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与脑梗死灶部位的相关性分析
2010-10-31天津医科大学300070张红梅王世民
天津医科大学(300070)张红梅 王世民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其原因多样、机制复杂。关于 PSD的病因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 PSD是脑卒中继发神经功能缺损后患者的一种心理反应[1][2],另一种则认为是卒中导致的脑结构和功能损害继发了PSD[3][4]。关于PSD与脑梗死病灶部位关系的相关性研究较多,但结论不尽相同。笔者就PSD与脑梗死病灶位置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4 年1 月~2008 年12 月入院首次患脑梗死的患者340 例,其中,169 例并发PSD,男性80例,女性89 例,年龄45~73 岁,平均61.8岁。入选标准:首次发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卒中诊断要点,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并且为单发病灶;神志清楚或经治疗后转清;无严重影响生活能力的伴发疾病;病程超过2周,半球病变者选右利手者。排除标准:卒中后严重失语,正服用抗抑郁药物,严重视听障碍,卒中前有抑郁症或精神疾病史,既往有痴呆、帕金森病等可能影响抑郁状态评分的患者。
1.2 方法 脑卒中部位依据CT或MRI确定,由本院同一名专职心理治疗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340例患者进行评定,确诊PSD169名,比较不同脑卒中部位发生抑郁的概率。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中采用χ2检验,比较差异的显著性。
2 结果
2.1 PSD与部位关系 见附表。
2.2 PSD患病与脑梗死部位的关系 额叶卒中患者和其他部位卒中患者 PSD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7%和47.3%,χ2=5.51,P=0.02)。见附表 。
3 讨论
该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 PSD的患病率为49.7%,高于Burvil[5[等得出的24%的PSD患病率,但与 Kolita[6]等得出的54%的PSD患病率相近。P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有报道PSD与以下因素有关:性别,女性多于男性[7],与本研究所见相同;病程:2月~1 年发病率最高,本研究之所以在2周以后评价,是为尽量排除患者面对急性疾病的心理应激因素,而突出疾病本身的解剖生理因素的影响度(遗传、家族史、家庭社会环境、文化程度以及脑卒中部位、病残程度、脑卒中性质等)。但各因素对PSD的影响程度争议较多,PSD的发病机制仍未明了。
本研究主要对脑梗死部位与PSD患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额叶脑梗死患者PSD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脑梗死患者,而且在调整其他因素后,额叶脑梗死患者的PSD患病率仍显著高于其他部位脑梗死患者。未发现PSD患病与卒中部位在左、右或双侧大脑半球显著相关。Singh和 Kim[8]的研究也表明: PSD与额叶或额颞叶卒中有关,而与病灶在左或右半球无独立的危险因素。已知额叶的主要功能与随意运动及高级精神活动有关,临床上额叶损害的患者可出现人格改变,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呈无欲状及行为幼稚等。因此,额叶卒中患者PSD较高患病率可能与额叶的功能解剖有关。
总之,本研究说明PSD 很大程度上有脑部解剖生理学原因,同时与其他诸因素诱发有关。治疗上除给予患者心理及人文介入外,更应注重脑部疾病本身的恰当治疗。
附表 不同部位卒中患者PSD患病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