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实现途径分析
2010-10-09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席海英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席海英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自1998年1月1日施行以来,对规范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服务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内外部理财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已经滞后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财政部会计司以财会便〔2009〕62号下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全面修订,其基本理念是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作为一个基层财务工作者,通过认真研读《征求意见稿》,认为《征求意见稿》必将推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但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尚需针对新旧制度的关键性变化点进行认真的研读,寻求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实现的路径,架设平稳过渡的桥梁,切实推进改革步伐,从而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理解运行环境对会计制度变革的意义
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在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会计的运行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若会计本身不随之变化,它所提供的信息将不能满足运行环境的需要。
自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1998年)实施以来,高等学校运行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管理的自主化、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办学趋势的国际化等,这些对高等学校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会计信息供给在诸多方面与社会对高等学校会计信息的需求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新的制度的出现,实现财务流程再造,以化解高等学校会计信息的供求矛盾。
二、企业会计制度的学习
新旧制度的关键点在于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替代了收付实现制,这样就形成了高等学校会计与企业会计的诸多相同点,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学习,重点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折旧知识
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成本监审办法》及[国税发(1999)65号]文的规定也是不一致的,如房屋建筑物前者规定按50年折旧,后者规定是25年。而《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固定资产的描述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定义,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以及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因此可以理解为固定资产分类和年限主要取决于各高校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
2、成本核算知识
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这样的认定是建立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采用的核算体系分类基础上的,借鉴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以产品制造成本理论为基础,划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培养费用,应直接计入教育成本,主要包括教学人员支出、学生事务或补助支出、教学资产折旧费、教学业务费等。间接费用是指为了组织和协调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而开支的各项费用,分配计入教学成本,主要包括:行政人员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维持学校正常工作的办公费用支出、行政资产折旧费等。科研支出、学生个人支出、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支出等不能列入学生培养成本,应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现金流量表知识的学习
由于目前高校基本建设规模都比较大,资金缺口也相应较大,如果同时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定期监测“现金支付能力”指标值,既有利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了解高校不同来源的资金结构及其使用情况,也有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尤其是高校的决策者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以评价高校在未来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及债务偿还能力,以避免盲目投资或借款。
三、启动账务转型时期的基础工作
新制度体系的六大变化,核心在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表现为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帐表种类等的变化,为配套于新制度实施,目前就必须考虑或启动如下基础工作:
1、债权债务的确认
国家明文规定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学生欠费实际上构成了学校的债权,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出来。现《征求意见稿》中未明确提出将之纳入应收款的核算范围,但众多的学者专家已建议增设“应收学费(住宿费)”一级科目或在“其他应收款”下设二级科目核算学杂费应收、已收、欠收情况。目前无论从学杂费管理的需要,还是从与新制度实施对接的需要,都需要在每学年开学时,统计学生应交的款项,反映已交和未交情况,并注意学年过程中欠费情况的更新。以此为基础,进行账龄分析,为以后学生欠费如若计提坏账准备打基础。
2、固定资产的原值、折余价值等
由于各单位都设有固定资产明细账,对于原值和已使用年限等资料都能轻松获取,问题是现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价值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的固定资产价值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1500元以上。意味着执行新制度时将有一批不够标准的固定资产转为存货。目前即可对已有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进行筛选,将低于新标准的资产单列,一来摸清家底,二来做好改革准备。同时已符合新标准的固定资产原值为基础,编制一次性补提折旧表,用平均年限法,年限依赖职业判断。
3、合并报表间可抵消项目的金额及明细
《征求意见稿》将基建财务、后勤收支纳入学校大财务体系,原基建账与事业账的往来数、后勤账与事业账的往来款及简单收支合并带来的收支虚增等,需要编制工作底稿,便于新制度实施时抵消。
四、加快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步伐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是为了满足运行环境的变化,满足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新制度的实施,对高校会计电算化提出了软件上的要求,即拥有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两套核算体系,对此高校普遍使用的上海复旦天翼软件已基本具备了该功能,算是高校会计电算化的进步。
会计电算化仅可理解为财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网络财务才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应是融筹资、投资、预算、财务风险控制与预警、绩效评价、日常运营管理、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为一体的系统。 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具体表现为: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时,由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录人业务信息,业务信息进人系统并通过事件接收器和生成器,自动生成实时会计凭证及其他相关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前者自动或经财务人员确认后显示在所有相关的账簿和报表上,不再需要第二个部门或任何其他工作人员的重复录入。所有生成的信息存储在集中的数据库中,不同人员经授权后可按需使用。
财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史上的一次革命,能更好地为决策人员提供管理辅助和决策支持,加强了财务部门在高校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它不仅仅是财务管理发展的需要,而且是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从更大程度上讲,财务信息化系统推动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推进了财会制度的改革。
[1]乔春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9,(6)
[2]费克文.高校财务流程再造:一个方案设计[J].教育财会研究,2010,(2)
[3]柳虹.关于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事业财会,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