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引进版科普图书品种类别的变化探析

2010-09-26陈桃珍

关键词:类图书丛书科普

陈桃珍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传媒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100)

科普图书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结晶,是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媒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出版业经历了三个时期,即1978年到1985年、1986年到1994年、1995年至今。①科普图书经历的三个时期与此大体相当。第一个时期,科普图书迎来第二个春天,迸发出新的活力;第二个时期,科普图书处于渐趋低迷徘徊状态;第三个时期,科普图书再度复苏,渐入佳境。引进版科普图书是指通过版权贸易等方式,由境外或港澳台地区著作权人授权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在中国境内出版发行的,适合各类读者阅读的科学人文、知识普及类图书。引进版科普图书在1992年我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前后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这几个时期来看,我国几类主要的引进版科普图书品种类别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对我国今后的科普图书出版和“走出去”工程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引进版科普图书品种类别整体情况的变化分析

由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伽莫夫所著《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一书1978年首次在中国出版,据说初版发行55万册,作为科学修养的重要滋养品,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20多年后,这本书又由科学出版社修订出版,有人称它是国内出版译著中名著名译的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出版业的图书品种逐渐多样化。在当时思想界的活跃气氛下,因为有读者的强烈需求,科普图书是拨乱反正后各类出版物中反应比较快的一种。

20世纪90年代,图书品种的结构日益齐全,许多大型出版项目也相继问世。90年代下半期,中国的出版业开始从出版社的盲目扩张转向提高图书的内在、外在质量。21世纪初,随着网络的兴起和世界的“扁平化”,引进版图书更是如火如荼,出现了一批畅销书,如《果壳中的宇宙》、《万物简史》等。

从1978-1984年较有代表性的科普图书来看(见表1),这一时期的科普图书以原创为主,但引进的品种也在稳步增加。科学出版社、科普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翻译出版了不少外国科普名著和科学家的传记故事,反响很好。

表1 1978-1984年主要引进版科普图书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当时参与科普图书出版的出版社还比较少,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10多家,如科学出版社、科普出版社等。从书目数据分析和有关统计资料看,20世纪90年代引进版科普图书出版呈现如下特点:

(一)品种大幅增加。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对1990年-2001年全国192家有关出版社出版科普图书的情况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这12年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2.55万种,其中新版图书1.7万种,占67%;再版图书0.85万种,占33%;本版图书1.91万种,占75%;引进版图书0.64万种,占25%。2001年出版科普图书的品种总量为4377种,较之1990年(1269种)增长3.45倍,年均增长率为26.9%。本版图书的品种增长2189倍,年均增长率24.09%;引进版图书增长64.14倍,年均增长率534.52%。[1]1990年-2001年,随着科普图书品种的迅速增长,引进版图书的增幅尤为显著,品种也不断丰富。

(二)西方科普名著的引进成绩显著。1992年以来,很多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普名著,如科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等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引进版科普图书。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版图书在真正有影响的优秀科普书中占主要位置。

(三)名家作品大量引进出版。在这段期间,法布尔、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约翰·格里宾、卡尔·萨根、伽莫夫、克鲁伊夫、加德纳、霍金、托马斯、古尔德等著名的世界级科普作家的作品陆续被引进中国。

(四)科普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科学文化类图书出现。科普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而是将触角广泛地伸展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范畴。科普作品的内容也广泛地涉及到科学史、科学伦理、科学家传记、博物学、环境伦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理论、科学教育改革、科学家故事等。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学文化类丛书的出现。

二、引进版知识普及类图书品种类别变化分析

在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国外科普作家是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和科普作家法布尔,当时译介进来的法布尔的书已达10多种。现在,不同出版社从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读者对象出发,已出版了20多个版本的《昆虫记》。

1978年初,科学出版社翻译日本岩波店发行的科普小品《漫话摩擦》,约11万字,出版后的书名叫《摩擦》。由于中学生喜读,《摩擦》印制了64000余册。1986年,科学出版社翻译一本科普书《什么是催化剂》,约11万字。这是日本讲谈社发行的蓝背科普丛书之一。1978年复社的科学普及出版社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针对当时图书种类少、内容单一的情况,大量出版各类科技、科普书籍,为知识饥渴中的人们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科学普及出版社立足实用性科技的传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料,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科普图书主要以知识普及类图书为主。在这个时期,引进版图书比较少,但也有一些,如科学出版社引进美国的《机修技术丛书》、英国的《自动装配图集》等。同时,中国的天文学家翻译了《宇宙》系列片全部13集。从8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末,萨根的《伊甸园的飞龙》、《太阳系》、《外星人的文明探索》、《宇宙科学传奇》、《布鲁卡的脑:对科学传奇的反思》、《宇宙》、《天涯何处是尽头》、《魔鬼出没的世界》、《宇宙的秘密》等引进版科普图书具有相当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在出版知识普及类科普图书的同时,科学文化类丛书品种不断增加,其引进成为一大亮点。但这时国外优秀科普图书的引进工作也呈不均衡发展之势。在192家出版社中,没有引进版或仅有几种引进版科普图书的出版社约占三分之一。

21世纪以来,科普图书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从“科学时报读书杯2002年度科普佳作”评奖来看,新的出版形式占相当大比例。

三、引进版科学文化类图书品种类别变化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科学文化类图书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思想性,体现出一种关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理念。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图书界更是兴起了科学文化风,这类图书不再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只是将这些知识作为大背景,将其稍加描述后转而讨论其历史或社会学的意义,也有人称之为“大科普图书”。由于回避了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趣味性、文化性又强,这类图书很被看好,国内许多出版社纷纷加入译介队伍,推出不少质量上乘之作。如中国图书翻译出版公司的《科学与人》丛书,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三联书店的《科学人文》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社的《绿色经典》丛书等。其声势不仅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书中宽泛的学科知识以及通俗易懂的叙述和表现形式,也引起了普通读者的兴趣。

在科学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开始引进的《第一推动》丛书。在它之后,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人文科普著作,《第一推动》丛书本身也扮演了一次“第一推动”的角色,开人文科普系列之先河,大大推动了高级科普图书的出版。《时间简史》更是其中的明星。2007年《第一推动》丛书再版,湖南科技出版社挑选已出版四辑丛书中的23册重新装帧设计,按学科重新编排归类,分物理系列、宇宙系列、生命系列和综合系列四种,对惟新书、惟畅销书是瞻的图书市场是极好的应对和补充。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科学人文类图书随着《人之书——人类基因组计划透视》、《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奇异之美——盖尔曼传》、《我思故我笑》、《反物质》等新品陆续“亮相”,“哲人石丛书”已推出了整整75种,在业界颇为瞩目。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自主策划引进国外优秀科普作品的“高端”科普工程,“哲人石丛书”相继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其三大系列“当代科普名著”、“当代科技名家传记”、“当代科学思潮”被视为同类书中的佼佼者。“科学时报读书杯2002年度科普佳作”评奖分为科学文化类和知识普及类,更是从理论和评论界承认了科学文化类图书的地位。2003年是DNA结构发现50周年,人类基因组“框架图”宣告完成,克隆、转基因、干细胞等方面的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这一切都吸引人们将目光投向生命科学领域。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人类基因——我们的DNA》、中信出版社编译推出的诺贝尔奖得主苏尔斯顿撰写的《生命的线索》等都是围绕这个热点的作品。200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委员会组织评选“改革开放30年30部优秀科普翻译图书”(见表2),入选“30年30部”科普译著的大多是引领时代科学、技术、文化风潮的佳作。从这个书目可以看出30年来引进版科普图书出版的发展脉络。

表2 改革开放30年30部优秀科普翻译图书统计表

此外,科学史图书和科学家传记的出版也形成一个亮点。“文化大革命”时期,除由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牛顿、伽利略、康德、薛定谔等名家的著作外,国内引进或问世的科学史类图书少之又少。东方出版中心自1998年6月以来陆续推出的《科学大师传记丛书》是国内第一套以较系统、集中的方式从科学史角度出版的引进版学术类人物传记丛书,受欢迎程度超过预计。从《居里夫人传》开始,国内出版界开始翻译出版科学家传记作品,2002年数学家大会期间就有《美丽心灵》、《数字情种》、《我的大脑敞开了》等面世。科学家讲述自己的故事也成为一种形式,《心灵裸舞》是美国人凯利·穆利斯(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的自传,《人生舞台》是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自传,还有“走近费曼丛书”、《酶的情人:一位生物化学家的奥德赛》、《为世界而生:霍奇金传》等。

四、引进版少儿科普类图书品种类别变化分析

少儿科普图书虽然与上述分类有所重合,但由于科普图书的出版传统和习惯,少儿科普是科普图书出版的一个重点。近年来,在全国儿童读物选题计划中,科普读物的比例不断升高,1996年占11%,1998年占18%,2000年占21%。科普读物的引进也成为版权洽谈的焦点,在1998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科普图书的引进占图书引进总量的50%以上。正因为国内少儿原创作品的缺乏,一大批国外优秀的科普图书被引入进来,如《可怕的科学》、《游戏中的科学》、《剑桥少儿百科全书》、《神奇校车》、《有趣的科学实验》、《沸腾的科学》等。

少儿科普百科类图书在我国出现得较晚,最初市场品种单一,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代表。随着少儿出版业的发展,少儿科普百科类图书增长较快,1990年之后全国各种版本的百科全书不断涌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同时,引进版少儿科普百科类图书也开始进入市场。有数据显示,少儿科普百科类图书品种占引进版的11%,已是不可或缺的少儿图书类别。近年来,科技类专业出版社对少儿科普领域的渗透加强,比如在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年、2007年引进的少儿图书中,属于科普百科类的在200种以上,启蒙认知类图书也很多。另外,优秀的科普类图书通常也是常销图书,中国宇航出版社从英国引进的“剑桥少儿百科”系列图书每年都重印再版,可见其市场认可度较高。据新闻出版总署图书管理司统计,2005年在32229种科技类图书选题中,少儿科普和实用科普成为主流。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普图书出版不断发展,引进版科普图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与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出版机构的联系、合作和交流也大大增强,从而引进的品种不断增加,参与的出版单位越来越广泛,对原创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对引进版科普图书品种类别的探析,将对我国的“走出去”工程如何做大品种规模,如何让世界各国更好认识我国的图书,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

[注释]

① 陈昕对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历程作了阶段性分析,提出三阶段划分的基本观点:1978~1985年是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超常规增长阶段,1986~1994年是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调整与徘徊阶段,1995年至今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处于新的增长阶段。1985年是中国图书出版市场的一个重要分界线,从这以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从以前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参考文献]

[1]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管理司课题组. 关于1990-2001年全国科普图书出版情况调研报告[J]. 科技与出版,2002(5): 21-23.

猜你喜欢

类图书丛书科普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科普达人养成记
艺术创想丛书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