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2010-09-27李伯玲
李伯玲
(东北师范大学 农村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
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讨论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宣言》指出,“满足每个人(无论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的基本学习需求是全民教育的最终目标。基本学习需求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享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生活的质量,为作出有见识的决策,为实现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1]国际研究表明,今天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上的。在当今社会生活,不会学习和没有能力学习的人,将成为新的文盲。因此,学习能力成为人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基本能力,但是这项能力并不是,也不该由学校教育完全独立承担。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家庭在形成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和构建学习型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1.有感于农村教育结构的错位
在农村调查期间,深深感到九年义务教育等同于农村教育这一现象已经非常普遍。那么,农村的家庭教育、农村的社会教育 (农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农村的成人教育与扫盲教育)都让位于学校教育,农村乡村中小学几乎涵盖了不同类型教育机构的所有教育功能,“一校挂三牌”。试问,乡村的中小学能否承担起如此多的重任?乡村中小学教师是否是全能的?我们知道,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是繁重的,我国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是培养不了全能型教师的。
2.有感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据我们对J省的两个县进行的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问题主要表现为:“学困生”比例大,“隔代监护”或与单亲生活现象凸显,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行为习惯普遍较差,“亲情饥渴”情况严重。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3.有感于农民闲暇时间增多,而投入教育子女和自我学习的时间较少
田翠琴、齐心等人在《农民闲暇》一书中,对中国北方农民四季主要闲暇活动的调查显示,农民用于文化教育活动的时间非常少,主要的闲暇时间用于看电视、户外交谈、无事闲呆和搓麻将等,用于辅导和教育子女的时间每天平均4.1分钟,实在是太少,农村的家庭教育已经名存实亡了。
4.有感于需要教育的农民家长人数庞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核心问题是人口众多素质低。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中国有12亿多人口,其中 8亿人口在农村,[2]在我国12亿多人口中,有近1亿的文盲,其中8000多万的文盲集中在农村,尤其是在西部贫困地区;还有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 (且年限不等于水平)的5亿劳动力;还有1.93亿的在校学生。其中8亿农村人口和5亿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的劳动力,是两个令人心情沉重的数字,是农村家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难点是人口众多,重点是平均受教育年限水平过低,成为制约当今中国农村家庭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扩展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在农村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整合,以形成终身教育的家庭教育观念。
5.有感于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时空占有
据我们调查,农村初中学生住宿率高达80%以上,小学生住宿率平均为30%(主要在西部地区),但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以后,有的乡镇中心小学或村小,实行了全员住宿的封闭式管理。这种集中的住宿式教学管理,解决了偏远地区学生因交通不畅、路途时间过长而导致的上学难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学生年龄过小,在情感交流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疏远了与父母的亲情,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减少,淡化了家庭责任感;在身体健康方面,也有许多隐患,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比较差,房间简陋,住宿人数多,室内空气流通差,容易造成传染疾病的流行;在心理健康方面,由于住宿的孩子多、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比较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嫉妒心理和报复心理。同时由于住宿学生年龄偏小,是非判断能力差,相互间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都比较大,容易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结成小团体,进而产生帮派意识,影响到集体的利益。正是由于农村学校教育挤占了一定的农村家庭教育的时空,导致原本就十分薄弱的农村家庭教育功能更加弱化,家庭教育经过移位,变成了有家庭无家庭教育。
二、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智力因素困境
农村家庭教育中,智力因素困境表现在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和家庭教育能力上。调查发现,农村家庭普遍对子女成长没有长远打算,大多数家长由于学历低或在学期间学业不良不能指导子女的功课,并且在子女教育方面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1.受文化水平所限,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成长缺乏系统规划,家庭教育随意性大
在中国广大农村,6岁以前的幼儿教育几乎处于自发状态,上幼儿园的少,尤其是乡村生长的孩子,大都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当然,这与农村的社区教育条件不完备有关。6或7岁上学以后,家长又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就是配合学校接送孩子而已,因此,许多农村家长在家庭教育上表现出更多的盲目性,抱着一切顺其自然的态度,因而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传承性和习惯性。所谓传承性,是指农村家长模仿自己的教育经历而形成的对子女教育的过程。在我们调查时发现,许多家长认为,我从小的学习就没有人管,靠自己,孩子也一样。农村人常说是不是那块料,不是那块料,即使施肥了也没有收获;是那块料,风吹雨打都不怕,一样成材,这种唯心论的观点,反映了很多农村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无知性和盲目性。
2.对子女课业不能辅导,逐渐形成不关心学习过程只关注学习成绩的心态
调查发现,家长的文化素养在逐渐提高。表现在高中、初中、小学学生家长学历呈现依次提高。(见表1)但仍然出现了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家长对学生学业的指导能力呈递减趋势。由于家长无力关心学生的功课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只关注学生的成绩。
表1 家长文化程度比较表(%)
3.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升学主义教育倾向在农村,家长们首先将学习的好坏以能否读高中、上大学进而跳农门为标准,如不能,退而求其次,初中毕业便不再学习,辍学在家或打工,不再进行教育投资 (见表3)。农村家长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常说的几句上,供孩子读书是为了他能离开农村进城,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我们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家长认为农村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离开农村,因此,这个目标一旦不能实现,家长就非常现实地断绝读书之路,另寻它径。(见表2)这也是为什么近年农村初中辍学率反弹的一个主要原因。
表2 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的认识(%)
表3 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对孩子的希望(%)
(二)非智力因素困境
非智力环境是孩子成长的软环境,对孩子的正常社会化和智力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非智力因素障碍。儿童容易受父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利于养成学校倡导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父母与儿童缺乏全面交流,往往只关注成绩,对学校教育不能进行全面配合。近年来,农村大量年轻家长外出打后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使得农村的家庭教育问题日益严重化。
1.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对个人的生活机会产生的最重要的作用即是教育。许多研究者指出,与家庭有关的各种变量都对子女的教育产生影响。如家庭的规模、家庭成员的熏陶、父母的知识、对子女的鼓励、教育的方向等等。[3]这里要强调的是农村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问题,不论是经过培养后的有意识养成教育,还是顺其自然的模仿式养成教育。二者的区别是,培养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引导、督促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学习习惯;而模仿式养成多是处于无目的、无意识地生活状态。孩子在没有引导的状态下,去模仿别人,因此形成的生活规律和学习习惯差异性大。正如一个电视广告词说的那样,家长对孩子不仅有遗传基因,还有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为模仿是孩子们的一种重要心理特点,天长日久,父母的作风 (包括经常接触的亲人、朋友的影响和熏陶)、品德、爱好、气质特点等,都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2.农村家庭教育的社会环境差,社会化教育程度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内容偏重于成绩
现在农村家长由于子女少,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从情感上讲是比较重视的,但不知怎样做,尤其是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严重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农村家庭教育的广泛开展。个别的家长诉苦说:乡下是个穷地方,不能和县城里比,县里的孩子从小有各种辅导班,乡下没有,我们家长没有文化,辅导不了孩子,可是村子里也没有人能辅导。现在是农村有钱人的孩子都到城里寄读了,剩下没钱的家长,也没有文化。他们对孩子学习的关心和了解的途径是成绩单,而仅凭成绩单是很难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具体学习生活状况的。由于农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和部分农民的流动性大,所以家长很少到学校开家长会。家长平日与孩子的交流面又比较小,更多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状况,比如吃的怎样?为什么又收费?这也是笔者在与学生座谈时学生对家长抱怨最多的一个问题。(见表4)
表4 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途径调查表(%)
3.农村家长与学校之间没能建立正常的教育支持渠道
家长缺乏对学校的了解,不注意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农村的家长会是每学期家长与教师交流的唯一机会,但很多家长并不珍惜,调查数据显示,有70%以上的家长不去开家长会;有25%的家长与教师联系,包括教师的家访;而家长与学校主动联系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竟然不超过4.2%(见表5),实在是少得可怜,表明农村的许多家长根本不关心子女在学校的表现,不和学校配合。
表5 家长帮助孩子学习的途径(%)
因此,在农村学校没有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的监督机制,没有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家长的权利和义务常常因无知而主动放弃。
(三)经济因素困境
经济因素障碍一般直接表现为,对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的影响。在农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一些学生的学习条件很差,许多家庭经常因贫困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求学费用。从学段时间上,有时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不鼓励学生接受高阶段教育。农村个别家庭,劳动力短缺,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农村家庭支持子女接受教育的障碍。
1.贫困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能满足孩子学习的基本需求
调查发现,大多数辍学学生在家里没有一个合适的学习场所,不能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许多辍学学生家庭不能满足其接受教育所需的基本费用 (学杂费、书费等),结果使孩子被迫辍学。调查事实证明,在一个缺少基本生活条件的贫困家庭里,接受教育可能成为一种奢望。如双亲残疾的家庭、部分单亲家庭、丧失劳动力家庭等。这样一来,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因为缺乏必要的物质保证而最终不能正常进行。不仅不能在家庭中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即使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都不能正常进行。
2.不能继续提供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必要经费
望子成龙是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动力,但由于学校教育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过高,即使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无法承受 (见表6),只好终止接受教育的活动。这样家庭教育中的动力受挫,家庭教育导向模糊,影响了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或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的积极性。
表6 农村家长对于基础教育学段学费的看法(%)
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家庭对于子女接受教育的花费承受能力是比较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仅仅是对学费一项的承受能力,就有1/3的家庭是勉强承受,而在农村勉强接受就意味着要向外人借一部分钱,使家庭背上债务的包袱。因此,子女较多的家庭必然出现出辍学现象。
3.较多的学习时间投入到家务劳动中,造成学习困难而厌学、辍学
农村小学生在家经常劳动的人数为学生总数的1/4,初中学生在家经常劳动的人数为学生总数的1/3,表明初中学生承担了较多的家庭劳动,这也是农村初中辍学率高的原因之一。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文化水平越高的家长对教育的价值评价越高,对子女接受较高教育的态度越坚决,越可能在家庭经济较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供孩子读书,也能为孩子的学习创造和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进行监督。
表7 农村学生在家从事家务劳动的总数(%)
三、构建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加强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分析
在构建新农村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应该不断调整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应当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动力、学校教育为主力、社会教育为助力的教育体系,从而实现全方位有影响、有实效的教育格局。
1.重新定位家庭教育观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家庭教育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明显的时代性和群体差异性。比如,现在的农村家庭与20年前的农村家庭比,有许多新的变化和特点,表现在家族的影响力减少,家庭人口减少,家庭人员的辈分层次减少,离婚率增高而导致的单亲家庭增多,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等等,这都为改变当今的农村家庭教育的观念、方法、内容等提出了新课题。尤其是现在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关于家庭暴力问题、适龄儿童辍学问题、虐待老人问题等等,都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关。那么,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观是十分必要的。和谐的家庭教育观应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诚信负责的道德观、乐观向上的生活观、互助友爱的交往观、持续健康的发展观。家庭教育的目标:以人为本,教授家庭成员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知识、技能。在农村,年轻一代子女在社会观念、生活内容等方面对其长辈已经产生积极影响,产生这种文化现象的根源是现在的年轻人所受的教育程度大都高于其长辈,对新知识的接受力、理解力、运用力都高于其长辈。所以农村家庭教育应是前喻、并喻、后喻教育三种形式的互动。
2.兴办家长学校
学校教育是基本的教育形式,要培养受教育者基本的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和对科学的基本认识能力。如何有效地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笔者认为,兴办家长学校是搞好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家长学校应当成为家庭教育导航员的角色。兴办家长学校,首先要明确家长学校要做些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农村学生家长可划分为三类人:一是有能力而无时间的家长,如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家长;二是无能力劳动而有时间休闲的家长,如识字不多或基本文盲的家长,除了农活以外的时间都用于打麻将一类的赌博活动;三是少数有能力、有时间来教育孩子而又不知怎么教的家长。在调研时我们也常常能够在村小和乡中学看到悬挂的家长学校的校牌,但实际上,农村家长学校大多流于形式。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活动,比如家长学校开办的法律知识讲座,关于《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活动,家长没有时间或根本不愿意参加,使家长学校演变成为传统的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尽管如此,家长的出席率也不高。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出席家长会的比例为21%;初中学生家长出席家长会的比例为33%;高中学生家长出席家长会的比例为26.3%。家长与老师、学校之间缺乏了解与沟通,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让位于学校方面,产生了教育上的三角地带,造成教育的一些误点和盲区。农村的家长学校应从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入手,使家长了解学生、了解学校、了解教育,增长相关的教育知识,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家长。
3.发展社会教育
农村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提高5亿劳动力的素质而进行教育,转变其就业观念。笔者认为,农民首先是家庭成员,但最终还要获得社会成员这一角色。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步,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使人逐步全面走向社会,因此,家庭教育只有完成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沟通与整合,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现实性,才能体现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家庭建设中的效益,从而实现家庭成员间的良性互动。在农村,发展社会教育应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结合,以职业技术教育为载体,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在教授其与谋生有关的各种职业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其相应的社会文化和法律知识水平,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全民教育的目的。
[1]韦钰.以教育跨越式的发展迎接挑战 [J].中国远程教育,2001,(1).
[2]社论.开创农村教育工作的崭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3-09-20.
[3]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