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湿化系统管理的临床研究
2010-10-15龚小玲龙绍柏潘玉然岳莎莉
龚小玲 龙绍柏 潘玉然 岳莎莉
广东医学院 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茂名 525011
医院的氧气湿化系统的所有部件及湿化液因被气流穿透所污染,是一个极易带菌的感染源,而因此造成相关性肺炎已被临床所证实。1.目前,各医院对湿化瓶的消毒已引起重视,有的已采用一次性湿化瓶。对氧气表消毒的研究,也有报道。2.氧气湿化系统是一个整体,其中包括流量表、过滤管、湿化瓶、湿化液,任何一方面不达标均会引起相关性肺炎,2008年1-12月对我院呼吸科病房 60例同一类病原菌感染至肺部感染的患者 5天内使用中的氧气湿化液进行培养,对照组 30个患者第二天之后的氧气湿化液均有大量细菌生长,研究组完全可以控制氧气湿化液的污染,进行消毒效果跟踪监测,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 2008年12月将我院呼吸科病房 60例同一类病原菌至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分别采集研究组和对照组使用中的湿化液,采样时间:分别是消毒后,使用 1d、2d、 3d、 4d、5d,采样 6次,各 360份。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流量表、过滤管、湿化瓶、湿化液
2.2 氧气湿化系统消毒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氧气湿化系统消毒管理方式既每天使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氧气表,过滤管及湿化瓶每日浸泡于 250 mg/L的有效氯消毒液中 30min,取出后晾干备用。每日更换过滤管、湿化瓶及普通蒸馏水。
研究组采用湿化瓶内装满 0.2%的过氧乙酸,安装在氧气装置上,氧流量 5L/min,吹氧 30min,备用,长期吸氧者 1周/次更换氧气装置。过滤管及湿化瓶每日浸泡于 500 mg/L的有效氯消毒液中 30min,取出后晾干备用。每日更换过滤管及湿化瓶,同时更换开启时限必须低于 24小时的灭菌水。患者吸氧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
2.3 氧气湿化液跟踪监测
将我院呼吸科病房 60例同一类病原菌至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分别采集研究组和对照组使用中的湿化液,采样时间:分别是消毒后,使用 1d、2d、3d、4d、 5d,采样 6次,各 360份。
3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应用新消毒方法消毒湿化系统后,监测细菌培养结果提示,在使用,第 5天有 1例细菌生长,其余均为阴性。(P<0.05),抽查 180个使用中的湿化瓶,153个生长细菌,污染率达 80%。主要污染菌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假单胞菌、真菌。两组湿化系统管理方式对的培养结果的影响 (表 1)
表1 两组湿化系统管理方式培养结果对照 (±s)
表1 两组湿化系统管理方式培养结果对照 (±s)
研究组阳性 对照组阳性 p值消毒后 0 5 <0.05 1d 0 23 <0.05 2d 0 43 <0.05 3d 0 87 <0.05 4d 0 115 <0.05 5d 2 153 <0.05
表1显示研究组完全可以控制氧气湿化液的污染,消毒效果满意 (P<0.05)
3 讨论
过去我院按相关规范标准规定凡使用氧气,每天使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氧气表,过滤管及湿化瓶每日浸泡于 250 mg/L的有效氯消毒液中30min,取出后晾干备用。每日更换过滤管、湿化瓶及普通蒸馏水。监测 180个湿化液,153个有大量细菌生长,污染率达 80%。供氧系统包括流量表、湿化瓶盖、湿化瓶、湿化过滤管、送氧出口,它们是一个整体。各部件弯曲迂回不能拆卸,不能完全浸泡,装置内部难以消毒。由于是一个相通的整体,只要有一部分消毒不彻底,细菌随气体流动污染其他部位,就会造成湿化系统的带菌。过去只重视湿化瓶的消毒,忽视其他部件的消毒及湿化液水质的控制是使用中湿化系统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研究利用气体动力作用,加速消毒剂蒸腾汽化,加速熏蒸作用,促进消毒液对装置深部及湿化瓶盖与送气管出口进行冲刷消毒,每周1次,每日清洗消毒湿化瓶,每日更换灭菌湿化液。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应用新消毒方法消毒湿化系统后,监测细菌培养结果提示,在使用第第 5天有 1例细菌生长,其余均为阴性,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菌数逐渐增多,可见装置整体长期消毒不彻底及湿化液水质不达标是造成相关性肺炎的原因。每周消毒 1次是安全可行的,这与相关实验报道[1]是相符的。在实际工作中有湿化瓶清洗消毒不彻底[3],备用状态下再次污染,备用时间过长,操作不规范,执行不到位情况,这些都能使湿化系统污染,向护士说明我院湿化系统研究观察结果,进行现场指导,规范消毒;不定时进行监测,不合格及时反馈科室。
[1]叶爱群,刘萍,王宏志,等.呼吸病房医院感染痰培养的阈值监测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4).
[2]刘冬兰,温静,张其迈,等.壁式氧气装置消毒方研究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4):417.
[3]徐冬梅,张梦翔.供氧湿化瓶污染及消毒方法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6):45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