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学习动机理论在梯度教学中的适切性探索

2010-09-25袁斌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归因学习动机困难

袁斌

多种学习动机理论在梯度教学中的适切性探索

袁斌

(江苏省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200)

教育心理学中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指导实践教学的策略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然而,由于多种学习动机理论之间的界限分隔,导致了不同的学习动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实际效用的孤立性和具体性。另外,学习动机理论发展尚未十分成熟,因此,教学策略和实践应用也显露出一定的矛盾和阻碍。文章试图从多元学习动机理论之间的异同比较,寻找具有连贯性、全面性、梯队性的教学策略,以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多元学习动机理论发挥各自所长,实现学习效果的整体性提高。

强化说;需求层次理论;教学策略;梯队模型

长期以来,学习动机理论之间的纷争与融合方兴未艾,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的锤打提炼,多元学习动机理论并存的局面已然形成。将学习动机理论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取得的成绩毋庸置疑。然而,由于不同学习动机理论之间的核心内涵、关注焦点、教学主张等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由此引发了实践教学工作者的困惑和疑虑也就在所难免。多元学习动机理论之间的内在界限分隔、涵盖关系、适用范围等问题如果没有清晰的梳理与辨析,则很难实现将其为我所用,积极促进学习效果提高的目标。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动机理论包括:强化理论、需求层次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归因理论等。分析并探究彼此间的异同,成为梳理层次关系、界定适用范围等工作的第一步。

一、价值取向各有所钟

各自擅长的学习动机理论由于理论流派源起的不同、教学实践主张的差异,使得辨析相互间的优劣之势、适用之处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四种主要理论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动力源泉、适用范围等几个方面。

(一)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的提出时间可以说是各种动机理论中最早的一个,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强化概念作为理论基础,经过不断的演绎推进,最终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动机理论之一,其代表人物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强化理论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特征,最初的源起是因为研究动物的条件反射建立机制,所以更多的目标追求表现在通过外在的刺激——强化物,实现学习主体的操作活动向预期结果靠近。以此为出发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进行如下推断:强化理论的价值取向侧重于行为效果或者操作活动的外部结果。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就是通过外部的强化物控制,实现对学习者的行为影响。这种外部的介入和控制因素折射出“重物不重人”的色彩。对于人性的关怀显得略有单薄,把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弱化和淡漠。总而言之,强化理论的价值取向更多地倾向于用外部的强化物进行强制性的影响和改变,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的一个隐性担忧则是动机的诱发不一定都是良性的、积极的因素。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强调学习主体对学习绩效的控制源分析与使用。可以说,归因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或者期望获得的教育结果是帮助学习者逐步实现积极的行为原因分析。通过外界的引导和影响,逐步树立学习者的自尊和自信,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实现学习效果的改良。也就是说,通过帮助学习者建立积极的学习信念,充分认可自己的行为可以获得期望的结果,而后以此作为继续提高的动力和支撑。从本质上讲,归因理论强调的是一种联结,也就是学习者如何将行为结果与行为之间进行因果联系。根据归因理论的内涵,学习者将学习结果归结为三个维度各自存在的两种情况(见下表)。

控制点控制性可控制性不可控制性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内部持久努力一时努力能力心理疲倦外部他人持久努力他人偏见他人一时努力他人帮助他人能力任务难度他人心境运气机遇

根据表格的维度可以分析出,学习者将学习结果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可控性。每种维度的两种情况为学习者提供了原因分析的选择。如果学习者认为自身的学习结果是可控的,并且是内部的努力为主,那么学习者的归因则相对积极和良性,逐步向教育者期待的方向和方式进行归因,相对来讲较为容易取得成绩,反之亦然。简言之,归因理论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追求引导学习者自身树立积极的学习信念、良性的自我暗示,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三)自我效能理论

由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行为主体对于行为的控制源于自身对行为结果的预期与判断,也就是由自我效能感决定。所谓自我效能是指行为主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讲与归因理论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其他形式的、积极的自我归因,不过这种归因具有一定的超越状态,在形成自尊自信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预期判断和推理,将自我成功的信念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与强化理论相比较而言,自我效能理论具有“先知先觉”的特点。超越强化的外在被控制状态,实现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如果进行一个比喻,强化理论是把学习者当作需要丝线控制的木偶,虽然可以上下左右各个方向进行翻转腾挪的动作,但是没有自身可控的“发动机”,而自我效能理论中的学习者则更像是确信自己可以获得悬挂于棚顶的香蕉的大猩猩,因为确信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奖赏,所以非常积极地进行搭建平台的工作。自我效能感的积极意义或者说价值取向在于更多地重视“人”这一行为主体的情绪情感、期望欲念的重视,强调了融合认知、情感、需要等多个维度的因素综合考量学习动机的形成。

(四)需求层次理论

发轫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提供全新的养分和空气。可以说,需求层次理论是各种学习动机理论中,人性光辉最为闪耀的理论之一。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学习动机的源起是因为从完全出于自发学习的需求。该理论认为人的生存和生活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需求概括起来包括七种,分别是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的需求、他人尊重的需求、认知需求、审美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前四种需求被称作“基本需求”,而后三种则被称为“成长性需求”。学习动机与需求层次理论的契合点在于认知需求及以后的阶段。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人类的第一种成长性需求就是认知需求,也就是说,人类先天本能中具有学习的愿望和需求,这构成了一种天然的动机,一种强烈的学习动机。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则是认知需求的高级化阶段。实现人生的完满,充分发挥自身存在的价值,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是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学习动机的诱因所在。概括来讲,需求层次理论的价值取向更多地集中于实现学习者自身的基本需求,然后引导激发“认知需求”,使一种天然的动机得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重视人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动机中参杂太多的外在功利性因素。

二、适用对象层次分明

多元学习动机理论间的差异显而易见,但是在这些繁纷复杂的理论流派主张的背后,一条隐藏的主线却无法忽视。强化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理论、需求层次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从外在的角度分析,固然是泾渭分明的界限,然而从内在的角度审视则殊途同归、一脉相承。所谓“红花绿叶白莲藕,三者本是一体身”。以上几种学习动机理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从不同的层次和梯度进行了论述和说明,并且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学习者群体,可以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积极的促进学习结果。在此,首先将学习者的层次进行简单的划分:学习优异群体与学习困难群体,而两种群体中分别又存在着积极学习与消极学习的群体,罗列起来则是学习困难而不积极者、学习困难而积极者、学习优异而不积极者、学习优异而积极者。四种类型的学校群体与四种学习动机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运用得当,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普雷马克原理与学习困难而不积极者

普雷马克原理作为一种有效方法,将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与外在要求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习过程由内到外的过程性体现,这可以说是对传统单一强调外在控制的强化理论一个很好的弥补。因此,对于学习行为具有排斥、抵触的学习困难而不积极的群体,则可以采用这一原理进行引导和教育,其典型的方式就是小步子原则,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预先进行程序化教学设计,将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进行有序分割,制定难度递增的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与前后阶段的衔接自然过渡,保证学习者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充满信心。进行实践操作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和方法:对于学习困难群体来讲,原因可能会有很多种,但是积极的反馈无疑会成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学习困难而不积极的群体往往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外界刺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于学习成绩不良导致学习动机减弱,并因此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厌恶学习、排斥学习,针对这类学校群体,教师需要进行积极的反馈,给予一定的表现机会,并对学习者的表现进行正面的、热烈的、反复的反馈,为学习者的学习热情预留一颗火种。

(二)习得性无力感与学习困难而积极者

学习困难而积极者可以看作是学习群体中的第二个梯队,针对这一梯队的学习情况,可以利用归因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激发学习动机,推进学习结果。归因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词语“习得性无力感”,也就是指学习者由于一定频率的失败重叠,导致自信心不断丧失,最终产生自我否定的意念,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学习任务。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归因方式的误区所致。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因努力而成功,会体验到愉快;因不努力而失败,则会产生羞愧感。因此,对学习困难而积极者,要尽可能多地鼓励与高度评价,同时帮助其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归因,寻找学习困难的因素,确认不是由于自己的愚蠢导致学习困难,而是学习方法或者不对或者其他原因。

(三)情绪唤醒与学习优异而不积极者

自我效能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自身对于学习结果的期望会直接影响实际的行为结果。对于学习优异而不积极者,其原因所在往往是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这里学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学习天赋,潜力巨大,但是行为表现与之不符,“高不成低不就”是其鲜明的写照。如何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结果不断优化,需要借助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帮助。自我效能理论中有一种方法称之为“情绪唤醒”,利用外界的强化物,进行积极情绪情感的营造,逐步实现学习热情的燃烧,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自身的学习优势和学习目标之所在,而后全力以赴。

(四)高峰体验与学习优异而积极者

学习优异而积极者通常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学习者,不要教育者进行太多的关注,只要维持现状就可以万事大吉。其实这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同样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这类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并不能直接与良性学习动机建立联系。取得优异成绩的学习者其学习动机同样存在可能的隐患,帮助其树立积极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教育者必须关注的问题。如果因为恶性竞争、妒忌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不健康动机,则很有可能会影响学习者的未来发展。

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享受高峰体验的过程。对于学习优异而积极者,教育者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逐步使其将学习动机转化到自我实现的层面,享受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高峰体验。树立良性的学习动机,实现良性循环发展是需求层次理论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的最大帮助,教育者需要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

[1]叶存洪.怎样做一名好教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熊大成,黄日耀.教师素质教育论[M].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3]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G642

A

1673-0046(2010)9-0155-03

猜你喜欢

归因学习动机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困难我不怕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选择困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