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伯苓的学校体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2010-10-26王景丽

运动 2010年4期
关键词:张伯苓南开体育

王景丽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088)

理论与方法探索

张伯苓的学校体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王景丽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088)

张伯苓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亦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先驱者。本文通过着重论述张伯苓的诸多学校体育思想,引出其启示,以期为当代学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

张伯苓;南开;学校体育

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天津人,是我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南开学校的创始人。他热心体育而又精通体育,是中国近代为数不多的著名体育家之一。学校体育是其体育思想的出发点,随着南开学校的创立和发展,他真正开始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为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1 张伯苓的学校体育思想

1.1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的思想

早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时,张伯苓便感到强健的体魄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时年轻的张伯苓初沐欧风美雨,开始了解世界大势,逐渐确立“教育救国”“体育救国”的信念。尤其是在目睹了中国因国力羸弱遭受的屈辱:清廷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屈膝求和,西方列强乘机掀起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中英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山东威海卫从日本人手里转租英国。张伯苓亲临其境,“目睹国帜三易,悲愤填胸,深受刺戟!”。与此同时,张伯苓对英、中两国水兵身体上的强弱、精神上的差异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说;“两个水兵若一比较,实有天地的分别。我当时觉得羞耻和痛心”。

赴欧美考察后,张伯苓在南开学校游艺委员会上演说:“我所观察的世界各国,好的国家是‘富’而‘强’,不好的国家便是‘贫’而‘弱’。我们中国便是贫而弱的国家,人民的一切苦楚都基于贫弱的原因。提到强便有一种联想,就是军队、军火等,其实不然,是关于我们个人身体的锻炼。”“体力、脑力不充足,做事的效果如何能好?”“我们南开的师生要彻底地努力地做下去,锻炼我们的身体强壮起来,一代不行可以往下传,终有强健之时。还要联合,我们的团体要坚固,以便增加我们的力量。”

于是张伯苓从国家未来、民族繁衍、国民体质出发,提出了“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体育思想。他说:“国民体魄衰弱,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落,服务年龄短促。原因故属多端,要以国人不重体育为其主要原因”“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体育,锻炼强健之国民”。他介绍说:“南开学校自成立以来,即以重视体育,为国人倡,以期个个学生有坚强之体魄,及健全之精神。”面对中国之官立学校对体育非常漠视的现实,他大胆质问:“诸位试想体育不好,如何能改进体格,如何能有好的体格,无好的体格,何以能做事?”他意识到强健的体魄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体育正是强国强种的重要手段。所以他大声疾呼:“强我种族,体育为先。”

1.2 “三育并进,体育为先”及以体育推动学校发展的思想

张伯苓深知德、智、体要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他说:“学校系先生、学生与夫役三部所合成,其目的则造成德育、智育、体育完全发达,而能自治治人、通力合作之一般人才,以应时事只需要。”他多次提到,学生应以德、智、体三事为自立基础。他说:“值此求学时期,诸生当以道德、身体、知识三事为自立基础” 。“青年在预备时期,如知识之增进、身体之锻炼、道德之修养,三者须同时并进。深望诸生勿以等闲视之。”在主张三育并进的同时,张伯苓不止一次的强调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德、智、体三育之中,我中国人所最缺这为体育。欧美人之知识发达,学术皆按科学之理得来。我国人故望尘莫及,然其学术发达之年代尚不为久,我国人竭力追之,犹可及也。至体魄,则勿论欧美,与日本人较已相差远矣!”他强调体育的第一要义在于体力上之发展及健康上之增长。他希望以体育增强国民的体格,并以体育的精神和方法,来组织国民、团结国民,使散漫变为组织团结,使自私变为合作互助,养成健全的人格。

有人说南开的有名,一半得力于南开的教学与设备,一半得力于南开的体育。这句话不无道理,自从事教育之日起,张伯苓就十分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不仅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注重体育,作为一名放眼世界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还以独有的眼光认识到体育对于推动学校发展的重大作用。南开学校通过竞争选拔的方式,成立了各种学校体育代表队,以参加校际、地区间,乃至全国性和国际性的体育比赛,以展示南开精神。体育便成了南开宣传自己、参与社会、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20世纪30年代南开学校的体育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南开的球队、田径等在全国运动会上的夺金囊银,气势如虹。1935年、1939年以南开学生为主要队员的中华足球队,两次夺取“爱罗鼎杯”国际足球赛冠军。此外,南开中学篮球队,号称“南开五虎队”,到上海、京津两地比赛,打败了许多国家的著名球队,也曾在1924年全国比赛中夺魁。这些体育成绩的取得于无形当中扩大了南开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声望,促进了学校体育风气的进一步盛行,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1.3 寓德育、美育、兴趣教育于体育的思想

张伯苓倡导的“体育”并不仅仅是强身健体,他认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锻炼技术之专长,而尤重在体育道德之兼营进。他曾言,熏陶人格是根本:“现在社会上的变迁很大,而多流于偏废,只重物质,不重道德。”“学行并重,才可免畸形发展的弊病。”“现在的教育者,不但是不能以‘教书’‘教学生’为满足,即使他能‘教学生学’,还没有尽他的教之能事。他应该更进一步‘教学生行’。‘行’些什么?简言之,就是行做人之道。这样,才能是好的教育。”为了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社会运动风气,他非常重视体育道德的培养。民国初年,体育风气极差,“运动场上,无时不争,无时不闹”,极大地影响了体育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面对这种情况,张伯苓经常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的教育,要求运动员要本着光明磊落的精神去比赛,不能取巧,不使鬼招,不占便宜。他对运动员提出了五项要求:第一,不以不正当的方式侵害对方;第二,不以欺诈的方式投机取巧;第三,运动员的品格高于比赛的胜负;第四,要有合作与公平的精神;第五,出国比赛要维护国家的体面与尊严。为了使运动员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南开对运动员明确提倡一种“运动仁侠的精神”(Sportsmanship),并对“仁侠”运动员的资格标准作了具体规定。

出于对“体育与品德”之间密切关系的深刻认识,张伯苓认为教育的目的乃是通过体育运动以锻炼意志与品格,培养和训练体育之精神。他觉得体育场上最能体现出“团结合作”“公平竞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面貌,而这些也正是文明社会所必需的公民素质。

除了在体育中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一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也很重视体育与美育、兴趣教育的的辩证统一关系。南开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把“精神愉快,发生美感”,作为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大纲中强调“自试的活动”“韵律的活动”“游戏活动”“野外活动”等内容,不仅有基本动作教练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而且有土风舞蹈、形意舞、健身舞蹈等各式的进行和团体游戏的演练以及野外采集、登山、露营、骑乘、渔猎等充满野外乐趣的活动,强调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时期之不同,“添授新教材以诱导其运动兴趣。”

1.4 “强迫体育”的思想

张伯苓认为:“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不懂体育的,不应该当校长”。1916年以后,南开的学生已逾千人,为了使每个学生坚持体育运动,张伯苓曾在学校努力推行“强迫运动”。学校公布了体育运动的新章程,规定本校运动会要尽量使人人都能上场。为了推行体育,在各年级均开设体育课,每周3小时,规定凡本校学生体育成绩必须达到一定标准。(表1)

每年寒假开学时,学校逐项考试,测试达不到表中要求,则视为不及格,考试中不到者亦以不及格论,通知学生家长,并强迫其运动。考试及格者还要选择一定项目,每日定时练习。学校每年体检一次,对于身体某部分特别弱者,令其特别注意锻炼以补其缺。另外,“南开中学规定,体育测验不及格,或者高中三年级以前不习满规定体育课的学生不能毕业。南开大学还明文规定,‘须习满3年规定正科体育课程者始能毕业’。”同时,还要笔试体育和卫生常识。身体不好或不爱好运动的大学生也实行强迫运动,每星期两次,编为强队、健队、壮队,分别练习武术、哑铃等。

在体育教学中,南开实行体育与运动“双轨制”,即除了规定每周3小时的体育课时间要求学生们参加锻炼之外,还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课外的体育活动。1936年,南开学校的课外活动增至每周3次。下课后,凡图书馆、讲室、实验室、宿舍等严禁学生逗留;所有教室内及实验室的工作均限于课外活动前结束。南开的课外活动有“三点半精神”之说,下午三点半以后学校里的学生们龙腾虎跃,奔赴操场,三五结伴,锻炼身体从不间断。时人曾赞誉:“我们要在国内普通学校里找出一个注重体育的学校,很不容易,看来看去,还要算天津南开学校了”。

1.5 人人享受体育及体育生活化的思想

张伯苓在南开学校大力提倡的是一种普及体育的思想。他希望每个学生都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精神。他指出,体育的提倡为全民族之问题,并非造就几个好运动的运动员而已。他强调,“专就体育而言,则当力求普遍均衡发展。”张伯苓曾说:“苓提倡运动目的,不仅在学校而在社会,不仅在少数选手而在全体学生。学生在校,固应有良好运动习惯;学生出校,亦应能促进社会运动风气。少数学生之运动技术固应提高,全体学生之身体锻炼尤应注意。”

黄炎培著《清季各省兴学史》在《南开学校之发展》中写道:“南开学校之体育,向重平均发展。”学校明文规定体育教学的原则是:“力求方法普及,使各个学生机会均等”“令全体学生得就各个人性情之所近者尽量自由发展”。在南开学校,张伯苓要求学校开展的所有体育运动项目在校的女同学都要参加,女生应该像男生一样能文能武,这也是南开学校普及体育教育的方针。1926年11月,他在为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建校4周年的题词中写到:“强我种族,体育为先。平均男女,促进健全。钦羡贵校,巾帼英贤。”不但表达了他对该校开展体育运动的赞赏,也强调了开展女子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同时反映出他倡导人人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理念。

同时,张伯苓还提倡体育的生活化、社会化。他在为天津《体育周报》创刊号写的序言《今后我国之体育》的文章中,对体育发展方向提出了五点建议。其中:“第一,我意以为运动的范围,不宜限于学校,应该推而广之,须普遍于全社会,使它有社会性才对。换句话说,即是社会的农工商各界,都要自己出些款,皆凑和人才来,组织业余团体,常比赛,多联系。”“第二,我意以为运动的标准,不应该集中在‘大会’的竞赛和锦标的夺得,应当视若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常常练习,使技术精绝出众。对身、心两方面,应当同时注重。”据南开老校友雷颖回忆:“张伯苓校长重视体育、提倡体育是尽人皆知的事”“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的普遍性,每季都有多种球类的班级赛,热闹非凡。”可见,张伯苓推行的是一种普及体育思想。

表1 南开学校学生体育测试及格标准表

1.6 立足国情与学习西方先进学校体育理念相结合的思想

20世纪20、30年代,面对政府不投入、国人不重视体育的现实,张伯苓多次大发感慨,呼吁政府重视体育,试图努力唤起国人关注体育的重要性。1931年10月24日,张伯苓为上海《体育周刊》创刊号写序,文中他再次“正告”读者体与德重要性,并针对中国体育的现实国情提出了标本兼治的二法。即一方面立足本国实际,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另一方面就是要借助比赛参与国内国际交流,找出差距,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他强调,如欲发展中国体育,绝不能走自我封闭、自我保守老路,而应开辟输入西方新式体育的新路。他考察日本、菲律宾的体育后,形象地把中、日、菲三国的体育比喻成穿衣,他说菲律宾“他人之衣裳彼即著之,故亦锦烂可观”“日本则他人有衣而彼借之,故亦华丽可睹”。唯独中国,体育落后又不学习他人长处,结果“自己之衣既不合时,且不合体。” 他认为走西方体育之路,“即在为中国换衣,如弃之可惜,留着不宜,顾忌徘徊,则靡有收效之时”。

为了更好地引进、吸收西方体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张伯苓经常请外籍体育名家来校任教、教学、表演,还时常派南开的体育教师到国外学习。当然,张伯苓学习西方学校体育的先进经验并非照抄照搬,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同时,他并没忘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在南开,学校体育课程教材就把武术、土风舞蹈这些民族项目列为学校体育课教材的重要内容。

2 张伯苓学校体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2.1 “体”与“育”兼营进

张伯苓认为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及培养健全人格,他说:“南开学校自成立以来,即以重视体育为国人倡,以期个个学生有坚强之体魄,及健全之精神。”学校体育第一是锻炼学生要有强健的体魄,第二是培养学生有浓厚的国家观念。在他看来,体育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使学生体力和健康得到增强。同时,通过体育运动可拓宽学生道德和智力的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是一种“为人的教育”。

今天,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提倡“和谐社会”“诚信为首”,然而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就学校体育来说,过分注重体育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的情况大量存在。不久前某市中考学生体育加试中就有服兴奋剂的事件。面对这种现实,学校体育必须发挥其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体育教学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利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2.2 适度“强迫体育运动”

为了使每个学生坚持体育运动,张伯苓在学校努力推行“强迫运动”。学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章程。比如,在南开中学各年级均开设体育课,每周3小时,规定凡本校学生体育成绩必须达到一定标准,不及格者强迫运动,并且体育考试不及格者不准毕业。同时,实行体育与运动“双轨制”,下午三点半后:所有的学生都要离开图书馆、讲室、实验室、宿舍等去操场参加课外活动,并且所有教室内及实验室的工作均不准占用课外活动时间。这种“强迫运动”的规定和措施使南开的学校体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积极性大大减少。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更多青少年采取上网、打电子游戏这样的方式来休息,以前那些真正能促进健康的游戏方式被弃置。另外,生活方式“由动到静”的转变,使得青少年参与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改变这种现状,学校体育应借鉴张伯苓“强迫体育运动”的思想,把对体育课的重视提上新的日程,体育课也实行考试、计入总分、参与排名,考试不过者强制锻炼实行补考。采取诸如此种措施,适度强迫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2.3 “不懂体育的,不应该做校长”

在张伯苓的教育思想里,体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说:“教育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我觉得体育比什么都重要。我觉得不懂体育的,不应该当校长。”作为一校之长,他从各个方面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他尊重体育教师和体育人才,邀请体育名家到校讲学、任教;他花巨资开设体育运动场地、购买先进体育器材;还制订了一些列实施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

而现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许多学校教育的工作计划中,学校体育处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为了追求升学率及重点率,有的学校强硬压制体育课,认为体育课无关紧要,可上可不上,由学校内部规划及安排。由于领导的不重视,使“体育达标”活动陷于停止。张伯苓重视体育的做法和今天学校体育的现实启示我们,学校学校体育如欲取得长足发展,必须有学校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不懂体育的,不应该做校长。”只有学校领导加大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办法,才能确保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

2.4 人人参与,促进良好运动氛围的形成

张伯苓认为,学校体育不只是体育教员的本职工作,而是全校的共同事业。南开学校从校长到普通的教职员工都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的大环境当中。学校体育也不只是体育爱好者或者体育特长生的专利,每个学生都应该是学校体育的受益者、参与者。同时,南开学校运动员还养成了良好的风气,并影响、带动了全体同学。

而现今,很多学校由于领导不重视体育,导致体育教职员工也对自己工作的价值产生了质疑,上体育课有敷衍塞责之嫌,体育达标和测试有的也是胡乱填写。至于学校运动场上,要么是锻炼者寥寥无几,要么就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体育特别爱好者而已,远远没有形成体育运动的氛围。面对这种现实,张伯苓普及体育的思想是很好的指导。学校体育通过培养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习惯及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把学生和教职员工吸引到操场上来,学校领导也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样,通过人人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校良好运动氛围的形成。

3 结束语

张伯苓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首先在学校体育。中国近代教育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他这样倾心体育、精通体育。毋庸置疑,张伯苓堪称是“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他先进的学校体育思想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为我们今天的体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 1 ] 张大民.论轮张伯苓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J ].教育改革,1996(3):21—24.

[ 2 ] 王文俊.张伯等教育言论选集[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

[ 3 ] 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05,207,215-216.

[ 4 ] 梁吉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268,269.

[ 5 ] 梁吉生.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 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248.

[ 6 ] 彭斯远.奥运第一人张伯苓[ J ].红岩春秋,2008,4:52-57.

[ 7 ] 李玲玲.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J ].教育教学研究,2007: 146-147.

[ 8 ] 王文俊.张伯苓纪念文集[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1-280.

[ 9 ] 候杰,秦方.张伯苓传[ 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258.

[ 10 ] 沈卫星.重读张伯苓[ 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 11 ] 孙海麟.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 12 ] 李永贤.近代私立大学校长的体育观[ 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3):48-50.

[ 13 ] 王文俊,梁吉生.南开大学校史(1919-1949)[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 14 ] 南开校史研究室.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 15 ] 尹红芳.强国必先强种 强种必先强身[ J ].当代教育论坛,2007.

[ 16 ] 杨志行,纪文郁.解放前南开中学的教育[ 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G807

A

1674-151X(2010)04-106-04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4.050

投稿日期:2010-01-22

王景丽(1984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张伯苓南开体育
张伯苓去世时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自黑也能激励人
我们的“体育梦”
我是爱南开的
张伯苓在教育与政治之间
汪东波张智勇等人的绘画作品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张伯苓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