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耕点治 全息分化”法治疗慢性咽炎66例
2010-10-15占小俊
王 昱 占小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
慢性咽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表现为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弥漫性慢性炎症,同时又是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其发病率占咽部疾病的 10%~20%[1],并呈上升趋势,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常影响患者的工作与学习,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我科门诊应用 “翻耕点治全息分化”法治疗慢性单纯性咽炎 66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本科门诊 2008年9月 ~2009年6月间经治慢性单纯性咽炎 66例,男 30例,女 36例,年龄 18~54岁,平均41.2岁。经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 6个月以上,且反复发作,门诊时咽喉症状明显,积极要求治疗。
1.2 诊断标准
根据病理改变的不同,咽炎可分为三型 。慢性单纯性咽炎 ,主要表现为咽粘膜充血 、粘膜下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 、粘液腺肥大及分泌亢进。慢性肥厚性咽炎则表现为粘膜下有广泛的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 、咽后壁呈颗粒状 、咽侧索呈条索状增厚。慢性萎缩性咽炎为咽部腺体和粘膜萎缩。治疗主要为清除病因 、增强体质和中医药治疗[2]。我科选取慢性单纯性咽炎病例,所有本研究内患者均接受耳鼻咽喉专科检查。主要症状为:咽部异物感、发痒、干燥、微痛、刺激性干咳等症[3]。
1.3 治疗方法
1.3.1 翻耕治疗 (传统割治疗法):将增生的淋巴滤泡和肥厚、增生或干燥萎缩的粘膜组织刺破,同时含服消散散(中药散剂:硼砂、冰片、乌梅、牛黄等)。此治疗每天一次,每次 5-8s,无疼痛,7天一个疗程。针对慢性咽炎的治疗,一般单纯性咽炎,不伴有粘膜充血肥厚或干燥萎缩,淋巴滤泡无团块状增生的,配合全息分化的经典处方,2—3个疗程即可;中重度患者需 4—6个疗程。
1.3.2 点治疗法:待翻耕疗法治疗后,直观咽部粘膜达到光滑平整无凸起淋巴滤泡,无粘膜充血肥厚或干燥萎缩,达此标准后,可在口腔特定的穴位做点治疗法,目的是封穴位 (中医也叫封其火道),使虚火不再上炎到咽喉部,恢复咽喉部粘膜正常功能,包括免疫防疫功能。在治疗期间均不全身使用抗生素,戒烟戒酒,忌辛辣刺激油炸食品。
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王璁等所定标准[4]痊愈:自觉症状消失,阳性体征转为正常;显效: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明显减轻;有效: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有所减轻;无效: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无减轻。
3 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改善见表1。
表1 慢性咽炎症状改善的比较 (例)
4 讨论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的慢性炎症,黏液腺特别受到侵犯,林巴滤泡也常受到累及。多为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或各种鼻病后因鼻阻塞而长期张口呼吸及鼻腔分泌物下流,致长期刺激咽部,或口腔牙齿和扁桃体的慢性炎症等影响所致,也可以因为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另外全身因素如各种慢性病都可继发本病。祖国医学称慢性咽炎为 “喉痹”,认为咽喉属肺胃之门,却为厥阴、少阴龙雷之火,则永不寓火,龙雷之火升腾,灼津而致,重用中药同性肉桂热药引火归源,抑制虚火上炎,重用重镇收敛之品,使归源之火不再上浮,这才是慢性咽喉炎的根治方法。 “翻耕点治,全息分化”疗法,是运用中医经典的割治、烙治方法,在患者咽后壁做割治,刺破病变黏膜组织和增生淋巴滤泡,使含服药物直接吸收,消散淋巴滤泡和增生、肥厚、萎缩黏膜组织,使深层正常组织新生,恢复功能。因其方法操作简单,无痛苦,不影响患者正常呼吸、语言、饮食功能,在不知不觉的治疗中达到慢性咽喉炎的根治,咽喉部黏膜的免疫防御功能的恢复。此疗法的特点:快速消除痒咳等咽喉不适症状;控制咽部粘膜病变发展;重建咽部健康免疫机能;无副作用。6个月治疗的总有效率达 86.4%,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不仅疗效满意,而且简便安全,复发率低,远期疗效好,并且病例在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1]董震,关桂梅,常万龙.鼻息肉组织中细胞增殖与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意义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6):429-431.
[2]叶京英,韩德民.慢性咽炎研究进展 [J].中华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4,19(5):268-270.
[3]胡雨田.耳鼻咽喉科全书◦咽科学 [M].第 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0.
[4]王璁,王吉室.临床医师手册◦耳鼻咽喉分册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