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视阈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10-04-05孟翠艳
孟翠艳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根据对网络的不同界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谓工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网络载体进行的以提高现实社会中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而促进现实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1]从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工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网络仅仅作为一种载体、平台、手段而存在。随着认识的深入,学术界提出了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虚拟时空中运行的旨在提高虚拟社会中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虚拟生存与发展进而促进虚拟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1]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把网络作为虚拟社会存在的角度出发的。本文正是立足于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有两个经典的论述。一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2]50在这里,自由自觉的活动指的是劳动。这个论述的提出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雇佣劳动为背景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一无所有,他们为了生存,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本家,而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者得到的只能是维持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工资。也就是说,劳动产品并不是为劳动者服务的,而是为资本家服务的。因此,马克思得出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即劳动从劳动者身上异化出去。劳动者在资本家的强制下进行劳动,劳动已经成为劳动者不堪重负的东西。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提出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把人作为类存在物,强调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劳动使人成其为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的本质做了进一步阐述。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里的人指的是每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个人。如果说,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第一个论述是从劳动出发,此处则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对人的本质进行的界定。马克思在这里承认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前提下,结合一定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对人的影响,揭示在不同劳动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社会关系。马克思之所以用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进行界定,这是因为每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存在。“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4]社会关系是指以生产关系为中心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在这里,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可以看出,在一定的社会中,各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不同,相应的他们的本质也就不同。人类自身的区别在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只有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来区分不同的人,才能把他们区别开来。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两个经典论述,即: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其实二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而得出来的结论:前者是从实践活动立论,后者是从实践活动的结果立论。如果我们全面了解了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本质既是劳动,也是社会关系。前者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后者是人的个体本质,揭示的是个人与个人的区别,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马克思揭示人的类本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揭示人的个体本质。
二、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指导,正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前,有必要对网络进行界定和说明。目前,学术界对网络的界定都是从工具性角度出发,如:网络是信息交往的平台;网络是信息技术系统;网络是新的经济模式;网络是“走向一个不能再进步的终点的不断进步的工具”[5]。诚然,网络作为一种工具,确实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我们仅仅把工具性作为网络的本质属性,就完全忽视了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层面对人产生的重要影响。因为,对人自身的探索才是我们研究网络的最终意义。要把握好网络的根本属性,就应该从人的本质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把网络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发展。
本文的网络是指计算机网络,所谓计算机网络是指人们以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技术支撑,为了实现便捷通讯和信息资源共享和发展网民的本质为目的而形成的虚拟世界。在这里,作为虚拟世界存在方式的网络必然会促进人的本质的发展。这是因为计算机网络作为虚拟世界,“它推动了人的实践形式的新发展,人们因网络而有了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网络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新的生存方式。网络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6]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能促进人的本质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要促进人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对人的最根本东西的发展。人的最根本东西,在马克思看来,就是人的本质。“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2]77,也就是说,人的发展就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能促进人的本质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角度来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发展。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一)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两个维度
首先,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体现在其丰富性上,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7],“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是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8]。其次,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还体现在其自主性和平等性上,表现在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人,能控制和全面占有社会关系。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其中社会关系的丰富性是就社会关系的广度而言的,只有丰富的社会关系才可能促进人的本质的发展。但是只有社会关系的丰富性还不够,还必须有社会关系的自主性和平等性。社会关系只有同时具有其丰富性、自主性和平等性,才能谈到社会关系的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展人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是一个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的开放的虚拟空间。正是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打破束缚他们时空的有形障碍而闯入网络虚拟世界。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网民可以寻求和吸收他们感兴趣的任何知识,同时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网民可以通过网络所特有的交互式对话同形形色色的人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人际交往的空间。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时空的局限性,通过网络空间共享信息资源,改变了单一的传递模式,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交流,改变了现代社会中人际间交流、联系的弱化,能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把单个网民凝聚到一起,从而增大每个网民的接触范围,有利于促进每个网民社会关系的丰富性,有利于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从而实现主客体关系走向平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在网络空间里运用思想政治观点来影响广大网民,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施行者、引导者和把关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主客体之间通过人机对话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从而避免了直接面对面进行的交流,消除了人际间交流的障碍。人们在网上无需考虑自己和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现实因素,彼此相见的只是思想和信息,从而网民在网络上获得的是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享受。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不居的一种关系。网民可以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表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观点和见解,起到自觉引导网民的作用。同时,作为客体,也可以接受其他网民的观点和见解或主动寻求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就是使教育客体主体化,使主客体之间趋于平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从而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以提高广大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信息素养而进行的虚拟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虚拟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这是因为:“人的本质力量尽管从可能上来说是无限的,绝不可能在哪一天达到顶点,再也没有发挥的余地了,然而,人的本质力量并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本能,而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不过生成和积聚的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既不是上帝预置于人的身体之中的能力,也不是人天生具有的本能,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生成和社会性积累与突现的力量。也就是说,人的这种本质力量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乃至每一时代的人身上往往是有限的,或者说是潜在的,需要在现实的实践中不断地生成和展开,由潜在的力量变成现实的力量。”[9]人的本质力量由潜在到现实的生成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过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把自己的需要、目的、意识以及能动性等本质力量凝聚到教育对象上,这些力量从此不再作为人的机体所直接固有的力量归他支配,而成为离开主体相对独立的力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发挥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虚拟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网民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人机交互系统中,能够处理集文字、数据、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各种多媒体,信息,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优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体力、智力和感官能力的发展,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信息传播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网民的认知能力,这主要表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交互性扩大了人们的认识范围,提高了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增长了人们的知识,提升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促进了人的思想观念乃至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
[参考文献]
[1] 王智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虚拟世界人的存在方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8(3).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
[5] 摩尔.皇帝的虚衣[M].王克迪,冯鹏志,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210.
[6] 韦吉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9] 杨富斌.信息化认识系统导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