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的外部需求新变化分析
——以粤东为例
2010-09-25黄穗光
黄穗光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一年有余,其对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的影响显而易见,对广东外贸的影响于2008年底开始显现。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加深的影响,2009年1月份广东经济增长加速下行。据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由于外需急剧萎缩,2009年1月,广东进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完成进出口总额366.3亿美元,下降31.1%,增幅同比大幅回落49.4个百分点。[1]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粤东外贸出口。粤东出口在广东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本文就国际金融危机对粤东出口外部需求影响的新变化进行分析,并建议加快粤东出口的产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
一、粤东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概述
本文研究的特定区域是广东省粤东5市(以下简称粤东),具体指珠三角以东的区域:潮州、河源、汕头、汕尾、梅州,并以服装、纺织品、鞋、玩具、家具和箱包等传统大宗商品为研究对象。
2002年以来,粤东传统大宗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占粤东整体外贸出口比重40%左右,所占份额逐步趋高,自2005年起,年增速均高于粤东整体外贸出口增速,2007年出口39.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2倍,年均增速达26.4%,2007年对粤东整体外贸出口的贡献率高达72.9%,对粤东整体外贸出口保持速增起重要作用。以下就近年来粤东的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及其出口企业规模进行概述。
(一)2002—2007年以来粤东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情况[2]
表1 2002—2007年以来粤东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情况
2008年以来,粤东的传统大宗商品外贸出口是拉动总体增长的主要动力,与广东省外贸出口大幅下降趋势刚好相反。近年来,随着粤东产业配套能力的增强和产业链的延伸,一般贸易出口在粤东总体出口中占主导地位。2005年至2007年,传统大宗商品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远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均维持在70%以上。2008年1—10月,粤东传统大宗商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29.6亿美元,增长20.2%,占同期粤东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总值的78.1%,拉动总体增长15.5个百分点;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8.3亿美元,增长12.5%,占21.9%。同时,从2008年1—10月广东省的情况看,传统大宗商品一般贸易出口下降18.9%,加工贸易出口微增3%,与粤东一般贸易良好增长情况相反。另一方面是出口企业增多,企业结构趋优,与广东省大量企业淘汰趋势也相反。2008年1—10月,粤东有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实绩的企业1429家,比2007年同期增加10家。其中,大型出口企业①65家,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中型出口企业667家,比重上升3.9个百分点,小型出口企业697家,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可见,虽粤东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但出口企业结构已有中小企业逐步向中大型企业发展。同期,广东省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企业数量比前年同期减少了6.4%,且小型出口企业仍是出口主力,其比重高达6成多。
(二)粤东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企业外贸规模情况(见表2)
表2 粤东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企业外贸规模情况
①出口值超过1000万美元的称之为“大型企业”,出口值为100万~1000万美元的称之为“中型企业”,出口值小于100万美元的称之为“小型企业”。
二、粤东出口的主要外部需求新变化分析
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虽有难得的增长,但危机仍然存在,而且还会持续一段时期。粤东出口虽在金融危机下有逆势增长,但应看到其背后隐藏的重重危机。例如,扣除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对内贬值因素影响,粤东实际出口增长率肯定会走低。另外,由于出口回落速度过快,粤东不少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比如服装类企业,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
(一)粤东出口的总体形势严峻
2008上半年,美国经济放缓,已让粤东看到了庞大市场的骤然萎缩给出口企业带来的生存压力。短期内,受成本因素及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粤东出口形势会更严峻。如果说2007年下半年、2008年上半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来自美国,那么,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粤东可能更多地感觉到欧洲经济的不景气。
根据德国市场调查公司GFK发布的数据,欧盟2008年的经济前景十分暗淡。德国2008年8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2.1,低于7月的3.6,且为2003年6月以来最低。此外,该月的收入增长预期指数也从7月的-7.2降至-20。整个欧盟的经济信心指数已经从2007年10月的105.4,滑落至2008年8月的94.9,欧盟工业信心指数也从1.7下滑到-4.7。欧盟经济放缓的压力已经在不断积聚。欧盟经济的放缓,将会使粤东出口形势更为严峻,更加让人担忧。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前8个月,欧盟继续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2833.2亿美元,同比增长26.9%。[3]
(二)粤东出口的产业结构分析
很多专家认为,中国出口增幅之所以下降,是因为受到了次贷危机、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不过,除了这些原因,粤东的出口还须进一步分析。因为,存在这样的情况,在同样的国际出口环境下,中国出口与其他国家相比下跌得更快。2008年前四个月美国全部进口需求增长率是11.5%,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只有1.8%,扣掉美元贬值等因素,实际增长率是负的。[4]
粤东出口因金融危机影响,外部需求萎缩,增长率放缓,更多是由于自己的原因。长期以来,粤东的出口企业,大多是靠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政府出台的紧缩银根政策,粤东企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汇率上升,产品出口价格又提高不了,再加上融资难,粤东企业一旦断了资金链,就面临生存危机。
另外,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后发”国家,由于生产成本相对粤东更低廉,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好,给粤东同类型企业带来很大压力。许多西方国家的服装纺织品进口商开始青睐越南、印度等“后发”国家。
为了缓解中小纺织出口企业生存压力,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对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调整了出口退税率。2008年8月1日以后出口的服装等纺织品退税率,由原来的11%调高为13%。但是,这个政策的效果对粤东来说并不明显。粤东出口产业结构上的软肋,才是出口告急的根本原因。因此,粤东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一定要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不发生根本性改变,粤东出口企业更难。
(三)粤东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需求分析
粤东对香港、美国出口增速回落,而对欧盟出口快速增长。2008年1—10月,受金融危机影响,粤东传统大宗商品对香港和美国的出口增速回落。其中,香港作为我大部分商品出口欧美的中转地,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共出口7.1亿美元,下降24.5%,增速比2007年回落34.4个百分点;美国是粤东传统大宗商品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8年1—10月,对美国出口6.3亿美元,虽然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21.5%,但仍比2007年回落了10.8个百分点。同期,随着欧盟对我服装出口配额放开,在服装出口大幅增长的因素推动下,粤东传统大宗商品对欧盟出口快速增长,共出口5.4亿美元,增长86%。此外,对东盟出口3.1亿美元,增长53.2%。
以美国为例,据美联储预测,2008年美国GDP增速仅在1%左右,失业率约将高达5.7%,美国经济正进入2002年以来的最低谷。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10月份发布的全球经济发展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9%,也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从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市场的角度来讲,金融危机下最直接的影响是发达国家居民衣着类消费增速的大幅减缓甚至负增长,行业出口市场将出现明显的萎缩趋势。
一方面,与我国居民惯于储蓄不同,发达国家的居民习惯无储蓄消费、超前消费的消费理念。在经历了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信心受到严重冲击,对信贷消费这种传统的消费方式产生不信任感,转而改变消费习惯,开始适当增加储蓄。储蓄相对增加必然会造成消费性支出的相对减少,引发市场需求减弱。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数据,2008年8月,美国居民的消费性支出总额同比仅增长0.1%,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同比下降1%,储蓄所占比重却提高了1.4倍。另一方面,失业人口剧增造成居民收入增长减速,消费增长也相应失去必要基础动力。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08年8月,美国失业率高达6.1%,创下200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仅增长0.3%,也创下2000年以来的最低增长水平。还有,金融危机引发美国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紧缩,习惯信贷消费的美国居民消费资金变得来源紧张,消费增长缺少了重要支撑。居民消费增长乏力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市场销量的减少。据美国劳工部统计数据,2008年1—9月,美国服装服饰类商品零售总额月度平均增幅不到0.8%,比上年同期下降5.7个百分点;其中,金融危机逐渐浮出水面的2008年7—9月,美国衣着类商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0.24%,这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9月更是同比负增长0.36%。2008年7—8月,欧盟衣着类商品零售额月均增幅仅为1.5%,也是近5年来同期最低增幅。
市场需求不振带来的后果是市场国进口总量下降。据相关统计数据,2008年1—8月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量同比下降5.2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7个百分点。[5]作为其供应国,市场国进口总量下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也就要相应下降,其中当然包括粤东的服装出口下降。与美国进口数据相对应,2008年1—8月,我国对美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同比仅增长0.59%,比上年同期下降26.52个百分点;如考虑汇率因素影响,实际结汇收入同比约降8%。
欧盟方面,在2008年12月初短短的8天时间内,欧洲发达国家先后发布了两个针对轻纺产品的技术法规。在经济危机下,作为粤东重要的出口贸易国,将对国际上其他国家起到极差的示范作用。
据上述分析,粤东出口的外部需求情况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很高,不确定性因素也还在不断增加。
(四)粤东主要出口产品的外部需求分析(以玩具和鞋类为例)
1.玩具绿色壁垒再升级。例如,2008年1月25日,欧洲委员会公布的有关玩具安全的新指令议案,加入了针对进口商的新条款。仅时隔半年,欧洲议会又发表了报告,要求对新指令议案进行修订,其中,对进口商的责任作出更严格的规定。法规修改启动后,欧盟玩具绿色壁垒再升级,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禁止在玩具中使用一切过敏物质,及任何致癌、诱变或危害人类生殖力的物质;禁止产销若干类不符合其他法例(包括化妆品指令和有关与食品接触物料的指令)的玩具。第二,加入有关供儿童放入口中的玩具的条款。玩具乐器及出牙嚼环等玩具须符合相关欧盟(1935/2004)规例的特定迁移限值规定;至于与皮肤经常接触的玩具,如用手指作画的水彩颜料或制造模型的黏土,则须符合化妆品指令的成分和标签规定。报告还禁止在玩具中使用致敏香料。第三,对进口商的要求更严格细化,包括须确保生产商已采取有关的合格评估程序;进口商须负责确保玩具附有用词浅显易懂的操作说明和安全资料;进口商须对所售玩具进行样本测试,记录投诉个案、违规玩具和回收事件等。
2.鞋类。据报道,2008年12月6日法国负责工业和消费事务的国务秘书夏戴尔宣布,禁止含有二甲基甲酰胺的中国产椅子和鞋类进口。12月14日,法国签署了《关于暂停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坐椅及鞋类制品上市的法令》,一年内,暂停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坐椅及鞋类制品的进口及上市,凡产品或包装中含有含量可感知的富马酸二甲酯的坐椅及鞋类制品,一律回收。上述两个关于产品的技术法令是在短短一周之内出台的。法国连锁成衣店Etam已在2008年11月回收了中国制造的1000双鞋。
可见,国际金融危机下,粤东传统大宗商品外贸出口正面临着更隐蔽和更严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三、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的升级和创新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应从产业和企业两方面分别做好加快升级和创新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粤东为例探析如下:
(一)加快粤东出口产业转型升级
出口企业升级并非一个新的提法。在长时间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过程中,推动出口企业升级换代的说法已经有多年了。韩国仅花了30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劳动密集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升级过程。而粤东因有大量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出口企业的升级动力明显不够。粤东的产业升级,需要一个来自国际市场的机会。
国际金融危机对粤东传统大宗商品此类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纯加工型或初级生产企业冲击较大,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迫使粤东出口企业转型升级。从今年以来粤东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企业看,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虽小型企业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7家,但中大型增加了77家,企业结构得以优化,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显现,须持续并加快。
虽现现在粤东出口企业面临外需萎缩的困难,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这些困难恰恰是推动粤东的出口企业升级换代,加快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个动力。倒闭的企业,可为活下来的优质企业腾出更多空间,使有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出口企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经济界普遍认为,目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一些低附加值的企业先出局,而有技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继续发展,符合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这种“倒逼”的方式迫使粤东企业加速转型。
一方面,企业自身想要转型升级,要想办法向更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广东企业要在区域之间转移,形成梯度转移,从珠三角到粤东粤西,可缓解成本问题,还可有效推动广东全省发展战略。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生存日益重视,并给予政策支持,也为粤东产品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本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金字塔分工体系内在的推动机理有两方面:第一,第五波长波周期的本质推动因素为信息技术革命主导,创新内核化与制成品外延化与之前的任何一次长波周期相比较,均有着更强的纵向分工能力;第二,与20世纪70年代日韩采取的进口替代生产模式相比, 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主导生产模式是出口导向,国际化产业转移趋势结合发展中国家依托低成本优势共促全球经济纵向分工的生产体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粤东出口的外部市场需求萎缩,企业应积极应对,调整结构,开发国内短缺产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高端产品的研发和能力建设上,尽快提高粤东传统出口产品质量和产量,满足用户需求,扩大市场份额。
(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一向由发达国家控制的许多产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由于金融环境变化而面临重新洗牌,粤东企业可客观审视市场布局和竞争对手,重新进行市场定位,通过市场细分、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品牌价值、扩大营销渠道等进行整体战略调整,使粤东出口产业界走出“国际打工仔”的被动境地,提升粤东出口层次。
全球化分工体系及出口导向模式从本质上决定粤东与20世纪70年代日本相比在产业升级上的劣势。目前的金融危机,从供给引导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产品创新是恢复需求增长的关键所在,但目前的全球化协作模式与日本在70年代遭遇的不同。可见,粤东传统出口产品出现创新的概率很小,这就意味着粤东的出口只能跟随外部需求总量的变化而出现缩减,而今的金融危机对于外需的影响在幅度和时间上可能都要大于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受影响最大的三国是韩国、泰国、印尼,它们仅占中国1997年出口总额的6.8%左右,而欧洲和北美依然存在的强大需求支撑粤东出口的复苏。目前,因金融危机受损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美、欧盟,这决定了这次出口需求减弱的幅度远大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粤东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广东外贸出口 广东企业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EB/OL].(2008-12-11)[2009-12-02]http://guangzhou.customs.gov.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汕头海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粤东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的困境与突围[EB/OL].(2008-12-18)[2009-12-02]http://shantou.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151/tab3936/module9742/info147847.htm.
[3]陈达.欧盟经济下滑或影响中国出口[N].第一财经日报,2008-07-04.
[4]周凤姣.中国出口危机倒逼产业升级[J].环球财经,2008(9).
[5]赵明霞.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行业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J].纺织服装周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