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生成的文化维度

2010-08-15杨红梅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人格道德大学生

杨红梅

(孝感学院政法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生成的文化维度

杨红梅

(孝感学院政法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道德人格是大学生人格的道德规定性,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与塑造。当前社会开放的多元文化环境,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提供了文化的多维向度,审视不同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生成的影响,将有助于理性地把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特质及发展趋向,增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中自觉施加影响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道德文化;道德人格;大学生

道德人格即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人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道德实践形象的统一,是一种“人的社会特质”[1]270的表征。人格要依靠文化来滋养和塑造,在当前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敏感、最活跃、最富于朝气与创新精神的知识群体,最容易自主地汲取、积淀人类社会道德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并彰显历史精神的惯性冲动,呈现出大学生群体特有的道德特质。因此,探讨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问题,社会伦理文化的分析是不可忽视的向度。

一、传统道德文化的历史积淀与传承

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最为精华和最为成熟的部分,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胎记,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之中。不管中国当代社会如何急速发展演变,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作为当代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其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

80年代以来,在“文化热”或“国学”热的带动下,关于传统道德文化的宣传、传播、研究、探讨、教育在社会上蓬勃展开,更是掀起当代大学生难以割舍的历史情结,大学生普遍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博大精深充满敬意,特别是对其当年的发达及浸染周边引以为豪。据调查,当前大学生获取传统道德文化信息的途径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术讲座,阅读经典和承载传统文化的书刊报纸,影视节目(“百家讲坛”“东方讲坛”“文化中国”等精品电视栏目、大批历史题材剧目),浏览承载传统文化的网站,等等。当前大学生在接触、了解、学习、探讨、研究传统道德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传统道德文化对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为特定的道德心理、不自觉的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思维惯性,以及对传统道德文化价值的理性选择与认同。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家庭伦理色彩特别浓厚,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在中国古代社会获得了至上的普遍的社会约束力。当前大学生普遍认同其注重家庭和美、人伦次序的积极方面。认为传统孝道观中的尊重父母、履行子女对父母的责任、爱父母以及报偿父母等是为人子女应尽之义,同时赋予其新的内涵:提倡基于亲子之间平等的孝,重视对父母的精神赡养,抛弃绝对顺从、传宗接代及随侍在侧等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孝行。[2]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洋溢着一种心忧天下的责任感和救世报国的爱国情怀。从孔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明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当代大学生。近年来大学生对国际社会辱华、贬华、丑华事件的愤慨与批判,对社会问题、国家大事的关注与出谋划策,以及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承担,都呈现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积极传承。

传统道德文化的伦理中心主义,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小人谋食”,这种反功利的价值观念,使中国人在其长期的浸润下形成了褒扬义理而贬斥物质利益的心理定势。这在当代中国追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致力于经济腾飞、人们物质利益凸显的情况下,仍具有极大的思维惯性。据笔者调查,许多大学生仍用带有贬义的“自私”来笼统地界定平时人们的自我利益的追求,而不能客观、理性地正视人们利益需求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特别是不能从道德上给予人们利益追求的积极支持。似乎一谈权利、利益,就亵渎了道德的“纯洁性”和“崇高性”。

传统中庸之道在儒家看来即是圣贤之道,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之道用中为常道,不偏不倚,执守中道,从而实现人与人、人道与天道的和谐。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致使人们在处理道德实践中的各种矛盾时不偏激,不走极端,冷静地审时度势,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使个体内心保持一种积极的自我调控机制;作为一种境界,体现人的涵养达到某种理性的深刻。[3]50但是传统的中庸之道在社会上主要积淀成一种道德价值观,其注重妥协与简单协调、做和事佬、怕出头从众退缩等心理定势对大学生的创造性的开发产生消极影响,以此为内容的人格特质表现在当代大学生在待人处事等方面总是持中立倾向,折衷求和,以此为完满。

重血缘亲情的伦理传统所形成的熟人道德心理惯式或“关系”伦理,也极容易不知不觉地在当前大学生身上呈现出来。虽然大学生在谈起社会上的“拉关系、走后门”时持否定倾向,认为影响了社会公正、公平,但当遇到毕业就业、社会上工作的更换乃至所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交往与互动时,大学生很多情况下的选择不是通过社会市场共享的“信息”、社会的公共规则与制度,与他人公平竞争、获取利益、满足需求,而是倾向于依托亲朋好友、老乡等熟人牵线搭桥,找关系、靠熟人,寄希望借助熟人关系达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二、西方道德文化的强势吸引与浸染

随着改革开放、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多元道德文化环境之中,而西方先进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奠定了西方道德文化的强势地位。“软权力只有建立在硬权力的基础上才成其为权力。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或软权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4]88-89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凭借现代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快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目前,互联网的硬件与软件技术均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主导,网上也以英文信息为主,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展示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绝好平台,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西方道德文化的熏陶之中。另外,从西方的BBC、“美国之音”、CNN、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等当今影响世界极大的新闻媒体,到包括电影、电视、录像带、音乐出版等在内的西方文化产业来看,其大举向外扩展,在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在通过大量的、频繁的各种听觉和视觉刺激,输出和推销着西方的价值观念、道德思维和生活方式,蚕食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代大学生是知识素养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最为旺盛,也最容易遭遇西方道德文化的浸染。

西方道德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个人主义承认人是自利的,强调个人的价值、利益和要求,肯定人们对现实幸福的追求。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又是实现价值的主体,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进取才能获得幸福,才能实现自我。注重自由平等,在人与人平等的条件下,每个人追求自利的同时都不能侵犯别人的利益。在利己的基础上,可以把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统一起来,自利是互惠互利的基础。由于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利己之心”,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以竞争求生存的道德观占据着西方伦理思想的主导地位。为了各自的自由利益,人们只好建立起依托于法律和制度的种种契约关系,以协调独立的个体之间,个体与公共社会、与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保证独立个体的合法性生存与发展,因而也形成了西方社会突出的道德行为模式:契约伦理。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文化从形式到内容上适应了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其弘扬的“主体”(或“强人”)道德人格,注重的法律、规范、制度伦理向度以及陌生人的普遍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大学生作为独立、自由、平等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强调个人的需要、独立、自由和尊严,肯定利己的动机,侧重个人的奋斗与发展,同时,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平等和公正成为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正当要求,相应地,大学生对给予利益平等实现以保障的法律、规范、制度等的健全与完善要求也日趋强烈。也即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主体日益重视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里的普遍性的规约,以法律、制度类似法律中介形式的契约关系及契约伦理不断得到拓展。同时,受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法则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日益关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主体”(或“强人”)道德人格,逐渐把自我的存在、自我独立价值和主体地位作为生命的意义和基点,主张公正、平等、博爱,漠视权威,大胆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强调自尊自立、个性自由,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和应变能力,希望在建功立业、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造福社会。在许多大学生的心目中,个人主义正是推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裕、繁荣和进步的动力。正如亨廷顿所说:“西方的价值观和体制已吸引了其他文化的人民,因为它们被看作是西方权力和财富的源泉。”[4]89

西方个人主义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在适合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与生产发展等方面,充分显示其优越性,但其弊端也已充分呈现,而且日益严重。个人主义信奉独立生存,自我实现,个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国家、社会、集体作为一种超越于个人之外的力量,必须以保障个人权益的实现、尊重个体的独立自主和促进个性的发展为前提,是个人自我实现借助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具有疏离社会人际关系、贬抑社会整体力量、独尊自我、自发、盲目、冲动的负面作用”[5]。当代大学生在自主发展、自我选择、自我设计中出现的目标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由于过分推崇自我、关注自我,导致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唯我为上,不考虑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倾向,对自我意识的过分强调造成的道德相对主义,现实功利化的异化导致心理的紧张和精神的漂浮无所归依等,正是这种状况的写照。受西方诉求于法律、制度以支撑利益需求的契约伦理思维的影响,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实现自我利益的现实依据及外在规范要求,而忘却或冷落了内在的自我发展与完善,理想信念、生存意义、终极关怀等人之为人的道德诉求难以寻觅,功利主义的价值态度和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随之盛行。大学生日益被异化为经济动物和金钱的奴隶,道德世界中世俗化与务实性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冷漠、失落和自我尊严感缺失正日益充斥着大学生,道德危机接踵而至。

三、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先进性发展与价值导向

道德文化的价值导向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总体指向,是“定位器”、“指示仪”,表明了一定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根本特征和最高价值目标,为人们提供共同的信念和行为指南,是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的反映,也是一定社会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反映。

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立在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基础之上,受制于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其在价值导向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灵魂,是与其他性质的社会道德相区别的主要标志。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人们的权利义务不再分属于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又都为他人服务,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关系道德原则就是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根本上的统一,社会集体利益体现着个人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集体利益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体现,它的发展和实现本身,蕴涵着个人利益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同时,强调集体必须尽力保障个人正当利益得到满足,并力求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在“真实的集体”内,“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294。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就社会整体而言,是加强自身的完善,切实解决个人的合理要求;就个人而言,是提倡个人要顾全大局,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他人利益而放弃个人的利益。这样,才能使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得以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实质是对阶级社会人们权利义务不对等、社会关系对峙紧张的超越,是人类对历史上重整体轻个体的群体主义和重个体轻整体的个人主义的匡正,也是人类社会对自身发展自觉反思批判的结果,概括地反映和体现着社会道德文明进步的根本趋向,是人类道德发展的新境界,最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当前中国抓住一切机遇,不断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希望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促进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社会和个体在双向发展中能够逐步走向双向关怀的理性自觉,自觉克服集体挤压个体、个体妨害集体的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实质的倾向,使社会主义道德实实在在地蕴涵在社会发展、制度改革和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实际谋求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现实支持体系会越来越完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优越性对大学生的渲染力和说服力也会越来越强,也将越来越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化与提升。同时,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也越来越注意兼容并蓄、发展自身,通过加强对传统道德文化和西方道德文化的辨析、借鉴与发展,不断拓展与当前各国文化的对话交流,结合时代的特征与新的社会实践不断创新,以保持自身持续不断的先进性和生命力;从而能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以前瞻的视野引导大学生对古今中外道德文化的理性认识,促使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信息中做出正确取舍,并积极鼓励大学生形成和发展一些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的新道德因素,创设健康向上、宽容理解的思想文化环境,以便大学生在吸纳人类优秀的道德文化营养过程中自主地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邓凌.大学生孝道观的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2004(11).

[3] 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4]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 杨红梅.当前提高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前沿,2007(8).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bstract:Moral personality is the moral character of the college students,which requir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edifying and shaping.Nowadays the opening and multicultural surroundings offers the a variety of dimensions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personality being.Surveying the influences that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ffect th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personality,we would rationally grasp the character and tendenc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personality,and reinforce the socialism moral culture influenc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personality self-consciously,pertinently and scientificly

Key Words:moral culture;moral personality;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Dimension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oral Personality

Yang Hongmei
(School ofPolitics and L aw,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D64

A

1671-2544(2010)02-0104-04

2009-10-30

杨红梅(1974— ),女,湖北襄阳人,孝感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晓军)

猜你喜欢

人格道德大学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