱工业革命带来的恶劣环境,他非常关注社会公平问题,他希望每个阶级都有同样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以自然材料、手工和自然而费时的染料制作的设计产品价格太昂贵,劳动阶级根本买不起;最终莫里斯设计的产品成了富裕的中产阶级享有的奢侈品。所以莫里斯在精神上是对现实社会制度的挑战和中立之间的徘徊,思想上他是提倡民主,同情每一个老百姓的。现实中他有没有魄力触及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只是消极躲避,力求中立。最终结局明显可知是对现实社会制度的复制和再现。

包豪斯设计学校,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建于德国魏玛。他是第一任校长,他深受莫里斯的思想和作品以及英国艺术和工艺运动的影响。包豪斯其实是现代主义和莫里斯的一种机械化版本,它的原则是打破美术和手工艺之间的条条框框和界限,考虑生产过程中愈来愈多的机械化问题。所以莫里斯主张的是设计师必须关注产品的美观和自然材料的温柔,而包豪斯关注更多的则是愈来愈以机械为中心的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实用性、大批量生产和便宜的价格。包豪斯思想其实是对莫里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继承和发展,继承了其对产品实用美观性的重视,发展了其手工艺基础上机械的重要性,提出了产品的批量化和标准化生产。从而这样的产品会更便宜,能够使更多的人拥有它,最终使社会制度更加民主。由包豪斯实例分析:格罗皮乌斯等人的设计文化领导思想→对社会传统设计观念的挑战和变革→影响到物质层面→形成新的社会制度→完成一个单位的变革。当然在这个变革过程也存在着众多模糊因素:格罗皮乌斯自身思想的混乱状态,其实他自己认为应该提倡什么样的设计观念,达到什么样的结局也是不可而知的。在设计过程中他也进行了有意识的“抹平”社会等级制度的尝试,在尝试过程他中又不舍得放弃产品的美观性,所以他又想满足普通老百姓需求,又想满足部分贵族阶级的奢侈需求。可见他也想保持一定的中立状态,但恰恰是这种中立思想触及了统治者利益,所以不得不被迫关闭包豪斯学校。

小结

在国内一些设计艺术领域的学者渐渐意识到了艺术、设计等视觉文化和社会学之间的问题,如尹定邦老师的“设计是服务”的观点,他讨论的是中国现阶段应有的设计观。他认为设计师应该以“服务”的态度来运作,并指出了设计服务的对象是所有的人。另外在他的《设计学概论》里边也提到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他指出“为人类的利益设计”是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也是设计师崇高的社会责任所在。这里的人类着重指出了边远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和残疾人还有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需要设计师的关注。李砚祖老师在《艺术设计概论》里“设计师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职责”一节也提到设计师应该拥有一种服务意识并且要把真、善、美作为设计师的最高职责。周宪老师也提出:“视觉文化势不可挡,视觉消费亦尤必然。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思考另外一些难题。在视觉文化不断膨胀之后会怎样?阅读是否会重新成为我们的主要文化活动?语言与理性的命运将会如何?”。诸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艺术和设计对社会的重要性,他们主要是从宏观的设计效应层次来考虑的,意识到了好的设计能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从深层次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系统的理解艺术和设计实践无疑给今后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4]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6]尹定邦.论设计服务[J]. 北京.装饰. 2005年第8期.

[7]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8]周志.视觉文化—艺术史研究的新视角[J].装饰.200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莫里斯艺术
关于早期蒙古社会制度的再思考
神奇飞书
纸的艺术
我的风筝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不受羁绊的女性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