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和政策效应
——基于金融危机的视角
2010-09-28郑松彬
郑松彬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和政策效应
——基于金融危机的视角
郑松彬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抵御经济衰退,中国人民银行相机抉择,果断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AD-AS模型分析和货币政策内外部效应指标检验可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不过,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仍有待增强。
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效应检验;有效性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首先,美国经济不景气,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急剧下降,同时经济衰退又迫使其通过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等贸易保护措施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抑制了我国外贸的增长。其次,外贸形势日益严峻使得进出口企业的产品出口量大幅减少,外需不振,企业库存积压,产品滞销,资金供应链被打破,不少企业在金融海啸的浪潮中倒闭,裁员、减薪、农民工返乡等现象也随处可见。失业人数不断攀升,居民收入减少了,既降低了消费需求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1]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货币政策迅速掉头,从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9月至12月,短短的3个月内中国人民银行先后4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量不断扩大,2009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2]中国人民银行试图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增加产出,抑制经济衰退。那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否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本文将就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和政策效应作一番简略探讨。
一、货币政策操作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
2008年上半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半年内五次上调准备金率,收紧银根,上调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不久,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我国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相机抉择,果断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分别于2008年9月25日、10月15日、12月5日和12月25日先后4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累计下调4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年末,动态测算共释放流动性资金约8000亿元。短短的3个月内,存款准备金政策被频繁使用,这种调整的频率和密度是前所未有的。[3]
(二)再贴现政策
2008年1月1日,时隔两年九个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上调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不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政策分别于2008年11月27日、12月23日,两次大幅下调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 1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4.68%下调至3.33%,下调1.35个百分点,其他期限的再贷款利率相应下调;再贴现利率由4.32%下调至1.80%,下调2.5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国人民银行试图通过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支持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票据融资。
(三)公开市场业务
2008年下半年以后,随着宏观调控转向“保增长”,公开市场的操作基调迅速作出了调整,由大力度回笼资金转变为放松市场的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先是于7月份宣布暂停三年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发行,又于10月底宣布隔周发行供应量最大的一年和三个月中国人民银行票据,并且在一个月后暂停了一年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发行。就在一年中国人民银行票据暂停发行后的两个月内,中国人民银行票据仅累计发行了910亿元,仅相当于高峰时期的一次操作量。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于11月份通过公开市场连续6周向市场净投放资金,整个四季度资金回笼量下降至全年最低水平,为7-400亿元,净回笼量仅为400亿元,也就是说,市场的流动性更为充裕。
(四)利率政策
2008年9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9月16日、10月9日、10月30日、11月27日、12月23日先后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4.14%下调至2.25%,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7.47%下调至5.31%,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调低基准利率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扩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出台政策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扩大消费、自主创新等领域的信贷工作,同时推行房地产优惠信贷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优化信贷资金结构,统筹配置信贷资源。总而言之,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策方向,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大量释放流动性,以此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4]
二、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从IS-LM模型(图1)可知,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能够影响到利率,继而影响投资和需求。当货币供给由y1增加为y2时,LM曲线从LM1右移至LM2与IS曲线相交于新的平衡点E2,与原有平衡点E1相比,此时,利率从r1下降为r2。也就是说,扩大货币供应量可以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得生产和就业增加,从而增加国民收入。[5]
从AD-AS模型(图2)可知,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推动总需求曲线(AD)的移动,进而影响经济。如图所示,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需求曲线由AD1向右移动至AD2,于AS曲线相交至新的均衡点E2。此时,价格总水平由P1上升为P2,产出水平由Q1提高到Q2,但是价格上升的幅度小于产出增加的幅度,也就意味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以较小的通货膨胀的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简言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刺激经济增长。[6]
图1 IS-LM模型
图2 ADAS模型
三、货币政策效果检验
(一)外部效应指标
1.从GDP运行走势来看。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2%,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7万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3万亿元,增长8.9%。2009年,我国经济呈现出止跌回升之势,经济“保八”目标得以实现。[7]
2.从居民收入和就业情况来看。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6%,经营净收入增长5.2%,财产性收入增长11.6%,转移性收入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全年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净增910万人。年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49亿人,比一季度末增加170万人。由此可见,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失业情况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居民收入仍然保持平稳增长。
3.从国际收支来看。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其中,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5%,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项目顺差2 493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287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287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34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含净误差与遗漏)1091亿美元。“双顺差”表明,我国外贸形势逐渐向好发展,出口国地位不断增强。
4.从CPI和PPI来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下降0.3%。居民消费价格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份上涨1.9%。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2%。总体来看,2009年物价水平仍处于低位,短期内我国无通货膨胀压力。
(二)内部效应指标
1.从货币供应量来看。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增幅同比加快9.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22.0万亿元,增长32.4%,增幅同比加快23.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38246亿元,增长11.8%,回落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有助于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与此同时,新增贷款大幅增加,有助于企业走出融资困境,恢复生产。
2.从货币供应量结构比率来看。如表1所示,M0占M1的比重基本维持在0.17-0.18之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与之相对的是,M1占M2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数值基本维持在0.35-0.36之间。这表明,现实社会购买力仍略显不足,短期内我国并未面临严重通货膨胀的压力。未来,社会购买力将随着M1的增加而不断增强,也就是说货币的流动性将逐渐增强,需要防范通胀预期。
综上所述,各项效应指标反映出2009年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趋缓、结构有所改善的较好态势。这也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并且短期内不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表1 2009年1-12月货币供应量结构比率
四、结论和建议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基准利率,增加投资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为了刺激经济的回升,扩大居民消费,国务院先后出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确定4万亿元一揽子计划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惠民政策。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下,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增速下滑得到初步遏制,呈现企稳回升的迹象。一方面,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12月份累积同比增长11%;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也不断走高,消费者对经济向好势头发展信心不断增强。综上所述,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抵御经济波动等方面还是发挥了较强的宏观调控作用。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仍然具有一定有效性。不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笔者建议:
(一)完善金融市场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中国人民银行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的余地小,货币政策传导过度依赖国有银行传导,政策效果有所减弱。逐步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有序推进公开市场业务,有助于货币政策通过市场机制传导,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目前,我国利率体制仍然处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管制制度下。现行的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资金的价格和供求状况。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能够疏通以利率为中介变量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利率逐步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8]
(三)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仍然在国务院领导下履行其职责,制定、实施和调整货币政策需报国务院批准,
属于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进一步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有助于增加政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时效性和提高货币政策运作的效率。
[1] 肖志兴.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58-59.
[2] 人民银行发布2008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02-05[EB/OL].http://www.gov.cn/test/ 2009-02/25/content_1241894.htm
[3] 韩曙平,李平.2007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7172.
[4] 马春燕.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及经济运行状况分析[J].中国外资,2009,(8):192.
[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19529.
[6]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95-198,255-257.
[7] 2009年GDP增8.7%成功保八12月CPI上涨1.9%.中国网.2010-01-21[EB/OL].http://news.qq.com/a/20100 121/001356.htm
[8] 徐小淇,任力.弱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及政策建议[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10):38-41.
Key-words:financial-crisis,expansionary-monetary-policy,indicators,effectiveness
〔责任编辑:耿传辉〕
The-Analysis-on-Operation-and-Policy-Effect-of-China-Monetary-Policy——Based-on-the-View-of-the-Financial-Crisis
ZHENG-Song-bin
(Fuqing-Branch,Fujian-Normal-University,Fuqing-350300,China)
With-the-continuous-spread-of-the-financial-crisis,China's-economy-has-suffered-a-huge-impact.In-order to-ward-off-recession,People's-Bank-of-China-implement-an-expansionary-monetary-policy-decisively.Through-the analysis-on-AD-AS-model-and-the-internal-and-external-monetary-policy-indicators,we-can-know-that-expansionary monetary-policy-can-promote-economic-growth.However,the-effectiveness-of-monetary-policy-at-present-has-yet-to be-enhanced.
F821.0
A
2010-06-05
1671-6671(2010)04-0004-04
郑松彬(1988),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法律系2007级金融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