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音的低音问题研究
2010-10-23张青
张 青
(孝感学院音乐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女高音的低音问题研究
张 青
(孝感学院音乐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在声乐实践活动中,由于生理条件以及技术因素的制约,女高音的“低音困难”一直是“声区统一”的障碍,它影响了女高音对音乐角色的塑造,影响了声乐作品本身的艺术完整性,因此女高音如何获得优良的低音音质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地认识女高音的嗓音生理机制,深入地从歌唱技术层面进行剖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是解决女高音的“低音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女高音;低音;音质;嗓音;声区统一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声乐是以人声为乐器来演绎的时间艺术,在单位时间内依赖声乐技术对人声乐器进行调控,以尽量完美的音乐形态呈现出来,这是声乐事业的终极目标,也是声乐教师们毕生的课题。女高音声部是人声的主体声部,女高音的培养既要符合“嗓音塑造”的基础模式,即歌唱者能够在正确的歌唱意识的引导下,使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三者协同工作,进行歌唱活动;又要符合该声部的高端模式,拥有三个八度的宽广音域,高音达到c3,音色高亢亮丽,并且能做到高、中、低三个声区的音质统一。
一、低音“唱不好”:存在于女高音声乐演唱中的现实问题
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女高声部的学生中常常会出现“高音唱得好,低音却唱不好”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的表现:一、低音虚弱、漏气,缺乏应有的音量,严重的甚至听不到低音;二、有的学生为了追求低音的音量,采用全真声来演唱,脱离共鸣腔,成了“大白嗓”;三、从高声区下行到e1以下的低音部分,音质不统一,跌跌撞撞,犹如“过门坎”,有的还会出现“破音”现象;四、喉音过重,音色沉闷空洞,咬字含糊不清;等等。
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以上现象。虽然,对高音的不断冲刺的确是人类在歌唱活动中对自身极限挑战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功利的声乐发展观盲目地追求声音的“高、大、响”,导致出现了“能否唱好一首歌的高音等同于能否唱好一首歌”这样的误区。甚至有的声乐教师也认为,女高音的低音没有音量是允许的,一首歌里低音没唱好,无伤大雅;从而无论在教学还是在演唱中,不注意在中低声区打好基础,过早地唱“大”歌、唱高音,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低音的训练,因而使学生的低音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这严重忽视了唱好一首歌曲所必要的因素,即对高品质低音的追求。
事实说明,完美地演唱一首声乐作品,不是仅仅靠唱好几个高音就够了的;宽广的音域,统一的音色,对低音艺术表现力的良好展示也是显示一个歌唱者的演唱实力的重要参照系数。这是由声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决定的。上海音乐学院的周小燕教授打过一个很好的比方:“你所有唱出的每一个音都要像一串漂亮的项链上的珍珠,每一颗的大小、质感、光泽都应该是均匀的、一样的。”这些“珍珠”里有高音,有中音,也必然有低音。
高品质低音是许多声乐曲目对女高音所应该具备的演唱技术的要求,也是作品艺术表现的需要。作曲家在为女高音歌手创作声乐作品时,女高音的通常音域就是首先要考虑的作品结构框架,歌曲的最低音一般情况下都与女高音音域的最低音一致。我国民族的女声声乐作品中,有不少d1以下低音频频出现的作品,如《江河水》、《海风阵阵愁煞人》等,都是对女声全面技术进行考查的范本。
唱好低音是声乐艺术在科学性、技术性发展过程中的目标之一,同样也是对人类歌唱极限挑战的另一个终端。声乐艺术是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从自然声区音域的原始形态,发展到三个八度的宽广音域,莫不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歌唱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前进的真实反映。而低音音域的拓宽正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像我国著名的民族女高音彭丽媛既有高亢明亮的高音、又有稳健深情的低音,方能够驾驭多种民族、多种地方特色、或大或小的声乐作品。
二、导致女高音“低音问题”的两大因素
美国声乐教育家凡纳德说过,“歌唱者应该多熟悉自己不熟悉的那个声区,男声多熟悉高声区,女声多熟悉低声区”。声乐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通常情况下,女高音生理条件的优势在高音而不在低音;成熟的歌手可以通过声乐技巧来掩盖生理上的不足,而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不论在生理因素方面还是技术因素方面都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在声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导致女高音的“低音问题”的两大因素是相当重要的。毋庸置疑,生理因素导致的女高音“低音问题”具有普遍性特征。要弄清这一点,首先应该认识良好的低音应该具有怎样的生理机制。
1.良好的低音发声生理机制。科学发声训练的目的就是要让歌唱者拥有优良的音质、统一的声区,也就是说好的低声区是好的自然声区的向下延伸。歌唱发声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运动形式,它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就是音响的法则,即振动体(发声器官——声带)、动力体(呼吸器官)、共鸣体(共鸣器官)是音响(人声歌唱)形成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1)从振动体和动力体来看,人在演唱低音的时候,呼吸器官的呼气压力小,声带较演唱高音时需要变长、变厚,张力相应减小,声带振动的面积大,这时要加强声带自身的闭合力量以及呼吸的韧性支持作用,以保证低音的质量。
2)从共鸣体角度来分析,唱低音时使用的共鸣体体积是从下至上依次递减的,通常胸腔会多一些,其次是咽腔共鸣管,即通常所说的声道,而上部的共鸣腔则相对用得较少。研究结果显示:“低声部歌手的喉室比高声部歌手的喉室较宽敞,会厌软骨常常是大叶状的,而高声部歌手多数是小卷叶型的,从音响建筑学的角度看,大叶状的会厌构成了一个大的粗管,而小卷叶型的会厌构成了一个小的细管,两者对音色和共鸣是起不同作用的。不论什么声部,腔体宽大、通畅者比腔体窄小者的可塑性大。”[1]从上面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一个声部类型的歌手,在演唱低音时,都应多使用胸腔共鸣,此外,还应尽量使自己的声道变宽大,使整个共鸣腔变得通畅,这正是获得良好的低音音质的共鸣支持。
2.因生理因素造成女高音的“低音问题”。
1)从嗓音声学的角度来讲,一般情况下,人的嗓音分类的生理构造依据主要是:声带的长、宽和质地;声道结构,包括喉头的大小,会厌软骨的宽窄、颈部的长短、咽腔的结构形态;腭拱的形状(即硬口盖)等。中外的嗓音医学专家通过各种科学手段对不同声部的嗓音进行了生理结构测定。现将这些成果总结为一份表格(见表1),作为对比分析的参照。该表的数据引用为:声带长度(前苏联学者),声道长度(喉科专家王振亚),硬口盖特点(前苏联马留金),硬口盖对比度(耳鼻喉科专家张道遒)。[1]
表1 不同嗓音类型发声器官结构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女高音与其他声部相比的一些典型差异:①在所有声部中女高音的声带最短,当然也比较薄,女中音其次;②在所有声部中女高音的声道最短,女中音其次;③在所有声部中女高音的硬口盖的“拱顶”形状最突出,女中音其次。以上这些差异就形成了女高音——这个人声乐器的嗓音特点:其优势在于高音而不是低音。
2)换声生理现象造成的女高音的“低音问题”。女高音的低声区是c1-f1,这与女高音中声区到低声区之间的换声区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叠。而歌唱中的换声区问题实际上就是嗓音发声机能转换所造成的自然生理现象,即某一特定的嗓音发声机能转换所造成的自然生理现象,也就是某一特定的嗓音发声机能只能适应于相应的一段声区时,由于发声机能转换而造成的暂时的机理紊乱的现象。由于女高音的优势在于高音而不是低音,从而导致了女高音在演唱这一组音的时候就会出现“疙疙瘩瘩”的情况。
3.技术因素造成女高音的“低音问题”。除了生理因素以外,歌唱技术的掌握、技巧的发挥也是影响女高音能否唱好低音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前面所说,不是所有的女高音都有低音问题,成熟的女歌手与尚处在学习与发展中的女学生从技术上显露出的问题也不一样。总体上来说,在低音上暴露的种种技术问题,都是由于在发声机能从中音区转换到低音区,特别是在经过换声区的时候,女高音歌手没有能够对轻机能状态转向重机能状态的各部分嗓音器官做出有效的调节和控制,造成歌唱时嗓音机能紊乱。低音的技术问题表现为:①重机能状态下需加强的呼吸支持力反而被削弱,出现气息不稳、上浮;②声带未能灵活地从短、窄、薄且边缘振动的状态,向长、宽、厚且整体振动的状态进行有效的转换,造成没有音量,甚至没有声音;③胸廓不开、咽腔共鸣管不通,下方共鸣比例太少,低声区音色不美;等等。正因为种种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原因,才造成了女高音的“唱不好低音”的种种情况。
三、用科学的有效的技术手段去解决女高音的“低音问题”
女高音的发声器官正因为有着演唱低音的先天不足,才更需要充分调动起各器官的功能机制状态,遵循音响学原则,以达到振动体、动力体和共鸣体三者协调,使自己的歌唱能够“上传下达”,以最从容的态度去诠释每一首声乐作品,把作品中饱含的艺术感染力最充分地表达出来。这需要良好的声乐基础训练作铺垫。本人在声乐教学中注重从以下三个基本方面做起。
1.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运动的习惯。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第一节声乐课开始,就一直要求学生高度关注自己歌唱时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关注自己身体的内在感觉,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比如,在“吸气→保持气息同时送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道和胸廓的扩张、呼吸肌肉群的协调运动、呼与吸的“对抗”等身体内在运动上;在发声的过程中,专注于打开喉咙、降低喉头、声门闭合挡气一系列动作的准确性。打开喉咙、降低喉头的目的是为了拉长、扩宽声道,以增加口咽腔和胸腔的共鸣,声门闭合也就加强了声带的张力,从而与气息的冲击力达到良好的平衡。我要求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间,要做到“想好了唱”、“想着唱”、“思想要在‘声音’的前面”。
2.加强中声区的训练。19世纪意大利美声学派代表人物兰培尔蒂,在关于“声区统一”的问题上,主张先建立好中声区方能做到“声区统一”。所谓“声区统一”主要是指高、中、低三个歌唱声区在音质上的统一。过早地扩展高声区、低声区,都会影响声区的统一。中声区在教学中通常是指人声的自然声区,所谓自然声区,就是人声最自然的音区,不用费力就能唱出来的音区。自然声区一般是由五六度,不超过八度音程组成的,由于它不用费力就能唱出来声音,所以不需要太大的气压,又由于它有着我们人声中最柔和与本色的音质,许多高难的演唱技巧、正确的方法与感觉都来源于自然声区稳定、良好的感觉状态中,所以,应从自然声区起步,从最基本的自然讲话状态入手,在正确的声音概念引导下,努力保持“打开的腔体稳定、控制的呼吸稳定、下沉的喉头稳定、共鸣的位置稳定”进行歌唱,掌握好中声区的发声技术,由此进入其他声区的训练,最终达到各声区的统一。
在课堂上做好基础的发声训练。1)发声可以结合演唱大量的有旋律感的乐句来进行。比如法国声乐教育家约瑟·孔空的一套《练声曲》编写得就非常好,在它里面不是单调乏味的音阶练习,而是大量在音阶框架内流动的旋律线条(旋律以下配以和谐的钢琴伴奏),由这些旋律线条组成一个个乐句,乐句与乐句之间留有换气口,对训练歌者的气息、乐感均有好处。威廉森认为“好的气息控制是好的分句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不论乐句多长,都是保持它不被割裂的连续性,对于发展好的呼吸是有利的”。[2]422)练声时运用中等强度的音量。因为在中低声区追求较大的音量容易撑大喉咙,造成喉肌紧张,使发声器官的机能平衡失调,到了换声区声音突然变暗、变小,失掉光彩,出现上、下两截的现象。3)注意对“起音”的训练。“软起”和“硬起”都要练,但“硬起”不要练得过多,时间过长。
3.重视下方换声区的训练。为了唱好低音,要对中声区与低声区的换声区(下方换声区)的训练重视起来。前面讲过,换声是指某一特定的嗓音发声机能只能适应于相应的一段声区时,由于发声机能转换而造成的暂时的机理紊乱的现象。以往,女高声部对中声区到高声区之间的换声区的训练是比较重视的,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女高音中声区与低声区之间换声区的训练,完全可以按图索骥。像周小燕教授的具体做法就是:1)在唱换声的那几个音时,腭口张开些,但不要太多,硬口盖呈夸张一点的圆顶状,里面有“吸着”的感觉;2)唱的时候不要感觉是在唱渐强,而要感觉是唱渐弱,色彩上感觉暗一点;3)起音不要加力气,要在换声的音上做动作,脑子里要想着这个音。
这一切需要我们不断地花时间去练习和巩固,以达到“唱好低音”进而能完整地演绎好声乐作品的目的。
声乐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它稍纵即逝。在声乐实践活动中,人们总是在追求尽善尽美,避免留下无法补救的遗憾。更何况“个别几个低音唱不好”本身还包含着深层的技术上的失误与缺陷。因此,探讨与解决女高音的“低音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声乐教师不仅要从理论层面去研究它,更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地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1] 韩丽艳.如何鉴定人声的乐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4).
[2] 薜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Abstract:In the vocal practice,due to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technical factors,soprano’s“Bass difficult”has been a barrier of“sound zone reunification”,which affects the soprano’s creating roles and even the integrity of vocal works.So how to get a good bass sound for a soprano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vocal music teaching.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a soprano’s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in-depth analysis from technical level,and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are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soprano’s“Bass difficult”.
Key Words:soprano;bass;sound quality;voice;unity sound area
On Soprano’s Bass Problem
Zhang Qing
(Music Institute,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J616.1
A
1671-2544(2010)02-0112-04
2010-01-27
张 青(1969— ),女,湖北武汉人,孝感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