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研究

2010-09-29张译允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年6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独生子女效能

张译允

师范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研究

张译允①

目的 研究师范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761名师范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①被试的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学科、籍贯上无显著差异;在是否为独生子女(t=2.565,P<0.05)、年级上(F=8.186,P<0.001)差异显著;②被试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籍贯上无显著差异,在学科性质(t=-2.714,P<0.05)和年级上(F=8.502,P<0.001)差异显著;③自我效能感对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好的预见性:社会适应能力=32.464+4.869×自我效能感。结论 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促进其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

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问卷调查;大学生

在个体毕生发展的历程中,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大学生面临诸多社会适应任务和挑战。例如,择业问题,学习任务和压力的增加,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责任的承担等,这就要求他们有更好的行为方式去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和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未来人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而笔者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实习过程中发现,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关系: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也比较高。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少,所以在此进行二者的研究,一方面探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在理论上丰富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对指导大学生妥善处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1月,在辽宁师范大学随机抽取800名学生发放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761份。其中男生131人,女生630人;大一227人,大二184人,大三177人,大四173人;文科生342人,理科生419人;独生子女451人,非独生子女310人;城镇学生478人,农村学生283人。

1.2 工具

1.2.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简称GSES) 该量表由Jerusalem和Schwarzer编制,是用来测量个体能否有效地应对各种应激性情境的一种概括、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该量表最初由20个项目组成,后来减缩至1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4点记分,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分别用1-4分表示,各项目均为正向计分,总分的理论范围是10到40分,得分越高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把所有10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在0.75~0.91之间,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0.83。

1.2.2 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该量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编制,共有20个项目,总分越高代表社会适应能力越强。本研究样本使用该量表的α=0.702,信效度符合要求。该问卷奇数题为正向计分,依次计1、2、3,偶数题为反向计分,依次计3、2、1。

1.2.3 方法 以班为单位团体施测,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运用统一的指导语。问卷统一发放并当场回收。每个被试独立填写完成2个问卷及相关的基本信息的调查。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自我效能感在各因素上的差异比较 见表1~表3。

表1 自我效能感在性别、籍贯、学科性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表1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只在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一因素上有显著差异(P<0.05),在均值上我们可以看出是独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得分要高于不是独生子女的得分,因此,是独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要比非独生子女好。

表2 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s)

表2 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s)

?

表2可知,4个年级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在年级上差异的来源,我们对这个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的方差分析事后检验

表3可知,大一新生在自我效能感因素上,显著高于大四学生,与大三和大二年级学生也有显著性差异;大二与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因素上的差异不显著。大三年级的学生在该因素上与大四年级的学生也无显著性差异。

2.2 社会适应能力在各因素上的差异比较 见表4~表6。

表4可知,社会适应能力在学科性质上有显著差异,(P<0.01)。在均值上,理科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大于文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理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比文科生的好。

表4 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籍贯、学科性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表5 社会适应能力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s)

表5 社会适应能力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s)

?

表5可知,4个年级在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在年级上差异的来源,我们对该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结果见表6。

表6 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各年级差异事后检验结果

表6可知,在社会适应能力因素上,大一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著高于大二年级学生,与大三和大四学生也有显著性差异。大二学生与大三和大四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差异不显著。大三学生在该因素上与大四学生也无显著性差异。

2.3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关系的研究

2.3.1 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描述统计量 见表7。

表7 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的描述统计量(n=761)

表7可知,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因素上标准分的平均数>30,自我效能感因素上标准分的平均数>2.5,这表明学生在这2个因素的总体得分趋于中间偏上水平。从每个因素上最小最大值来看,表明在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效能感2个因素上,都存在着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学生。

2.3.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 见表8。

表8 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r)

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相关分析,表8可知,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88。

2.3.3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回归分析 以上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以社会适应能力为因变量,自我效能感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自我效能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预测力,结果见表9。

表9 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回归分析

表9可知,自我效能感对社会适应能力存在较好的预测作用,可解释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可得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社会适应能力=32.464+4.869×自我效能感。

3 讨 论

从以上的数据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年级和是否为独生子女2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年级上,大一新生与其他3个年级自我效能感差异显著。在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上,该校学生在年级和学科性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年级最为明显。可见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提示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的侧重点,必须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方案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3.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相关因素

3.1.1 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学科性质、籍贯上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因素上无显著差异,这与国外一些研究成果不相一致。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跨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是在师范学校进行的,男女比例不协调,样本中男生过少。再者,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实施男女平等的政策,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男女所受待遇基本相同。

王才康等人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文理科学生身上有差异[1],而本研究没有得到相同结论。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研究对象是师范生,所学内容较综合,并且学校采取学分制培养学生,而当今社会也更需要文理相交的综合性人才,这促使学生跨出专业,选修其他学科,学习多方面知识。

自我效能感在籍贯上也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我国各方面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日趋增强,人们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城乡差距也逐渐减小。

3.1.2 自我效能感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

自1978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成为我国家庭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望子成龙是每一对父母的良好愿望,因此父母对儿女的智力发展和教育非常重视。独生子女要比非独生子女得到更多的关爱,包括父母的鼓励、支持等。因此相比之下,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独生子女大学生较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能更好地相信自己具备很好的应付和控制能力,能更好地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方式;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相比之下则较容易怀疑自己的控制与处理能力,会常常担心自己能力的不足,增加面对危险或困难的紧张及焦虑程度,采取消极的退避或防卫行为,从而大大影响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见生活环境会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因此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有一定影响作用。这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2]。

从年级差异上来看,大一新生在自我效能感这个因素上,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特别是较大四学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德国著名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warze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3]。大一新生刚入校,对周围环境保持着一种新鲜感,再加上90后张扬个性的特点,他们勇于尝试新事物,能以自信、乐观的态度处理问题,因此较其它3个年级的自我效能感更高。另外,随着年级的增高,就业压力逐日增大,这也会使得高年级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年级的低。

3.2 社会适应能力相关因素

3.2.1 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籍贯等因素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表明社会适应能力不具备性别差异,这与刘建平、熊月娥等人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4]。这可能与我国男女平等的国策和现状有关。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经济力量逐步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男女基本上实现平等,社会对男生、女生的要求也基本相同。在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一因素上,社会适应能力也无显著差异。原因可能与上面相同。

社会适应能力不具备籍贯差异。可能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日益减小,并且和谐社会提倡平等原则。因此,社会对城镇和乡村学生的要求也基本相同。

3.2.2 社会适应能力在学科性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 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学科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不同学科与社会联系紧密度不同。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应用类专业的学生,其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要比研究型专业的学生多,相比之下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笔者认为学习方法的不同也可能会引起社会行为的不同。理科生在学习上重在思考分析,一般具有理性缜密的思维,善于在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文科生则较多地运用感性思维,更多地注重书本知识的记忆。因此,理科生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适应所处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去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而相比之下,文科生在面对生活时则较容易具有消极的心理状态,较不容易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

社会适应能力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大一新生社会适应能力显著高于其它3个年级。由此可见,大一新生比其他3个年级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对于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上有更高的有效性。但大二年级学生与大三年级和大四年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大三年级学生与大四年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因素上的差异也不显著。通过数据可以得出,大一学生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个性开放,对一切充满好奇,勇于尝试,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可能是因为该学校重视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该校在入学教育中高度重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先后对新生进行了卡特尔测评和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调适方面的讲座,对有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成特殊团体,进行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等。这些都使新生在进行社会环境的适应中充满自信,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这同时也提醒我们,不仅要重视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还要注重高年级的心理健康问题。

3.3 社会适应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即是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5]。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社会适应实际上是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存在描述,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②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包括各种角色意识的形成以及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③对社会活动的适应,包括各种活动规则的掌握和活动能力的形成,如学习、交往、工作、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可见社交能力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有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之间在着负相关关系[6]可见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关系。本研究则具体探讨了二者的关系。

在大学生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关分析中,自我效能感得分与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呈显著的正相关。由于自我效能感得分越高表明其自我效能感越强,而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越高表明越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因此这项相关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强者其社会适应能力越好,越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活动。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对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好的预期作用,这更加证明了有较好的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对大学生活、环境充满好奇心,想跃跃欲试展现自己,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社会适应活动中充满自信,能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周围生活的变化与发展,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自我效能是动机系统重要的因素,也反映了人格的特征。而经相关研究发现人格也是影响社会适应的因素之一[7],例如,抑郁、问题行为等各方面会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8];又因为大学生处在青春后期,渐渐涨溢的成人感使其更注重同伴的关注和评价,而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在同学面前则表现得更加自信,并且,由于社会适应能力还包括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即各种角色意识的形成以及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因此造成这样的统计结果。这也提示我们,在对心理健康异常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的同时,注重其同学关系的重建。

[1]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8,8(4):229-230

[2]李宝娜.高职生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35-36

[3]Schwarzer Retal.The assessment of opt im istic self beliefs:Comparison of Chinese,Indonesian,Japanese,and Korean Vers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J].Psychologia 1997,40:1-13

[4]刘建平,熊月娥.大学生实践管理倾向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9,3:72-73

[5]王康.社会学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277-282

[6]付梅,葛明贵,桑青松.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J].学校心理卫生,2005,7:477-480

[7]原献学,李建升.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6,12(3):253-257

[8]方晓义,张锦涛,孙莉,等.亲子自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03,9(4):14-21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 icacy Sense and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Zhang Y iyun.L iaoning N orm al U niversity,D alian116300,P.R.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normal college students’features of self-efficacy sense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 fea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M ethods A total of 761 normal college studentswere investigat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sense and social adaptability.Results ①The subject’s self-efficacy in gender,discipline,birthplac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in only child(t=2.565,P=0.011)and grade(F=8.186,P<0.001)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②The subject’s social adaptability in gender,only child,birthplac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but in academ ic subjects(t=-2.714,P=0.007) and grade(F=8.502,P<0.001)showed differences.③College students’self-efficacy sense had a good predictability to social adaptability.Social adaptability=32.464+4.869×the sense of self-efficacy.Conclusion Improving self-efficacy sense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is conducive to developing good social adaptability.

Sense of self-efficacy;Social adaptability;Q uestionnaire survey;College students

2010-01-28)

① 中国.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116033 E-mail:602105620@qq.com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独生子女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沙漠里的精灵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