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运动动词语义合并对比研究

2010-11-01

关键词:物像英汉语义

高 莉

(鲁东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 264025)

英汉运动动词语义合并对比研究

高 莉

(鲁东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 264025)

运动动词;语义合并;英汉对比

运动动词的语义合并指词根动词除了包含“运动”或“处所”等内容外,还表现原因、方式、路径等要素。英汉两种语言有共同的语义合并模式,即“动作 +伴随事件 (Co2vent)”;同时,“动作 +方式”和“动作 +原因”这两种模式在某些动词中可以共存。二者的差异在于,英语倾向于采用综合式表达,更多的体现了语义合并;而汉语则更倾向于分析式,即借助于副词、介词等辅助成分来表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二者的共性和差异学习英语运动动词,有助于他们掌握地道的英语。

语义合并 (semantic conflation)是“语言用‘词素’、‘词’、‘词组’等表达形式表述某个语义范畴的方式”(严辰松,2004),即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与语义范畴的映射关系。可替换术语有“词汇化”(lexicalization)、组并 (incorporation)等(Talmy 2000:25)。英汉两种语言在运动动词语义合并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本文将在 Talmy(1985,2000)提出的“运动事件”(Motion event)这一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对英汉运动动词语义合并进行对比,并希望能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运动事件”和语义合并

1 “运动事件”

根据 Talmy(1985:60261,2000:25226),运动事件包括运动 (Motion)和处所 (Location)两种现象。最基本的运动事件包括两个物体,一是“物像”(Figure),即表示运动或处于某种状态的物体;另一个是“场景”(Ground),即“物像”运动或静止的参照物。另外,要分析运动事件,我们还需引入“动作”(Motion)和“路径”(Path)两个概念。“动作”即指运动本身,包含了“移动 ”(Move)和“处所 ”两个值;“路径 ”是“物像”运动时的路线或者静止时占据的位置。除了这些内部要素以外,运动事件还有可能附带一些外部特征,它们包括“方式 ”(Manner)、“原因 ”(Cause)、“结果 ”(Result)、“目的 ”(Purpose)、“体 ”(Aspect)等。下表是 Talmy(1985:61,2000:26)给出的例子。

方式 原因移动 The pencil rolled off the table1 The pencil blew off the table1处所 The pencil lay on the table1 The pencil stuck on(to)the table(after I glued it)1

在这四个句子中 ,“pencil”是“物像 ”,“table”是“场景 ”。“Off”和“on”表达“路径”,分别表示移动的路线及静止的位置。横向看,上面两个句子表示移动,而下面两个句子表示处所。纵向看,“roll”和“lay”表现动作的同时还说明了方式;“blew”和“stuck”除了动作也说明了原因。

Tal my(2000:27)、严辰松 (2004)都指出,要表述上述语义成分,表达形式应该包括词根动词和动词的辅助成分 (包括英语中的小品词、词缀,汉语中的趋向动词,以及这两种语言中的副词和介词短语)。动词的辅助成分被统称为动词的外围成分 (Satellite)。这样我们就有了语义成分和表达形式两个集合。

2 语义合并

语义合并现象指单个的语言形式 (及其外围成分)包含多个语言形式合成的语义。运动动词的语义合并就是运动动词词根动词本身除了包含“移动”或者“处所”等内容外,还兼职表现原因、方式、路径、态等要素。例如,英语中的“walk”,除了表示“走 ”这个动作外 ,还隐含了方式 ;“push”除了说明“推”这个动作外,也体现了原因;“fetch”表明动作“(去)取”的同时也隐含了动作的方向“(取)回来”。汉语中的“拔”是“抽”(或“吸”)+“出”意义的合成,即同时说明了动作和方向;“滑”同时表现了动作和方式。另外,有些动词能包含两个以上的语义成分。例如英语中的一小类施动词(agentive verbs),“box”和“shelve”同时包容动作、场景和路径 ;“powder”和“scale”同时包容动作、物像和路径 (Talmy 1985,2000),例如:

①I boxed the apples1我把苹果装进盒子里。

②I shelved the books1我把书都放到书架上。

③She powdered her nose1她把粉抹在鼻子上 /她往鼻子上抹粉 /她在鼻子上抹粉。

④I scaled the fish1我刮掉了鱼鳞 /我刮了鱼鳞。

二英汉运动动词语义合并的对比

1 英汉运动动词语义合并的共性

(1)英汉运动动词语义合并模式同为“动作 +伴随事件(Co2event)”

Talmy(1985,2000)从语言类型学出发,通过跨语言对比研究,根据运动动词的主流词汇语义合并模式将世界语言分为了三类。第一类包括汉语,除罗曼语以外的其他印欧语言,芬兰乌戈尔语 (Finno2Ugric),奥杰布瓦语 (Ojibwa),和Warlbiri语,它们的动词语义合并模式主要是“动作 +伴随事件”(Co2event)(即方式或原因等①)。第二类以西班牙语为代表,它们的动词语义合并模式为“动作 +路径”,方式 /原因一般是以状语或分词形式等独立成分出现,主要语言有罗曼语,闪语,日语,韩语,土耳其语,泰米尔语,玻利尼亚语,以及北美的喀多语 (Caddo)和 Nez Perce语。第三类包括北美的一些印第安语言,以 Atsugewi语为代表,动词语义合并模式为“动作 +物像”。当然,这个划分主要是以主流动词为依据,在具体语言中并不排斥其他模式,允许例外的存在。例如,在英语句子“Itrainedin through the bedroom window”中,动词“rain”是动作和物像的语义合并。

虽然部分国内学者对 Tal my将汉语和英语动词的“动作+伴随事件(方式或原因)”模式有点异议或者提出了一些修正意见 (严辰松 1998,2004;罗思明,徐海,王文斌,2007;罗思明,2007),但从总体来说大家还是持赞同的态度。我们将通过举例来说明两者语义合并的共同特点。例如 (Talmy 2000):

[处所 +方式 ]

⑤The lampstoodon the table1灯立在桌上。

[动作 +方式 ]

非施动性:

⑥The rocksliddown the hill1石头滑下了山。

施动性:

⑦Irolledthe keg into the storeroom1我把桶滚进了储藏室。

自动性:

⑧Iranmyway down the stairs1我跑下了楼。

[动作 +原因 ]

非施动性:

⑨The napkinblewoff the table1餐巾吹下了桌子。

施动性:

⑩Ipushedthe keg into the storeroom1我把桶推进了储藏室。

从上述例子来看,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将动作/处所和方式/原因合并在单个的运动动词中。另外,判断一个动词语义合并的是方式还是原因,要依据动词的基本指称是指物像做了什么,还是施事 (Agent)或工具 (Instrument)做了什么,即该动作是由物像完成的还是由施事或工具实施的。(Talmy,2000:28229)例如,在句子“I rolled the keg…”中,“rolled”这个词本质上来说是指物像“keg”的动作,因此动词“roll”表现的是“方式 ”;而在“I pushed the keg…”中,“pushed”指“I”这个施事者所做的动作,体现了“原因”。

(2)运动动词语义合并的包容性

对于英汉语中的一些运动动词,“方式”和“原因”这两种语义合并模式在同一个动词中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具有包容性。由于词性及语义的不同,这些动词既可以指向施事所为,即“原因”,也可以指向物像所为,即“方式”。例如:

在上述例子中,?λ ϖ?λ ξ句中“stretch”和“shift”的语义合并模式均为“动作+方式”,?λ ζ句中的“锁”的语义合并模式为“处所+方式”;同时,从例?λ ω?λ ψ?λ{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个动词表现的动作也可以指向施事所为,即其语义合并模式为“动作 +原因”。

另外,对于在句子中表达主动意义的不及物动词,其语义合并模式一般是“动作 /处所 +方式”,这主要是由于这种类型的不及物动词表达的动作含义往往由物像完成。英语中的“run,jump,sit,rise”与汉语中的“跑 ,跳 ,坐 ,起 ”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2 英汉运动动词语义合并的差异

虽然英汉语在语义合并模式上属同一类型,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对于英汉运动动词语义合并差异的讨论,我们将主要限制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四册课本中的动词②,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这些差异,并给他们的英语学习提供帮助。

通过对四册英语课本中“Glossary”所有单词的分析,我们共统计到了 164个符合条件的运动动词。在这些动词中,有 135个合并了方式或原因,约占 82%(包括 4个表示处所的动词),属于语义合并的主要模式。表示“动作 +路径 /方向”模式的动词共有 16个,如 approach,loan,depart等,约占10%。另外还有少量其他的语义合并模式,如“动作 +物像”(5个 )、“动作 +场景 ”(1个 )、“动作 +结果 ”(6个 ),还有一个动词 (“package”)同时包容了“动作 +路径 +场景”。例如:

动作 +方式 /原因:bow,slip,pat,drag,tumble,shove,flee,bounce,dot,saw,stroll,hop,parade,creep,skip,glide,toss,fum2 ble,spear,etc1

处所 +方式:await,lean,swing,rely

动作 +路径 /方向:approach,loan,depart,descend,recede,precede,proceed,insert,etc1

动作 +物像:sprout,drum,bloom,shrug,wink

动作 +场景:embark

动作 +结果:crash,hatch,spill,stuff,rip

动作 +路径 +场景:package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动词对应的汉语译文中,汉语词根词非常少。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情况,我们将所选出的164个英语动词对应的汉语译文分成了三类:汉语词根动词,分析式及混合式译文。

汉语词根动词包括单音节语素动词 (如叫,跑,拖,跳等)和双音节语素动词 (如踯躅,蹒跚,踉跄等)。这类汉语译文有 23个,约占总数的 14%。如:

分析式译文,即需要副词、介词短语及其他外围辅助成分来帮助准确对应英文含义的汉语译文。这类汉语译文共有 132个,约占 8015%。这部分英文单词在译成汉语时,找不到对应的汉语词根动词。在英文中合并了“动作”和“方式”或“结果”或“路径”等意义的单词在汉语中需要依靠分析性的结构来表达。如:

混合式译文,即某些英语动词既有语素式也有分析式的汉语译文。此类译文共有 9个,约占 515%。如:

对于这类混合式的译文,我们发现其语素式的语义大部分是较正式的,一般在书面语中使用的,而分析式语义则主要用于口语中,这也说明了汉语语义是向复合词方面发展的。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大部分英语动词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找不到对应的汉语词根动词。根据 Talmy(1985,2000),现代汉语已经发展成了典型的“附加语构架语言”,因此这些英语动词译成汉语时,就需要一些外围成分来准确地传达意义,分析式的译文占到总数的 8015%。这同时说明,在英语中,“动作”和“方式”/“结果”等语义往往是被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到一个英语词汇中,体现了综合性的表达,而汉语往往用分析式表达。相比较而言,英语的表现手法更晦涩,而汉语的更清晰透明。这主要是由于英语属于音素文字或拼音文字,单词的形和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于是一个词形就可以表达复杂的意义;而汉语集音、形、义于一体,其表义性限制了它像英语那样自由的意义表达,较复杂的语义就很难合并在一个单纯词中,而主要由分析型手段表达。(蔡基刚,2005)

三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具体分析英汉运动动词语义合并的共性和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运动动词语义合并模式这一点上,英汉语同属一种语言类型,这种相似性不仅仅反映了其表层词汇模式的相似,更是它们深层语义结构相似性的表现。(俞理明,2004)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到两种语言中运动动词语义合并的相似性,提高其元语言 (meta language)认识,拉近两种语言的距离,这会对学生学习掌握运动动词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二者的差异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有负面影响。汉语中分析式的表达使中国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习惯采用分析型表达法,只偶尔用一用复合词……(但)这种定式对用英语表达相应的汉语意义时选择表达法干扰甚大,而英语动词本身……则要求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不能只使用或太多太滥地使用分析型表达法,必须采用一些综合型表达法……”(何善芬,2002:135),否则就不可能学会地道纯正的英语。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向学生指明英汉语语义合并的不同之处,通过多做翻译或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认识到英语的综合表达法和汉语的分析表达法,增强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使其学会地道的英语。

注释:

① Talmy(2000:42247)按照二者的时间顺序,阐述了“伴随事件”(Co2event)和“运动事件”之间的 8种关系,即“前事”(Precur2 sion)、“赋能 ”(Enablement)、“反赋能 ”(Reverse Enablement)、“原因”(Cause)(包括始发原因 (Onset Causation)和扩展原因(Extended Causation))、“方式 ”(Manner)、“伴随 ”(Concomi2 tance)、“同步结果 ”(Concurrent Result)和“顺承 ”(Subse2 quence)。其中,“方式”和“原因”又是最根本的两种,因此,本文的考察就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② 对于英语课本中动词的选择,我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仅限于每册课本最后“glossary”部分的词根形式 (verb root)的运动动词,而在课文中出现的运动动词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2)运动动词并不仅限于典型的运动动词,如“滚”“跑”等,同时包括扩展的(extended)运动动词;3)如一个动词有好几个运动的含义,我们将只讨论其最常用的一个含义。

[1] Talmy,L1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 ms[J]1In T1Shopen(ed1)1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2 scription1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3):572491

[2] Talmy,L1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1Cambridge,MA:M IT Press,20001

[3] 蔡基刚 1英汉词化对比与综合表达法[J]1山东外语教学,2005(5):352401

[4] 何善芬 1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

[5] 罗思明 1英汉“缓步”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J]1外语研究,2007(1):122161

[6] 罗思明,徐海,王文斌 1当代词汇化研究综合考察[J]1现代外语,2007(4):41424231

[7] 严辰松 1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6):82121

[8] 严辰松 1语义包容:英汉动词意义的比较[J]1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402421

[9] 应惠兰,等 1新编大学英语 (第二版)[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

[10] 俞理明 1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Comparison of the Semantic Conflation Patterns of Chinese and EnglishM otion Verbs

GAO Li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Department,Ludong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264025,China)

motion verbs;semantic conflation;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emantic conflation means that the verb root conflatesmotion/location and other elements,such as cause,manner,path,etc1A comparison of the semantic conflation patterns of verb roots reveals both si milarities and differ2 ences existing in Chinese and English1Their verbs express both the fact of“motion+Co2event”1Besides,“Man2 ner”and“Cause”can be conflated compatibly into certain verbs1Nevertheless,English prefers synthetic expres2 sions,while Chinese tends to use analytic ones,which predicates conflation ismore common with English verbs1The comparison could be conducive to English teaching by guiding students to master English motion verbs and i mprove their English ability1

H 030

A

167322804(2010)0320138204

2009207208

猜你喜欢

物像英汉语义
语言与语义
脑筋急转弯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中的意象与物象
物 像 权
——可看得见的权利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寂静的山野,温暖的物像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