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四万亿和美国七千亿
2010-10-0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涂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涂乙
浅谈中国四万亿和美国七千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涂乙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分别提出四万亿“救市”和七千亿“救市”计划。中国四万亿和美国七千亿之间究竟有什么异同呢?本文从背景、措施和影响三方面探究这个问题。
次贷危机 中国救市 美国救市 异同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力波及全球,中国也没能置之身外。股市、房市、制造业等重要行业均受到严重创伤,就业率陡然下降。在这种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府推出了七千亿美元“救市”计划,相继中国政府也推出了四万亿元人民币“救市”计划。中国的四万亿救市和美国的七千亿救市之间的相同与差异,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一、中国四万亿和美国七千亿的背景
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很多次级按揭贷款的公民无法承担巨大的房贷负担,不能按时还清贷款,导致美国相关市场的流动性受到的阻碍。美国的商业银行和投资于相关对冲基金的行业遭到冲击性的打击,损失惨重。亏损和流动性紧缩的问题导致欧美国家金融机构收缩信贷,融资成本提高,融资难度加大,使次贷危机升级为信贷危机,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受到显著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显著下降。
在全球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中国自然逃脱不了这场灾难,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股市。国内的其他各种行业的状况也不容客观,房产业、制造业、铁路业等急剧走弱。这种情况愈下的形势加剧了失业率的上升,CPI的下降,人们对股市信心的跌落。基于这样的情形,中国政府提出了“救市”方案,以缓解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降低金融风险。
但是因为导致两国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使得两国救市方针的着重点也不同。众所周知,美国的市场经济一直存在大量的虚拟泡沫,吹鼓制造出来的资产远远大于实际资产。因此,只要实际资产减少一点点,都会大大影响到整个市场。
二、中国四万亿和美国七千亿的主要措施
当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救市“时,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美国的七千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的翻版。但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异。
中美的两种“救市”方案都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不惜大量给市场“输血”以保证经济的增长。但是,中国的40,000亿救市主要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百姓的补贴。加快医疗建设、教育建设,以扩大内需,增强生态环保也是中国政府密切关注的内容。
两国方案的侧重点不同,取决于中美两国的经济体系不一样。泡沫充溢着美国的经济体系,而这些泡沫大多数是由金融衍生物创造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本质是什么呢?和美元一样,是债务!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规模爆炸性的增长,金融杠杆比例严重偏高,对家风险难以控制,政府监管疏松,对于金融市场而言不啻为一枚定时核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融衍生产品曾经让美国的经济飞跃增长,但是现在,次贷危机刺破的美国市场中无数的泡沫,巨大的财富一夜间化为乌有。
与美国不一样的是,实体经济在中国经济中所占份量则要更重一些。1978年中共11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在这3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并没有完全资本化,中国市场对于外来的金融衍生物还有一定的抗拒力。这也就说明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像欧美国家那么严重,主要还是要表现在实体经济方面。因此,拉动内需是刺激经济的核心。由于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投入不足,使得本应由政府负担的医疗、教育成为百姓自己的沉重负担,有些由财政投资的公路变成了收费公路。虽然中国出口贸易不断增加,但是增长速率却不断下降。这些都成为抑制货币流通的阻碍。面对巨大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不成熟的实体经济受到了打击。投入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扩大内需是中国“救市”的最主要目的。
三、中美两国“救市”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袭击,银行的倒闭,人们对未来的期待更加悲观,经济规模受到严重的打击,经济的增长速率也大大降低。伴随着这一切的是,失业率的不断走高,社会经济的大萧条。政府的救市方案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举措。
美国通过向经济市场注入资金,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无法偿还房贷而导致的呆账坏账,解除金融系统中的不良资产,恢复信贷市场的活力,从死亡线边缘拯救一部分金融机构,以此来恢复人们对市场的信心。同时增加联邦在基础设施建设、失业保险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开支,刺激经济,增加就业。
金融危机好比是一根链条,虚拟泡沫的破灭就像是资金信用链被扯断。这时,美国的“救市”就是把链条重新接好。但是接好以后,市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期望,美国股市仍然不断下探。致使后来美国政府宣布放弃七千亿“救市”计划,转而投入到增加消费者水平的计划中,而随后上台的奥巴马又把自己的政治策略指向生物能源和新技术产业。这些现象使得美国的经济走向扑朔迷离,不禁让人为美国经济担忧。但是,美联储的高管们则表示。美国经济正在温和复苏,经济增长率也在平稳回升。
最近,中国社科院发表了《金融蓝皮书》,书中指出,中国为抵御金融危机影响所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效果,经济下滑趋势得以控制。在宽松货币环境中,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上扬,对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作出了乐观反应。但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仍然不稳固,特别是经济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并不能够依靠短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给予解决,必须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空间。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危害程度虽远远不及美国,但是中国经济仍受到重挫,如中国出口增长速度下降、外资企业(尤其是外销企业)失业率大幅提高,股票市场的疲软等,所以,遵循经济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预防经济危机最好良方。
[1]夏洪涛.美联储救市的政策背景、措施及其启示[J].武汉金融,2008;5:34-35
[2]汤亚平.中国救市凸显政策着力点[N].证券时报,2008;10
[3]宋鸿兵.货币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230-232
[4]徐永.浅谈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的救市行为[J].法制与社会,2009;4:184
[5]金融蓝皮书[R].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10;6
(责任编辑:何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