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体育健身状况调查
2010-10-30康悦
康 悦
北京市民体育健身状况调查
康 悦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年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群众性体育活动进入了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面参与的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更科学、更规范的发展阶段。体育健身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喜好,并且已经成为政府倡导的全民健康行动。
《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于200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北京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保障市民健身权益,提高市民身体素质,促使市民形成以“终身体育”为习惯的健康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民健身活动,是指政府倡导、市民参与,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群众性健身活动。本文选取其中“市民参与”的部分,通过对北京市民的抽样调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颁布与实施以后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现状,市民对体育健身设施的使用情况和评价,分析市民在体育健身方面的具体需求与期望;同时,政府在社区体育健身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市民知晓度如何?目前参与情况如何?未来参与意愿又如何?
为此,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于2010年5月27日至6月11日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ATI)对北京市民进行了随机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数672个。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本调查报告。
北京市民体育健身现状的特点
八成左右北京市民有体育健身的行为,七成左右市民有体育健身的习惯。调查数据显示:八成左右的被访者平时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明确表示自己不进行任何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约占被访者的18%左右。从体育健身的频率和时长看,很多市民不仅有体育健身的行为,还形成了体育健身的习惯。每天运动1~2次,每次30分钟或60分钟;每周运动1~3次,每次30分钟、60分钟或90分钟的市民约占被访者的70%左右。这为“体育生活化”提供了非常强大的群众基础。所谓“体育生活化”是把体育健身活动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生活基本要素。通过营造体育环境,形成体育文化氛围,促使人们形成一种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生活方式。
北京市民体育健身活动的种类丰富,最受群众欢迎的体育健身活动是散步。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民体育健身活动的种类丰富,进行各项体育健身活动的都不乏其人。其中散步比例最高为57.1%,其次是:跑步(18.6%)、羽毛球(15.8%)、游泳(15.8%)、爬山(14.0%)、社区公共免费健身器械(11.0%)、篮球(11.0%)等。
北京市民体育健身的动机是增进身心健康。调查数据显示:市民体育健身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73.4%)和释放压力,愉悦心情、振奋精神、改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23.8%)。体育健身的动机表现为运动的两大最基本的功能——促进身心健康。
北京市民喜欢独自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也常与熟人为伴。调查数据显示:市民自己运动的比例最大为42.4%,但通过交叉分析得出,与家人、朋友、同学、同事、街坊邻居一起运动的比例也不低。可见,尽管市民进行体育健身的动机更多的趋于运动的本质,但也有结交朋友、加强人际关系的实际作用。
北京市民喜欢在早晨和晚饭后进行体育健身。调查数据显示:有55.8%的被访者喜欢在早、晚锻炼;选择工作日下班以后、周末和节假日进行体育运动的市民主要是上班族。
北京市民最喜欢的运动健身地点是免费的小公园、绿地和社区里的免费健身设施。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民运动健身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免费的小公园、绿地(36.9%)和社区里的免费健身设施(28.4%);去收费的运动场所的人数比例约为24%。
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状态呈现出不同特点。由于个人身体条件的不同,体育健身运动状态也会有所不同,我们特别关注两类人群,上班族和离退休人员。很多上班族体育健身的频率是以“周”为单位的,时间是工作日下班以后、周末节假日或中午休息的时间,通常喜欢和家人、朋友一起,不少人选择去收费的体育场馆、俱乐部健身,或是骑自行车、步行上下班顺便运动健身。离退休人员的时间相对充裕,运动的频率是以“天”为单位的,多是自己或与街坊一起,在早晚的时间,到免费的公园里散散步。
北京市民对自身体育健身状态的评价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中的运动健身状态,每个人的理想状态又因自身客观条件和需求而各不相同。北京市民已经普遍意识到运动健身对于健康的意义,但因自身客观条件和外部条件的限制,很多市民在健身行为上,还未能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若理想中的体育健身状态是10分的话,市民对自己目前的运动健身的评分平均分为6.5分。距离理想状态还有一定差距,换句话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3.3%的市民把产生差距的原因归为没有空闲时间,28.1%的人认为自己目前运动的时间少。看来,缺少空闲时间和分配给运动健身的时间少是两大内在原因,而免费活动场所和设施太少是最主要的外部原因。
北京市民对体育健身场所的评价
北京市民对免费体育健身场所的评价比较好。从市民体育健身地点的特点看出,市民经常去的免费体育健身场所主要是:免费的小公园、绿地;社区里的免费设施;街道、免费的学校操场等。从总体评分看,市民对免费的体育健身场所的评价比较好,评价最高的是位置远近和安全性,其次是整洁程度,对设施以及数量面积的评价稍差。
北京市民对收费体育健身场所的评价比较好。与免费的体育健身场所的公益性不同,收费的体育健身场所主要体现为经营者的商业行为,提供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营者的收益。而市民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不同,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收费的体育健身场所。因此,从总体评分看,市民对收费的体育健身场所比较满意,其中对安全性评价最高,对数量和费用的满意度最低。不少市民希望开放的收费的体育健身场所能够多一些,选择余地能够大一些,并且希望收费更合理一些。政府对于收费的健身场所的管理,更多体现为一种指导和监督。
北京市民对群众健身场地和设施的评价比较高。我们将体育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引导资金在全市为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的健身场地和全民健身设施特别提出进行评价,市民的评分均超过80分。可见,市民对目前全民健身场所的硬件已经非常满意了。其中位置远近的评分最高达到了90.3分;安全性的评价也比较高,为89.0分;其次是整洁程度84.9分;相较之下评价最低的是数量、面积大小和设施。在电话访问的过程中,很多市民提到,希望增加更多的可供市民日常休闲运动的场所,也提到社区健身设施数量不够、年久失修等问题。这可能就是少数市民有些许不满尚存的原因。
北京市民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的使用情况
通过上述对市民体育健身特点的分析,我们看到社区是市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若以社区为重点核心,完善体育健身的软硬件设施及服务,应该很容易受到市民的欢迎,应该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从而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
在《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中,可以看到,社区提供的体育健身服务远远不止是免费的小公园、绿地和社区里的免费健身设施,而是一整套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其中包括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服务、社区群众性体育组织建设服务、社区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社区居民体质测试服务、社区健身宣传培训服务等五大项服务。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服务:建设社区全民健身居家工程,定期对健身器材进行维护与更新。在具备条件的社区,根据居民需求,建设集健身组织、健身场地、健身活动于一体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社区群众性体育组织建设服务:建立社区全民健身体育协会和各类社区群众体育组织,按照要求设立社区晨、晚练辅导站,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
社区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组织开展经常性、日常性、传统性、品牌性的社区体育比赛和各级各类健身活动,增强活动特色和吸引力,努力促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社区总人口的50%,提高体育生活化水平。
社区居民体质测试服务:开展社区成年人体质测定工作,为居民建立体质健康档案,社区居民国民体质测试率不低于30%(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除外),体质测试合格率达70%以上。
社区健身宣传培训服务:建立社区宣传阵地,举办全民健身大课堂讲座,每年授课不少于3次,订阅2种以上体育报刊、杂志、宣传材料。每年举办2次以上体育骨干技能培训,每次培训在20人以上。
对于以上已经在社区里开展的体育健身服务,市民是否知晓?目前参与情况如何?未来参与意愿又如何?调查结果如下:
社区里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等硬件服务知晓度最高,群体性服务次之,个性服务知晓度较低。有80.1%的被访者知道所居住的小区有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如免费小公园绿地、免费健身器材、免费的活动场地等,其次是社区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31%)、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26.5%)、社区全民健身体育协会和各类社区群众体育组织(22.2%)、全民健身大课堂讲座宣传健身知识(21.9%),知晓度比较低的是社区晨、晚练辅导站及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10.7%)、社区成年人体质测定工作为居民建立体质健康档案(8.2%)。由此可见,社区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等硬件服务已被市民广泛知晓,对社区为单位组织的群体性体育健身活动也有一些市民知道,但对于社区开展的个性化体育健身服务知者寥寥。
参与过社区体育健身的市民比例不高。从总体上看,市民知道社区里有一些体育健身服务项目,但参与过的市民比例不高。比如,八成被访者知道社区里有体育健身场所和设施,但只有66.4%的被访者参与过。对于其他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的参与比例更低。
市民有参与社区体育健身的热情。有一定比例的市民表示,尽管生活的社区目前有些体育健身服务还没有,若以后有了,还是愿意参加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在电话访问中,还有不少人表示,只要时间允许,都愿意参加。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
责任编辑 崔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