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研究
2010-10-26张广林
张广林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研究
张广林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
弱势群体从社会学的视角可以界定为: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1]。他们不仅经济贫困、生活困难,而且文化素质低下、身心健康状况不良并且参与全民健身意识普遍不高。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相伴随的概念,社会支持是指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从其他个人、群体、社会组织或政府机构中获得的物质、情感、信息、归属感等方面的支持[2]。具有较低社会支持感的人对他人的评估比较消极,而自己本身会产生人际交往无能、焦虑及社会排拒感[3]。社会支持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性,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研究,旨在发现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在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状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力求提出有益的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甘肃省城市下岗职工、体制外人员、较早退休人员、农民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等检索手段,查阅近10年来与本研究有关的理论书籍、文献,为研究提供丰富的参考素材和理论支撑。其他有关本研究需要的数据从甘肃省体育局和部分市、县体育局查询和收集整理得到。
1.2.2 问卷调查法 在研究过程中,设计了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兰州市、天水市、白银市、武威市、平凉市、定西市、陇南市、庆阳市的部分城市弱势群体。调查对象范围区域分布较为合理,具有代表性。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和邮寄相结合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480份,其中现场调查320份,部分问卷由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带回,部分由被调查人填写后寄回,回收446份,其中有效问卷43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符合统计学要求,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1.2.3 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将统计结果结合实际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符合统计学规范和课题要求的统计方法,将结果作为本研究的重要依据。
1.2.4 逻辑分析方法 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判断和论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健身态度(见表1)
表1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态度(%)
由于生活水平的差异以及受弱势群体中各类人群的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影响,城市弱势群体在对参与体育健身的态度方面均表现出积极态度:只要有条件进行锻炼,大部分人是愿意进行锻炼的,其中下岗职工在假设有条件进行锻炼的情况下有88.4%的人愿意进行锻炼,而农民工只有63.6%的人愿意进行锻炼,农民工不愿意锻炼多是因为其体力劳动强度较大且缺乏健身意识,这与其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有一定的关系。
2.2 参加体育健身的场所(见表2)
表2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参加体育健身的场所(多选,%)
由表2可知,弱势群体体育健身场所的非正规性、地域性特征明显,所以家庭院落、社区空地、公园就成为其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场所(选择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8.8%、37.2%、34.2%),且选择场地的特点与选择锻炼项目比例的特点(以技术简单、容易实施、不需要专门设施和场地等项目为主)相符合。
2.3 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动机(见表3)
表3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动机(多选,%)
在弱势群体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动机中,增强体力和健康是主要目的,排在了第一位。这体现了弱势群体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这充分说明由于经济收入低、生活困难,为了预防和减少疾病,弱势群体把增强体力和健康作为他们的首选。解闷消遣娱乐排在第二位,占38.5%,其中较早退休人员在解闷消遣娱乐方面选择的人数较多,所占比例达到53.6%,表明弱势群体心理压力大,心情烦闷,通过体育健身可以释放压抑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
2.4 每周健身次数(见表4)
表4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每周健身次数(%)
弱势群体中没有参加体育健身者占45.1%,而在没有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中,下岗职工的比例达到了61.3%,其他人群分别为体制外人员35.1%、较早退休人员32.2%,农民工38.5%,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健身的人总体来说所占比例较低(20.9%),说明在弱势群体中,体育健身的次数是非常少的,只有在较早退休人员中,每周参加健身次数在3次及以上者所占比例相对高一些。
2.5 每次健身时间(见表5)
表5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每次健身时间(%)
每次健身时间在30分钟及以上者相对较少,占14.1%,而就单个群体而言,在农民工中,每次健身时间在30分钟及以上者占到了61.5%,虽然农民工的健身次数少,但是每次健身的时间还是比较长的;下岗职工的健身时间不是很乐观,每次健身时间不足30分钟的人占到了67.9%;在体制外人员中每次健身30分钟及以上者占到了57.7%,结合表4发现这一群体在健身次数和健身时间方面多于其他群体。
2.6 参加健身俱乐部情况(见表6)
表6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参加健身俱乐部情况(%)
参加体育健身俱乐部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因有专人指导,锻炼者可以互相交流,锻炼条件相对较好,健身效果通常比个人锻炼要好一些,对身心健康更为有益。从表6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没有参加健身俱乐部或者其他体育组织者占85.9%,只有体制外人员参加相对较多,有57.7%,这体现了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组织化程度不高,健身俱乐部和一些体育组织建立的太少,还远远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或者是有的健身俱乐部收费太高,很多人没有能力去参加,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体育的投资,进一步提高政府行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各级体育协会的建设,还应加强对体育健身的宣传,鼓励人们积极参加到体育组织中,提高弱势群体的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
2.7 参加体育健身的形式(见表7)
表7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参加体育健身的形式(多选,%)
在弱势群体参加体育健身的形式中,个人锻炼者占64.4%,与家人一起锻炼者占41.7%,参加社区内组织的活动和体育辅导站、俱乐部的锻炼者就很少,只占6.7%和4.1%。而农民工与朋友一起锻炼者占48.6%。这显示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方式主要以个人为主,与家人一起锻炼者较多,所占比例居第二位,而参加社会体育组织者则很少,这显示了对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严重不足。
2.8 参加团体(如党团组织、宗教组织、工会等)组织体育健身活动情况(见表8)
表8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参加团体组织体育健身活动情况(%)
从表8可知,大多数人都从不参加团体组织的体育健身活动,总比例达到了52.0%,偶尔参加者占27.9%,经常参加者只有20.1%,在从不参加的人中,农民工所占比例最大,这就是说,如何在农民工中做好提高其参加团队健身意识的工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反映出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着引导、调控作用的各级体育协会组织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各级体育协会的建设仍然是发展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中心任务。
2.9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家庭成员支持(见表9)
表9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家庭成员支持(多选,%)
在弱势群体家庭成员的支持方面,父母的支持为74.3%,夫妻之间的支持占66.1%,最低的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也达到了53.9%,说明对于参加体育健身,家庭成员普遍是支持的。家庭成员能够认识到体育健身的积极作用,支持和动员他们去健身。对于一向注重亲情关系的中国人来说,家庭就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割舍的重要部分,正由于家庭的这种重要性,其无疑在弱势群体所拥有的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
2.10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10)
表10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弱势群体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首先是时间,占68.6%;其次为有经济条件,占67.9%;第三为有体育器材,占52.3%。表明弱势群体由于生活压力,大量的时间要为生计而奔波,因此,时间是影响其参加体育健身的首要因素。同时也说明贫困是影响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
2.11 对加强体育健身的要求和愿望(见表11)
建立与居民生活小区相配套的活动场地居于弱势群体对加强体育健身要求和愿望的第一位,占70.2%,尽可能开放体育馆并合理收费为第二位,占68.8%,健全各种体育法规和政策保证公民的体育权利为第三位,占43.3%。这表明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体育健身的投入力度,为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健全各种法规、政策,以保障城市弱势群体享有的体育权利。
表11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对加强体育健身的要求和愿望(%)
2.12 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状况与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的关系(见表12)
表12 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状况与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的关系
从表12可以看出,性别与参加体育健身俱乐部、健身形式和参加体育社团次数有显著相关性;文化程度与体育健身形式有显著相关性,文化程度与参加社团次数有显著相关性;职业状况与参加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形式和参加体育社团次数均有显著相关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现状令人担忧,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之间相差很大。
(2)甘肃省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完善,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体系,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基本健身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3)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未能建立起全方位相配套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缺乏足够的整合效应。
(4)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的内容不完善,体育健身受到经费、场地和组织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仍满足不了需求。
3.2 建议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提高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的规范化水平,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构,使社会各界的支持充分发挥作用。
(2)健全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的组织网络,发展壮大弱势群体体育骨干队伍,使他们不仅是服务的对象,也成为服务体系的构建者,从根本上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自立能力。
(3)纳弱势群体体育健身于社会保障制度之中,根据体育对城市弱势群体的帮助功能和作用,有必要将体育健身活动纳入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4)完善体育产业结构,体育服务产业可优先聘用弱势群体人员,从而为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提供基础。
(5)保障农民工的体育权利,对农民工进行相关体育健身知识的传授,积极培育、扶植农民工体育社团,使农民工体育社团融入城市基层社区,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
综上所述,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是落实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虽然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对于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经济条件和社区建设的不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通过本研究的调查,期望能够有助于弱势群体体育健身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1]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3]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2.
G420
B
1671-1246(2010)06-00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