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寻梦(二)
——宁波市流动人口调查

2010-11-15郝敬堂

中国工人 2010年9期
关键词:婚育梁祝务工人员

郝敬堂

都市寻梦(二)
——宁波市流动人口调查

郝敬堂

寻梦地见闻三:最年轻的村庄

走进力邦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矗立在村委会大楼上的村名,看上去真的很有气势。那牌子,比楼房还要高。十多里开外,就能看到它鹤立鸡群的挺拔了。村子不大,一切都是新的,楼房是新建的,绿地是新铺的,道路是新修的。村内有文化宫、婚育文化中心、篮球场、图书馆、健身房……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从外貌上看,它更像是一座休闲的公园,像一所新建的学校,像一家实力雄厚的大财团的后花园。可它都不是,就是一个村庄,一个刚刚建立5年的村庄。

这是怎样的一个村庄?它是怎样组建起来的?这里的村民从哪里来?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走访了村委会的干部和村民。

蔡烈烽总经理用最精辟的概括给力邦村作了准确的定位:

——全国首家外来务工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政府“掌舵”、企业“划桨”的创新思维。

力邦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一开始就格外引人关注。

力邦村隶属于奉化市西邬街道,这里原本不是一个自然村,只是当地一个企业的冠名。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以情招商,以商引商”力度加大,落户到西邬的工业企业与日俱增。2001年,西邬已有大中小企业400多家,其中外企20多家,工业区块初具规模。随之而来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他们的食宿、后勤服务和管理问题成了困扰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个难题同时也摆到了西邬镇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镇党委研究决定,由政府提供土地,参与管理,以投标的形式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力邦投资有限公司的掌门人由此看到商机,闻风而动,抢占先机,投资2400万元,与当地政府签订股份合同,共同开发兴建“力邦村”。合同规定:拥有10%股份的西邬镇政府对这一项目的重大事务(如住宿费、餐费)等价格的变动拥有否决权,具体的经营管理由投资方执行。

力邦村就这样诞生了。

这是一个新型的村庄。2800多村民来自全国18个省市,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人来自五湖四海,说的是南腔北调,你稍加留意,会发现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这里几乎听不到宁波话。换句话说,这里居住的全部是“外地人”。

这是一个年轻的村庄。这里的居民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他们在这里“安居”,又在这里“乐业”,和当地居民有所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本地人的户籍,手里攥的是一张外来务工人员暂住证。

力邦村开业那天,村里举行了隆重的开村仪式。锣鼓敲起来,鞭炮放起来,人们载歌载舞,以澎湃的热情迎来了第一批入住的村民。

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来自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他们远走他乡外出打工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挣钱,钱可以改变他们人生的命运。

每个人都懂得挣钱不容易这个最简单的道理,所有的以挣钱为目的的打工者们都想住最廉价的房,吃最廉价的饭,他们都有吃苦的思想准备,只要能多挣钱、少花钱,不怕苦自己。

力邦村“人气指数”高的重要举措是“最低价位,超值享受”。每人每月的房租是18元,每顿饭一荤一素一汤2元。肯定地说,这种“最低消费”在全国也是独此一家。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笔者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宿舍,走进食堂,走遍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装饰一新的4栋公寓大楼是力邦村的主要建筑,建筑面积有12000平方米。楼前是豪华的路灯,路边是青青的草坪,楼后是灯光球场,四周是绿树掩映的人行道。

普通宿舍分大间和小间,大间28平方米,10人居住,双层铺。室内有电视、电话、电风扇,每栋楼有垃圾桶、清洁工和自行车棚,楼内楼外安全、清洁、有序。

“这样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住宿费每月只收18元。连水电费也不够,这做的不是赔本生意吗?”笔者提出疑问。

蔡烈烽直言不讳地回答说:“从现在看,我们做的的确是赔本生意。”

“作为一个企业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他的行为目标,为什么还要做这赔本的生意呢?”笔者接着问。

蔡董说:风物长宜放眼量,堤内损失堤外补。力邦村人丁兴旺了,那么多的人要吃要喝要消费,社区的第三产业必然兴旺发达起来。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必然会促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这一招,的确是高人一筹。

食堂能容纳上千人就餐,桌椅板凳摆放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开饭时间已过,提示板上还写着当日的菜谱:中午供应的饭菜品种有七菜二汤,荤菜有红烧大排、五香鸡腿、冬笋肉丝、牛肉萝卜,素菜有熘白菜、烧茄子、炒土豆丝,汤是白菜豆腐汤。每人每餐2元,任选一荤一素一汤,白米饭不收钱。人是铁,饭是钢,打工者大多干的是力气活,饭首先要吃饱。这里食堂的管理人员不但让在此就餐的人员吃饱,还想着法让他们吃好,每天的食谱都不同,但价格从来都不变。这“两元钱大餐”成了力邦村的“招牌菜”。

我们边走边看,村委会的一位同志给我讲了一个笑不出来的笑话。她说,食堂刚开张不久,发现有一位打工者每天前来就餐,可他从来不买菜,总是一个人躲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吃。后来才发现,为了节省2元钱的菜金,他每顿只吃咸菜和米饭。谁有意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这都是让穷逼的啊!穷能让人格失去尊严!

走出大食堂,进了文化宫。这里是村民们开展文化娱乐的场所。“宫”里有乒乓室、图书馆、健身房、影视厅、电子阅览室和年轻人最爱光顾的卡拉OK厅。这里居住的村民95%以上是年轻人,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们也有交友需求,婚育需求,人口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文化宫就是为了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而开设的。除硬件设施外,还成立了读书俱乐部、婚育大讲堂、文艺俱乐部、青年文学社、力邦杂志社。

力邦村的篮球队、乒乓球队、排球队远近闻名,每到夜幕降临,灯光球场人声鼎沸,卡拉OK厅歌声阵阵,到处充满着青春活力。文化宫廉价向本村村民开放,门票1元钱。1元钱能吃一顿“精神大餐”,听起来也像“天方夜谭”。

力邦村成立之初,为给这个“新生儿”取个好名字,蔡烈烽董事长费尽了心思。起初定名为“西邬工业园区园中园”,觉得不妥,既没有特色又绕口;接下来改为“外来民工公寓”,听起来很洋气,可仔细一琢磨,这“外来民工”的定位似乎有隔膜感,还是不合适;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定名为“西邬力邦村”。在力邦村,没有本地人、外地人之分,也没有一等公民、二等公民之别。这个村的村民不分内外,没有贵贱,身份是平等的,称呼也是平等的。

现任西邬街道党委书记蒋加明说,对待外来务工人员不但要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更要给予他们参政议政的政治权利。力邦村村委会7名委员,有4名是外来务工人员。村党支部组建以来,已发展党员5名(全部是外来务工人员),吸收20多名党员积极分子。党支部提出要求,每名党员要主动联系35名村民,了解他们的疾苦,反映他们的呼声,做党和群众的桥梁。

人文力邦,魅力力邦,和谐力邦,文化力邦。这是力邦人在努力打造的“力邦品牌”。

农民工从农村一步跨入城市,有一个适应和融入的过程。农民工身上由长期封闭形成的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地域观念强、缺乏养成教育的“农民习气”,和现代文明城市格格不入。从农村人到城里人是一步艰难的跨越。

力邦公司副总经理蔡荣华介绍说:“第一批农民工入住时,打架斗殴、小偷小摸、随地便溺、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一次,一位村民从外面小店里买来一包瓜子,一路走一路嗑,一直嗑到宿舍大门口,自然而然地吐了一路的瓜子皮。回到宿舍门口,转身往后一看,一位清洁工正在沿途清扫。她顿时脸红了,而且感觉发烫……我们抓住这件小事做了一篇大文章,开展了‘创文明社区,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动。从此以后,打架斗殴的没有了,随地吐痰的现象减少了,乱扔垃圾的行为杜绝了,整个街区变成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大花园。更为可喜的是,人口文化环境的熏陶,使村民们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力邦青年》是力邦村的村报,作为一名老报人,我还是头一回听说有办村报的。出于好奇和职业敏感我索取了几份,阅后大为感慨。这张村报真的办得不错,4开4版,铜版彩印,发行量2000份,村里400个宿舍分别免费赠阅一份。《力邦青年》第四版是“星星点灯”副刊,刊登的是青年文学爱好者们创作的诗歌和散文。除了“村歌”、“村报”外,他们还准备投资兴建自己的局域网和婚育辅导站。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文化和文明的春风化雨使力邦村的村风大为改观。蓬头垢面的不见了,袒胸露背的绝迹了,大姑娘小伙子衣着整洁,言谈举止文雅大方,有人形象地比喻说,“丑小鸭”在力邦能变成“白天鹅”。

陶文娟,一位很漂亮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小姑娘,她是力邦村的妇联主席,共青团十六大代表。

陶文娟说,她是安徽宣城人,中专毕业后来这里打工,现在算是力邦村“元老”级的村民了。

前两年,有一部曾经热映的反映打工妹生活的电影叫《两只蝴蝶》,陶文娟就是那其中一只蝴蝶的原型。

刚来这里居住的那天,陶文娟打电话告诉妈妈她的新住址,没想到却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陶说:“妈,我们这里叫力邦村。”

妈诧异:“还在村里啊,不说是去城里了吗?”

陶说:“妈,这里是城中村。”

妈不懂:“什么村也是村啊,还不如回咱们村来呢?”

后来爹妈一起来了,亲自看了,才知道这里的村和老家

的村就是不一样。

力邦村,小村庄,大社会,村里住着全国各地28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计生工作很难开展。一个小姑娘家,每天拿着安全套之类的计生用品走家串户,实在很难为情。后来渐渐地习惯了这项工作,自己的婚育理念也跟着发生了转变。

陶文娟身同感受地说:“本来吗,像我们这些外出打工的人,就是想在外面多挣些钱回家,然后结婚生孩子,多生几个,尤其是儿子,因为是农村吗,传统观念是多子多福,需要的是劳动力。很惭愧啊,我虽然也读了十多年书,刚出来时还是这么想的。但是现在,我的婚育观念完全改变了,现在的想法是:生男生女都一样,关键在培养!”

时光荏苒,转眼间7年过去了,陶文娟从一名普通的打工妹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入了党,成了家,和城里人一起过上了好日子。

寻梦地见闻四“梁祝爱情节”的由来

2003年,宁波提出创建“婚育文明市”的构想,鄞州区政府投资150万元,在“梁祝文化公园”的西北隅辟出一片园地,兴建了“梁祝婚育文化园”,使其成为园中之园。两园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各有特色,相得益彰,共同弘扬中华婚育文明。

“梁祝婚育文化园”落成后,市、区人口计生部门以婚育文化为主题,先后开展了预防艾滋病万人签名、关爱女孩、免费婚检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被群众称为“丰盛的人口文化大餐”。

在新辟的园地中,有一尊铜像格外引人注目,导游说这尊铜像是朱丽叶。笔者好奇,这朱丽叶怎么跨海越洋到中国寻亲来了?

说起朱丽叶的到来,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爱心故事。从2003年开始,宁波每年举行一次“中国梁祝爱情节”,从此梁祝的爱情故事便随着中国爱情节而传遍世界。

2007年的第5届“中国梁祝爱情节”非同往届,组织者特地从“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乡意大利维罗纳市邀请了10对新婚夫妇,来这里参加中国式的婚庆大典,远方的客人给“梁祝文化公园”带来“朱丽叶”这份美好的礼物。

“西方爱神”和“东方爱神”在这里相聚,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

为欢迎朱丽叶远道而来,在梁祝文化公园举行了铜像落成仪式。意大利的“护花使者”卡西尼先生出席了揭幕仪式。当红色盖头轻轻滑落,远涉重洋来到宁波的朱丽叶向宁波人展示了他那蒙娜丽莎般的芳容。

揭开朱丽叶神秘的面纱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尊西方爱神身上有3处打磨得十分光亮的部位——右胸、右手和右脚。卡西尼用示范地手势,自上而下依次抚过朱丽叶的右胸、右手和右脚这3个不同寻常的部位,向人们透露了一个秘密:在维罗纳市,有一个民间传说,摸这些部位会给你带来幸福和爱情。来自宁波的一对新人捷足先登,和西方爱神来了个“亲密接触”。卡西尼用意大利语向他们祝福并邀他们合影留念。西方爱神见证了东方爱情,在并肩而立的新人身上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如果说“梁祝爱情节”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那么在这爱的天堂里举行的“万人相亲会”则同样是“大手笔”。

经过周密筹划,2006年4月,鄞州区人口计生局、高桥镇政府、东南商报联合举办了“梁祝文化节万人相亲会”。筹办这项活动的宗旨是:借梁祝爱情故事在民间有着深厚影响的社会基础,为宁波民众营造一片轻松、和谐、温馨、浪漫的寻爱之地,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以科学、文明、进步的人生态度对待婚姻恋爱和家庭,从而将梁祝文化公园和梁祝婚育文化园办成宁波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寻亲、相亲的基地。

“万人相亲会”的消息通过媒体和网络发布后的3天时间里,宁波、杭州、舟山、绍兴等地的报名者就多达12658人,而实际到场的已超过25000人。此举惊动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他们派员前来考察,当场向大会颁发了“规模最大的相亲会”的中国吉尼斯纪录证书。

的确是奇迹,的确是创纪录,2万多人带着美好的愿望,云集在梁祝文化公园,参加这个隆重的爱的盛典,那盛况、那规模、那场面出乎组织者的意料。小小的公园爆满了,比肩接踵的人们在爱河里倘徉,幸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万人相亲会”下设若干分会场,分别是“新宁波人专场”、“老爸老妈相亲会”、“梁祝蝶双飞派对”、“中老年玫瑰之约”……最火爆的分会场是“新宁波人专场”,这里大多是外来务工的年轻人,在异地他乡,他们找到了工作,多么渴望也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

别具特色的“老爸老妈相亲会”,来这里的中老年人大多是前来为儿女们寻亲的。儿女们工作忙,抽不出时间来光顾,他们自告奋勇来了,首先替儿女们筛选一遍,记下对方联系电话,下面的任务交由儿女们自己完成。父母认可了,儿女们中意了,这就是缘分。这种“复合选择”有较高的成功率。一位女儿在新西兰就学的母亲来到现场,她希望找一个在新西兰工作或就学的宁波人做快婿。说来凑巧,另一位女士在“现场红娘”的引导下高兴地向她走来,称有个侄子在那边就学,条件很符合。两位家长立即将喜讯传给异国他乡的亲人。

在“老年玫瑰之约”报名现场,一位78岁的老人引起人们的关注,她是报名者中间年龄最大的一个。老人家对工作人员说,老伴前些年去世了,身边无子女,晚年感到很孤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活动,找到一个相依相靠的人,一起共度晚年。

人间重晚情。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终于打破传统的婚育观念的束缚,鼓起勇气来寻找自己的幸福,谁能拒绝这样一位老人的心愿呢?组委会把这位老人作为特例,向社会发出爱的呼唤。

最能留住人脚步的是“七彩长廊”两侧悬挂的“蝴蝶缘分卡”,男左,女右,一张挨着一张,蔚为壮观。蝴蝶缘分卡上有本人简历、择偶标准、照片和联系方式。如果当场被丘比特之箭射中者,可在中意者的缘分卡上贴上一只象征爱情的“小蝴蝶”,并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我留意过一张蝴蝶缘分卡,上面居然“飞”来了5只“小蝴蝶”。

有道是千里姻缘一线牵,这“七彩长廊”上,牵出了多少姻缘,飞出了多少蝴蝶?

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郭鲜花介绍说:“万人相亲会”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举办了5届,促成“鸳鸯”500多对。园里有职业红娘15人,大多是退而不休的大妈们,除她们之外,还有一大批志愿者,为这份爱心事业默默无闻地做着奉献。

从新千年的“百合婚典”到“万人相亲会”到“玫瑰之约”,“梁祝婚育文化园”不断推出新的“人口文化套餐”,先后举办了“蝶之恋”浪漫游园、全球华人婚联征集大赛、梁祝摄影大赛、漫画大赛、梁祝文化研究中心挂牌仪式等一系列活动。“梁祝文化”的品牌,大大提高了宁波“爱情之都”的知名度。

寻梦地见闻五:12月的第一个星期天

一年365天,有多少个节日,真的没有很好地统计过。

属于世界的有: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5·12护士节、母亲节、父亲节、元旦……

属于中国的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国庆节、教师节、八一节……

属于民俗的有:腊八节、寒食节、端午节、重阳节……

属于民族的:火把节、泼水节、三月节、古尔邦节、开斋节……

世界的、中国的、民间的、民族的,所有的节日,都有一个特定的内涵,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宁波,有一个特殊的节日——外来务工者节。它是宁波人创立的节日,特定的日期是每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它的内涵无需解释,它的意义何在?一位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专家说,创办“外来务工者节”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平等意识,是对劳动的赞美,对劳动者的尊重,这是它的核心价值。正是有了这个价值,它才能持续下去,发展下去。

从2004年开始,宁波《东南商报》就开始关注这个“弱势群体”,以“外来务工者”为关键词,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评选外来务工明星,组织团拜会和年夜饭,参与筹划民工返乡专列,并提出建立“外来务工者节”的倡议。媒体的行动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高度重视,经过决策部门的充分酝酿,2007年12月,宁波市政府作出决定:每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为“外来务工者节”,届时启动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月”活动,推出为农民工送岗位、送健康等20多项公益活动。

一个小小的倡议点燃了一个媒体的创新活力,一个媒体的创新活动引发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政府和社会积极参与带动和影响了市民的行动,并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外来务工者节”。(未完待续)

栏目主持:吕燕英

猜你喜欢

婚育梁祝务工人员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明清闽南梁祝戏曲、俗曲的出版与传播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安阳县韩陵镇举行婚育健康全程服务新模式培训会
像关心职工一样关爱务工人员子女
小提琴协奏曲
与前列腺炎患者谈婚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