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特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应对策略
2010-09-25郭雯伍志鹏
郭雯,伍志鹏
贵州省特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应对策略
郭雯,伍志鹏
(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特殊学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一个高发群体,论文分析了贵州省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查。测查结果显示,改善贵州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成为当务之急。并由此提出了改善贵州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应对策略。
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西方的调查都表明,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职业倦怠。在西方,特殊教育教师是教师队伍当中离职意愿最高的。职业倦怠对特殊教育教师身心健康、教学质量以及师资队伍的和谐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国家近年来提倡“全纳教育”,希望特殊儿童通过接受教育回归主流社会。众所周知,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并探究应对策略成为教育界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笔者有针对性地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贵州省的特殊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
二、职业倦怠的定义
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效感缺失的症状。它包括三个维度: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和个体压力维度,是指个体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又称为“去个性化”,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指个体感受到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以及在工作中表现消极、冷漠、疏远的态度;成效感缺失指工作成就感下降,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倾向。现代人大多追求健康的生活,健康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健康的定义不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率与生理指标或传染病有关,进而危害人类健康,过大的压力会破坏免疫系统,从而影响人们的健康。教师面临诸多的压力,如过低的收入、社会的期望等,他们的职业性质限定了其工作的范围和场所。特殊教育教师除了面对同样的压力与应激外,他们的教育对象又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挫折感,从而面临更大的健康威胁。
三、贵州省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国内对心理健康的评鉴工具主要是症状自评量表,本文也采用其作为评定教师心理健康的工具。笔者就所在的贵州省选取了四所较有代表性的特殊学校进行调研,发放问卷为140份,回收问卷110份,问卷回收率为78.57%。有效问卷75份,有效问卷率为68.18%。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与统计分析。
使用了王国香、伍新春等人改编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Derogatis,L.R(1975)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
(一)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表1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表1的结果显示,在各个维度与总体上,特殊教育教师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职业倦怠,其中职业倦怠的核心因子——情绪衰竭上有70%多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被调查的75名教师中,有36%的教师存在职业倦怠。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表2的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各因子都高于全国常模,每一种症状都有一定比例的人数呈阳性,最明显的症状为躯体化(51%)和强迫症状(48%),最少的症状为恐怖,但也占总数的14%,总分也有11人(14%)呈阳性。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这几所学校的特殊孩子大多来自困难家庭(月收入不足300元),甚至特困家庭(月收入不足200元)。而且多是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较少。有的家庭生了孩子发现是有残疾的,并没有积极地到医院检查治疗,而是寄希望于下一个孩子健康,由此就接连生好几个孩子,造成严重的家庭负担。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后,虽然不需要交学费(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生活费都负担不起。特校的老师从心底里爱这些孩子,希望他们将来能过上相对好的生活,积极地为他们争取低保来完成学业,把家里八成新的衣服、文具送给孩子更是常有的事情,让我们感动于特校教师的无私和大爱。但是也有一些教师非常不满意这份低收入、高投入的工作,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而我们担心的是这种风气有蔓延的趋势,教师不认真工作,势必会影响到特殊学校的孩子,甚至引发心理创伤。所以改善贵州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成为当务之急。
四、特殊教育老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
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与冷漠。特殊教育教师服务的对象是残疾儿童,这些身体上的残疾使这些儿童在心理健康、智力发育及社会经验上都相对落后于普通儿童,有些儿童比一般学生更加感情淡漠,对学校老师不容易产生普通学校学生所有的依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比一般学校多得多,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与热情。而我国特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如果特殊教育教师自我调控机制不完善,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残疾孩子呢?更何特殊教育教师比普通教师更少地体验到教学反馈,所以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在学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培训等。教师通过学习,掌握心理调适、放松的方法,及时宣泄不良情绪,达到增强自我调控能力的目的。
(二)学会悦纳自己
特殊教育老师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很难体会到教学成就感,工作时间一长就产生挫败感、不自信。那么如何做到悦纳自己呢?
1.特殊教育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多会感到工作是幸福而快乐的。把工作当成一种最好的娱乐,从中体验到乐趣的优秀教师,工作时心情是很放松的。
2.特殊教育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工作上取得成就,才能不断肯定自己、信任自己,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最终构建心理健康的状态。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逐步达到目标的过程就是体会到成就感,从而达到自我悦纳的过程。
3.特殊教育教师要拓展兴趣爱好
特殊教育教师应培养多方面的兴趣,通过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使由挫折造成的苦闷、焦虑等消极情绪得到排遣,使紧张刻板的生活得到调剂,以消除疲劳、解除苦闷、松弛情绪、焕发精神。所以丰富的兴趣爱好,可以改善长期从事单一的教学工作而引起的心理疲劳。
(二)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成就感
当前特殊教育领域涌现了大量的、新的教育理念,比如“全纳教育”“回归主流”等。这也相应增加了特殊学校教师的教育对象,除了盲、聋、哑的残疾儿童,还有很多伴随障碍的多种残疾儿童。教师除了组织日常的教学活动,还要具备康复训练的技巧。在我们调查的几所特殊学校中笔者发现,“半路出家”的教师不在少数,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的知识储备,工作起来常事倍功半,长期体会不到教学成就感,容易诱发职业倦怠。众所周知,教师的成就感来源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我国学者刘晓明的研究显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则其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就越严重。所以,加强特教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的专业化培训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专业化培训,教师增强了课堂驾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特教教师增加教学成就感,从而缓解和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我们判断一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如何,主要看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威望。如今教师的社会地位确实提高了,但是处于特殊教育领域教师的社会地位又如何了?我们发现,由于社会对特殊教育行业的不了解,普遍认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三流教师都能干,社会认同感较低,使他们产生职业自卑感和失落感。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了解特殊教育事业,理解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艰辛,营造社会支持的氛围,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四)政策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政府应该加大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力度,可以从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增加教学资源和设备、扩招特殊教育教师以提高师生比例等方面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很多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男教师,由于工资低买不起房,到了适婚年龄,甚至大龄还解决不了个人问题;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常常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因此无暇顾及到家庭,导致工作——家庭的冲突;他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做教学计划,但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目标又需要大量的时间;面对越来越多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他们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而这些都会大大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五)加强家长与特殊教育教师的沟通
有些特殊儿童的家长期望值过高,往往把学生进步慢归罪于教师,这直接或间接加大了特校教师的心理压力。正是由于特殊教育教师承受极大的压力,提高了他们职业倦怠发生的几率。学校应该多提供家长与特殊学校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邀请他们在空余时间到学校观摩,只有了解学生的一日作息制度,家长才能真正理解特殊学校教师的工作。赢得家长的支持,教师的工作开展顺利,就能有效避免特殊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1]徐美贞.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2):64-67.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S].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表2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症状各因子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G76
A
1673-0046(2010)9-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