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堂观察工具加强评课量化分析
2010-10-18张宗春
张宗春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北京 100034
运用课堂观察工具加强评课量化分析
张宗春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北京 100034
本文从课例研究出发,开发课堂观察工具加强评课量化分析,发挥观察数据作用,客观评价教学,研发评价工具软件,提高采集数据效率以及自动量化分析,为评课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技术 课堂观察 评价研究 评价工具软件
上完一节课,教师非常想得到课后反馈,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来自观察者的。一堂课的定量结果与定性结果如何给出,对客观性与主观性分析如何界定,都是我们进行课例研究的内容之一,对于听课者,要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表现,还要观察教师在教学中的过程,记录各个时段教与学的内容方式,为课后的评价提供客观的数据。若能方便快捷地把课堂观察到的现象,师生的活动快速分类记录,让系统和评课者共同完成任务,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一、运用课堂观察工具加强评课量化分析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课例,教师在如何上好一堂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经过课前的精密策划,课上的精心组织,课后的认真反思,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堂观察和课堂评价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现场听课,记录的数据能即时的用图表的方式展现评课者眼前是很重要的,看上去直观,时序清楚,分布有序,参考价值较高,便于评课者为主观判断提供依据,要想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系统自动把数据图形化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图形自动跟着变化,与教学时序同步,每个时段师生在做什么都摆在图表区,各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关系,根据数据绘出S-T曲线,以图形的方式直接表现教学过程特征,通过采样数据绘制Rt-Ch图,用来呈现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与师生行为转换率Ch之间的关系。活动曲线与问答曲线反映的是客观现实,评课者记录的观课评语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现场的效果,评课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对采集的数据自动量化分析,加强了分析深度,加快了分析速度,量化分析为评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客观评价教学,发挥观察数据作用
新课改实施后,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综合发展趋势,从以往侧重教师的教转向面向教学结果的同时,也考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只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向全面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评价既关注“有效教学”结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静态走向生成。总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这对观察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用的评价方法一般如:
从教师教学的维度方面不但要记录教学环节及其时间安排,还要记录不同活动形式所占的时间比例。观察者要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记录,课后要分析教师与学生在这节课中各自的活动形式和占用的时间分布比例,数据的记录,汇总,统计是耗时费劲儿的事。
从师生互动方面不但要关注教师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次数,还要关注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回应和指导,从教师提问问题的类型方面不但要知道有哪些问题、认知难度如何,还要关注提问后留出的时间。提问与回答往往是很快的节奏,要记录准确的时间分布是很难操作的。
从教师关注群体方面,不但要知道提问了哪些学生,还要知道被提问的学生在教室中的分布状况。教师在教学中比较习惯叫熟悉的学生回答问题,容易忽略群体,特别是座位离讲台较远的学生。从回答中分析,记录学生的进步和态度也比较难。
对于这些任务的落实,靠传统的人工纸质记录方式需要多人分工落实,实施起来显然比较困难。但这是授课教师和评课教师非常想得到的数据。在现实的听、评课活动中,基本上是下课后立即组织评课,传统的人工纸质记录方式后期处理需要时间,汇总分析数据显然滞后,即便有了观察数据还要进行数据分析,精细程度也不够,往往评课者主观评价较多,客观量化的评价较少,这对全面客观的评价一节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要解决大量数据的采集,使用工具软件辅助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高效采集数据,课后提供数据,及时分析数据,才能充分发挥观察数据作用。促成听、评课实质的变化。
三、研发工具软件,提高采集数据效率
观察数据需要即时记录与快速分析,当每次采集数据的时间间隔小于30秒后,完全依靠人工记录很难实现,而且需要多人分工实现。针对这些需求,研发一个用于听课辅助记录教学过程的工具软件是非常必要的,结合多年的教学与听课、评课经验,感觉到要是有一个能方便快捷地把课堂观察到的现象,师生的活动快速分类记录,让系统和评课者共同完成,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由于记录的数据是大量的,分析的数据也是大量的,考虑用数据库管理是比较适合的,根据这一设想,笔者研发了基于数据库管理下的评课软件,在教学评课中使用,受到大家的欢迎。
1.数据分类
课堂观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记录下来,要把教学行为分成几类,重点观察,根据教学需要列出分类要素,便于评课时选择,分类需要结合评价的科目不同有所侧重,以信息技术教学评课为例,首先是按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分类,其次是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分类,如图1评价项目表(前面标有T字的代表教师,标有S字的代表学生),再次是观课评语。
(1)活动分类:
教师活动:演示演算讲解、巡视指导、分析引导、请学生示范并点评、评价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观看示范或听讲、规划或实验操作、分组活动讨论交流、互动分析相互观摩。
活动分类可以记录并分析出师生在不同的时间段中主要教学行为,各自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关系,根据数据绘出S-T曲线,以图形的方式直接表现教学过程特征,通过采样数据绘制Rt-Ch图,用来呈现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与师生行为转换率Ch之间的关系。
(2)对话分类:
教师的提问与答复:提出问题、接纳学生感受、赞许学生行为、接受学生观点、指示或命令、批评或辩护权威行为。
学生的回答与发问:回答老师的提问或按要求表述、主动表达或向老师提出问题、静止或疑惑暂时停顿或不理解。
对话分类主要以弗兰德斯互动分析为理论依据,通过课堂师生语言互动、生生语言互动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根据数据看到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反馈,看到关注个体与群体的效果。
(3)观课评语:
观课评语可以事先设定一些,也可以现场录入,属于主观评价的部分,侧重于用文字描述评课者的感受。
图1 评价项目表
2.记录方法
数据的记录完全依靠系统是很难实现的,需要评课者告诉系统:目前进行的是教学中的什么项目、教师和学生分别在进行什么活动,以哪一方为主,系统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自动记录下当前选择的项目并延续跟踪,当教学活动发生变化时,只需评课者单击一下新的对应项目系统马上做出反映,转向新的记录项目(如图2)。
图2 时序记录表
常规对话记录可以用选择项目记录,也可以用座位表方式记录,这样不但能记录师生对话的时间,还能记录回答问题的学生座次,一节课下来,哪几位学生回答了问题,被提问了几次都记录了下来,对分析关注个体与群体的效果有直接的意义。
为了减少评课者录入汉字的时间,常用的评课术语可以从列表中选入,也可以由评课者录入,系统会把选中的评语追加到对应的时序中。
3.图形表示
现场听课,记录的数据能即时的用图表的方式展现在评课者眼前是很重要的,看上去直观,时序清楚,分布有序,参考价值较高,便于评课者为主观判断提供依据。要想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系统自动把数据图形化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图形自动跟着变化,与教学时序同步,每个时段师生在做什么都摆在图表区,在对应的座次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学生回答过问题,并用数字标注回答过几次(如图3),目前学校机房多数采用方阵排列或圆阵排列,评课者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座次图,方便观察点击,当提问某学生时,点击对应座次,系统会标注提问次数,再次被提问时,操作方法不变,而次数会变更。
图3 座次表
一节课下来,系统快速的提供数据、图表,在数据导出的同时系统完成初步的数据分析,给出师生对话用时曲线,师生活动对话曲线图(如图4),答题人数比例曲线图,并把各分项占用的总时间合并成连续的图(如图5),为分析S-T用时比例提供直观的图表(如图6),通过对Rt-Ch曲线分析,看到教师行为占有率为46%,学生行为占有率为54%,师生行为转换率为9%,属于混合型教学模式(如图7),教师给学生留出了比较多的操作时间和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师生行为转换率只为9%,说明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转换比较少,从图2看到,在引入阶段互动多,归纳总结时互动较少,从图3提问的分布看,提问了12名学生达到40.74%关注群体比较好,有一行学生没有1人被提问,是个遗憾。系统提供这些图表,具有操作简单,结果直观,评价客观有效等特点,特别便于教师自己作课后反思,更便于评课者分析评议。
同课对比,课前设计与实际授课对比,重点校与一般校对比,常态课与公开课对比等等,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可分析的方法还有许多,需要在后期的应用与研究中逐步提高。
图4 曲线表
图5 项目连续图
图6 S-T曲线
图7 Rt-Ch分析图
四、自动量化分析 提供评课科学依据
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对采集的数据自动量化分析,加强了分析深度,加快了分析速度。量化分析为评课提供了科学依据,怎样理解描述就需要动脑筋细研究。
首先看活动分析,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而活动性则是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核心。什么样的比例合适,要因教学内容而定,不能生搬硬套,但目标是一致的,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理解、学会、掌握,学会应用。不同的课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后要对准目标分析,教师给学生留有多少活动时间,与课前设计的有多少差距,那里可以改进,教师从学生的活动中得到了哪些反馈,对这些反馈是怎样处理的,什么时候处理的,学生对处理的反应如何都是需要分析的。评课不但要看师生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还要看师生活动的切换频率,总体时间分配合适,但切换频率过高也会影响学生操作。放羊式的上机实验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帮助,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启示,坚持由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突破,请学生示范并及时点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
对课堂互动质量的评价,离不开对课堂细致的观察和科学化的方法,在设立活动项目时,结合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专门设计了分组活动讨论交流、互动分析相互观摩项目,学生的分组讨论、相互观摩有助于相互学习与分工合作,体现集体的智慧与创造力,增进学生间的沟通,教师也可以是他们中间的一员或辅导员,这是教师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窗口,针对这组数据的分析,也可以看到教师组织教学的另一种方式。
问答曲线分析,体现了师生语言的互动性,从提问与回答的频度,观察教师对整体与个体的关注,从提问的有效性、应答的及时性方面,反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气氛融洽与否。表现了课堂积极整合的程度。有了问答曲线的分析,促使教师在教学中避免“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醒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促进教师在提问时要有针对性,教师的一个问题,能够引起多少学生的反映与回答,是否冷场,是主动回答还是被动回答,回答的正确率如何需要结合数据统计仔细分析,数据与图表只是客观现象,只有结合主观的评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活动曲线与问答曲线反映的是客观现实,评课者记录的观课评语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现场的效果,工具软件留有评课主观录入区,评课者的评语系统会自动记录在对应的时序表中,方便评课者输入,在哪个时段的感受,记录在哪个区间,在回顾评语时的针对性就提高了。
评价是个手段,重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在听课记录过程中,只有方便使用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评课者使用装有评课软件的笔记本电脑现场记录,只有录入观课者的评语需要键盘录入,其他的只需用鼠标点击当前教学状况相符的评价条目,系统会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自动在该条目下记录数据,直至评课者更换评价条目。对观察者来说,工具是辅助他工作的,不能增加他的工作负担,过多的操作会分散观课的效果,尽可能减少操作,能让系统做的就让系统做,评课者在听课的同时就完成了记录数据的工作,使用工具软件辅助记录数据,用S-T分析方法评议教学,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具有操作简单、结果直观、评价客观有效等特点,特别便于教师评议及反思。是对教学“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
有了评课系统的支持,对观课、评课、议课提供了数据,但这并不是万能的,评价项目会因课型的不同,会出现空项无数据,评课者本身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记录中的疏忽会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如选错了项目),受观察者观课视角的影响,也可能会漏掉某些环节,所以,评价一节课,要全面、客观、多角度的评议。
用量化分析为评课提供科学依据需要长期的努力,还要发挥不同评价系统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1]王陆,刘菁.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发挥技术工具的威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010-10-27
张宗春,本科,中教高级,信息技术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