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大力发展品牌经济
2010-10-26孙春燕
孙春燕
品牌是地区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是城市的名片和标志。名牌产品是指具有高质量、高信誉、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和具有产权价值的品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名牌产品不仅是企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更是一个城市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它代表着一个城市在国内外的形象和地位,是一个城市的“金字招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精心打造名牌产品,是丹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一、丹阳市品牌产品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丹阳十分重视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实施“品牌战略”提出明确要求,工商局、质监局、农林局、发改经贸委等职能部门齐心协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地也积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企业创品牌,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
1.品牌产品的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推进品牌建设,全市企业商标注册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争创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热情高涨,品牌整体形象有了很大提升。截止2007年底,全市有“万新牌眼镜”、“圣象牌地板”、“飞达牌钻头”等中国“驰名商标”累计20件,其中司法认定11件;共创建“堂皇牌床上寝品”、“肯帝亚牌实木复合地板”等中国名牌产品36个;创建“医疗器械”、“汽车灯具”、“高速工具钢棒”等江苏省级名牌产品47个;创建“沃尔夫”、“圣布凡”、“正丹”等江苏省著名商标产品49个。品牌贡献率列江苏省第4位,是全国三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县(市)之一,江苏丹化集团、丹阳市同乐面粉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的“双凤”、“同乐”等24种产品获得了国家质量免检资格。
2.品牌经济的效益日趋显现。各地发挥品牌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品牌整合资源,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产业集中度,推动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品牌经济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全市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4家,其中国家级14家。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占全部工业销售的22.6‰科技创新省级重大成果转化资金累计达1,02亿元。
3.品牌企业的后劲明显增强。品牌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成为丹阳经济发展的骨干和主导力量。从我们对全市几十家品牌企业专项调查结果看,品牌企业在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市场开拓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一是品牌企业的产值和利润明显高于非品牌企业,二是品牌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意识和能力比较强,三是品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
二、丹阳市品牌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丹阳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好进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丹阳品牌的总体实力不仅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巨大,而且与江阴、昆山、广东、青岛等省市相比差距也很大,更与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委市政府实施“品牌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品牌战略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从政府层面看,有的认为创品牌完全是企业行为,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没有看到现阶段政府对引导和鼓励企业创品牌的职能作用,更没有把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到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度加以重视。缺少长远规划和政策支撑。从企业层面看,有的把品牌仅仅看作是一个产品的外在形象,只注重产品包装和广告推广,而忽视了品牌的内在建设;有的把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当作荣誉,拿到后束之高阁,没有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有效運作,服务于企业和经济发展;有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削弱了品牌的竞争力。
2.创立自主品牌的意识还不够强烈。贴牌加工和无牌生产是多数企业发展难以避免的过程,但如果一味搞贴牌就会受制于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少企业不注重自主品牌的培养与创立,满足于搞贴牌加工甚至是无牌加工,只要有订单,自己有无牌子无所谓,以至有的出口企业产值做到上亿元甚至几个亿,连自己的商标还没有。这种热衷于搞贴牌加工的经营模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但所得利润却很低,大头利润被外商拿走,企业只是赚取一点加工费。这种贴牌加工模式,生产规模再大也是铸造别人的辉煌,而且最终还要受制于人。
3.打造品牌产品的结构还不够合理。从三大产业品牌分布和发展的情况来看,工业领域对品牌建设比较重视,而农产品领域特别服务行业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全市36个国家级品牌产品中,加工制造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一个也没有。即使是工业类品牌发展也很不平衡,大多集中在服装、家纺、木业、化工、眼镜、汽配、五金工具等领域,而在大型超市、大家电、IT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则很少有丹阳的知名品牌。目前丹阳虽然有一批国家级品牌,但真正叫得响、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数量很少,单个品牌的价值也不高,可以说还没有较强国内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缺乏具有国内国际知名度的品牌。
4.推动品牌成长的政策还不够完善。从上到下都出台一些品牌培育的鼓励政策和奖励措施,但还缺乏整体考虑和方方面面的配合,影响了政策效应的发挥。一些名牌产品被假冒的现象屡禁不绝,一些不实报道和社会上乱评比活动时有发生,这些都不利于品牌产品的推广和品牌企业的成长。品牌培育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特别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包括产品标准、质量、认证、商标、检验检测、售后服务、执法检查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调查中发现,企业在创品牌过程中,已不满足事后奖励,而是希望得到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资金借贷、税收优惠和土地要素供给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三、丹阳市品牌产品规模发展的对策建议
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培植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品牌,通过发挥名牌产品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壮大名牌产品群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全市经济实现新跨越。
1.大力推进“三大刨新”
(1)着力科技创新。利用丹阳现有的产业基础,一手抓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一手抓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轻纺服装等传统产业;一方面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和借用外力、外脑,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一方面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形成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政府要抓好科技扶持政策的完善落实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全,建设眼镜技术研发中心、家纺技术研发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孵化”基地和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项目、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扶持力度。
(2)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制订完善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目标,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着力转变企业发展模式,从以信贷为主的融资方式向信贷融
资、资本市场融资并重方向转变,从外延扩张为主向以内涵提升为主转变。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推动和支持一批优势企业特别是优势中小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借助资本市场谋求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着力管理创新。坚持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切实加快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和示范工作为先导,全面推进产品设计、制造、营销和企业财务、物流管理流程的再造,实现设计研发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网络化,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化工业企业争创管理示范、达标单位活动,以点带面,典型推广,提升我市工业企业总体管理水平。着力以人为本。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市工业经济最缺乏的是企业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政府要把对企业家的教育培养放上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好建设者工程、企业家培训工程,解决企业经营者“本领恐慌”问题,培育一批具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的企业经营者。要注重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抓好人才市场建设,健全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人才合理配置。要通过建设人才公寓、提供经济适用房等政策,积极为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积极开展技术人才评比和表彰,大力推动各种技能竞赛,激发全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认知度。要按照“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优化技工教育资源配置,尽快建成一批综合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要加强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普通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合格的技工人才。
2.大力调优“三大结构”
(1)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改造提升五金工具、通信光缆等特色产业。通信器材业重点做好延伸产业链的文章,一方面要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发展光纤预制棒,使其尽快产业化,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各种新型光器件和光设备,使产业向两端延伸。家纺业重点做好改造提升文章,要继续淘汰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推动家纺企业做大做强;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丹阳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园、云阳高新园、留学生创业园、国际生物创业园、津通工业园为为载体,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优先扶持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业等高成长性产业,积极推进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力争在全市打造一批支柱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形成创新集群效应。
(2)着力优化规模结构。也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集团。按照“抓龙头、扶骨干、促集群、上规模”的思路,选择一些重点企业,加大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规模型、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引导现有企业,实现资源重组、优势互补,加强联合、做大做强。一手抓“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选择一批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今天的小企业成为明天的大企业。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甘于和乐于为大企业当好配角,积极向“小而精”、“小而優”、“小而专”、“小而特”、“小而强”方向发展。
(3)着力提升产品结构。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对推动结构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前景、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特色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鼓励企业进军关联产业,延伸产业链、产品链,丰富产品品种。鼓励企业加大产品宣传,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3.大力实施“三大建设”
名牌是一种高潜质的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兴衰的标志。培育名牌,就是培育新的战略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区域经济要发展,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观念,聚全市之心,集全市之力,统筹整合,协调推进,切实做好品牌创建工作。
(1)加强品牌创建基础工作建设。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坚持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要从企业做起,从基础工作抓起。引导企业牢固树立“抓发展的基础是抓产品,抓产品的基础是抓质量,抓质量的核心是抓品牌的市场竞争理念,让企业明白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的创牌意识。鼓励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生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虚拟经营、委托加工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品牌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小型巨人”品牌企业。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品牌梯队,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发展制度。明确重点企业创牌目标,进行重点培育。对市政府确定的规模企业进行跟踪联系,完善创牌企业库,形成创牌梯队,以保证创牌质量和后劲。对进入创牌梯队的品牌,进行重点指导和扶持。同时,结合产业行业结构和经济特色,突出围绕个私民营经济、块状产业、重点骨干企业,培育著名驰名商标。
(2)加强品牌刨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其在品牌创造、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有关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品牌运作水平。
(3)加强品牌创建领导协调机制建设。建议市里建立推进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负责,市经济综合部门、宣传部门和工商局、质监局、外经贸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科技局、农林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要研究确立联席会议的运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做到每年有年度目标和工作任务,重大事项由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在联席会议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在各自职能范围做好工作。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品牌建设领导机构,共同推动品牌建设。重奖创牌企业。为充分发挥镇(区)在创牌方面的积极作用,市政府要将创牌工作纳入到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