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联合治疗异位妊娠患者56例临床观察
2010-11-07任国平毕春燕
任国平 张 彤 毕春燕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率约1%,是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占异位妊娠的95%左右[1]。近年来,异位妊娠发病率明显增加,随着技术的进步,快速灵敏的β-hCG检测技术开展,盆腔B超尤其是阴道彩超的应用,使得异位妊娠早期得以诊断,为临床保守治疗创造了条件、赢得了时间。新乡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采取中西药联合的方法治疗异位妊娠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异位妊娠的住院患者共112例,其中选择药物治疗56例。诊断依据病史、妇科检查、血β-hCG及B超检查,经诊刮除外子宫内妊娠。服药对象:①异位妊娠未破裂型或输卵管妊娠破裂,但出血少;②B超检查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4.5cm;③生命征平稳、无活动性内出血;④无急慢性器质性疾病;⑤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6000U/L或>6000U/L而患者有药物保守治疗的要求,无米非司酮禁忌证者;⑥肝、肾功能均正常,外周血WBC、RBC、PLT均在正常范围。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药联合组(治疗组)28例,年龄20~39岁,平均(29±2.8)岁;停经时间最长62d,最短34d,平均(42±3.6)d。西药治疗组(对照组)28例,年龄21~41岁,平均(30±3.1)岁;停经时间最长67d,最短38d,平均(45±2.9)d。两组对象的年龄、停经天数、治疗前血β-hCG值、包块平均直径及其他基本条件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米非司酮100mg首剂口服,后50mg,2次/d,共6次。同时服用中药制剂(当归尾15g、三棱12g、莪术12g、桃仁12g、红花12g、炮甲珠10g、蜈蚣2条、生大黄10g、香附12g、延胡索15g、丹参15g)每日1剂,煎服3次。对照组 :单一给予米非司酮100mg首剂口服,后50mg,2次/d,共6次。两组病例均以治疗1周为1个疗程,1~3个疗程结束,平均2个疗程,疗程结束统计治疗结果。
1.3 监测指标
两组均于治疗后4、7、14d监测下列指标:①腹痛症状:56例服药后无明显不适,有少部分患者出现轻微下腹痛或肛门坠胀感,可能与用药后绒毛膜坏死,输卵管流产,少量出血刺激腹膜有关。在血β-hCG未达正常水平以前,随时有破裂发生内出血的危险。因此,在血β-hCG恢复正常前,需密切观察腹痛情况。②血β-hCG水平:两组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定时测血β-hCG。③B超:密切监测盆腔包块大小变化及腹腔内出血情况。并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及腹痛情况,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同时观察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①治疗后血HCG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尿HCG定性3次阴性。②B超提示盆腔包块缩小或消失。③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符合上述3项为治愈。失败:①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输卵管破裂内出血而急诊手术者。②血、尿HCG持续阳性不转阴。③包块不缩小反而增大。④腹痛反复发作,原有内出血增多。⑤治疗期间出现胎心管搏动。符合上述1项为失败。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及结果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56例患者服药后无明显主诉不适,两组治疗前后血β-hCG值比较见表1。两组于用药后7及14d血β-hCG明显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附件区包块大小变化见表2。用药后14d包块平均直径显著缩小,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28例中治愈26例,2例因出现输卵管破裂内出血而急诊手术;对照组28例中治愈18例,4例因出现输卵管破裂内出血而急诊手术,5例因血HCG持续上升,包块不缩小反而增大而手术,1例因出现胎心管搏动而手术。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 86%和64.29%,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β-hCG(U/L)的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附件区包块直径(mm)的比较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有3例感恶心、纳差,2例发生转氨酶升高;对照组2例感恶心纳差,1例发生转氨酶升高,均于2周后恢复正常。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破裂型异位妊娠是妇科急腹症之一,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的生命,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定量血HCG的测定及阴道超声的应用,大约80%异位妊娠可以在破裂前得到早期诊断。因此,治疗倾向于保守[2]。保守治疗对妇女健康及患者以后生殖能力的保存有重大的意义,可减少再次输卵管妊娠及不孕的机率,避免患者手术的创伤及术后并发症,减少费用,容易被患者接受。寻求探索有效、安全、快速、无明显副作用的杀胚、抑胚药物,促使异位妊娠之胚胎组织死亡、坏死、溶解、吸收,是保守治疗成功的关键。米非司酮为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抗孕酮类药物[3],其靶器官是蜕膜,能取代孕酮与孕酮受体结合[4],从而抑制孕酮的活性,引起蜕膜和绒毛组织的变性,使蜕膜组织细胞变性、坏死,核分裂减少,导致绒毛失去血液供应而变性、坏死;并使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导致子宫收缩,胎盘胎膜与宫壁剥离,同时作用于子宫颈,使之软化和扩张,利于宫内组织排出,导致体内HCG水平下降,继而卵巢黄体溶解;米非司酮在作用于蜕膜的同时也能达到下丘脑和垂体,导致LH水平下降,从而继发卵巢黄体溶解。米非司酮已逐步取代MTX来治疗异位妊娠。MTX是抗代谢肿瘤的药物,毒性反应大,骨髓易受到抑制,诱发口腔炎、消化道反应、转氨酶升高、脱发等并发症,因此不易推广。新乡市中心医院采用米非司酮作为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主要药物,取得较好疗效。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7及14d血β-hCG值和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表2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4d附件区包块和治疗前比较均显著缩小。
中医本病的病机主要是冲任失调,胎位异常,气血运行受阻,致少腹气滞血瘀,瘀血不去,血不循经,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唐宗海谓“凡以血症,总以去瘀为要”。故活血化瘀是治疗大法,全方采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当归尾等活血化瘀药为主药,并以元胡、香附增强行气止痛的作用。在治疗中未出现出血加重或攻邪伤正的危象,且收效良好。通腑是治疗本病的重要一环,鼓肠是异位妊娠重要兼症之一,在方中加生大黄既能通肠和胃,宣畅气机,止血,有利于疼痛的缓解,又有利于活血化瘀药更好发挥作用。因大黄既能通腑止血又具有活血作用,对腹腔瘀血的吸收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无论腑实的有无,大黄都是不可缺少的要药,通腑是缩短疗程,避免反复破裂,防止休克的重要一环[5]。实验证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 86%和64.29%,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中西医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更好。
中西医联合治疗异位妊娠为口服用药,安全简便,不良反应小,临床效果较满意,其治疗不受医疗设备限制,更适合基层医院的应用,值得推广。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5.
[2]岳晓燕,周应芳.输卵管妊娠治疗现状与趋势[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3):151.
[3]翁梨驹.米非司酮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9):565.
[4]郁晓慧.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临床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4,11(3):267.
[5]宋鸿钊,刘耀洁.实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