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0-09-23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13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内科教学效果

朱 艳

(柳州市卫生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6)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朱 艳

(柳州市卫生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6)

目的 探讨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角色扮演法,比较2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绝大多数学生赞成采用角色扮演法。结论 采用角色扮演法可提高内科护理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角色扮演法;内科护理;教学效果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创设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得到训练和实际体验,获取完成某项工作的技能,注重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和丰富、深刻、具体的实践锻炼的一种教学方法[1]。采用角色扮演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内科护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又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抽象、难懂。长期以来,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内科护理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7级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1班54人为实验组,2班56人为对照组,均为女生,年龄15~17岁,平均16岁。2组学生在学习能力及入校后其他学科成绩方面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均使用金中杰、林海英主编的《内科护理》教材,由同一教师授课。

1.2 方法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验组采用角色扮演法授课。

角色扮演法实施步骤:(1)分组。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以异质及自愿的原则分组,将实验组分为6个小组,每组9人,每个小组都有学习成绩低、中、高3个层次及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2)培训。教师向小组成员讲解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内涵及注意事项,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3)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示教性的临床真实病例,并分配任务。为了使每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护患角色扮演实行轮流制。在课前一周将病例发给学生,让扮演护士、患者的2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理解、讨论做好准备,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将一些抽象的内容进行讲解,以利于学生理解,并使角色扮演更形象、生动。其余4组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学能力。(4)角色扮演。创设临床护理情境,2组各推荐1名学生分别扮演护士、患者。例如,在消化性溃疡章节中,患者因中上腹疼痛前来就诊,护士通过问诊收集患者的详细资料,进行体格检查,态度和蔼可亲、动作轻柔,真正做到了关心患者,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对一些抽象的症状、体征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录像等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深刻认识疾病的临床表现。(5)分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讨论,通过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找出护理问题,列出护理诊断,共同制定护理措施,培养学生的整体护理观念。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相互交流、各抒己见,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6)教师总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角色扮演和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1.3 评价方法

1.3.1 期末考试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内科护理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比较。试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以选择题为主,密封试卷,任课教师采用流水作业的阅卷方式。

1.3.2 问卷调查 期末给学生发放自制调查问卷,对2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效果和其对自身综合能力提高作用的评价,学生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100.0%。

2 结果

2.12 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2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n(%)]

表1 显示,2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经χ2检验,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学生对2种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2)

表2 学生对2种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评价[n(%)]

表2 显示,2种教学法相比,各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相对传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其尽快适应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

2.3 实验组学生对采用角色扮演法提高综合能力的评价(见表3)

表3 实验组学生对采用角色扮演法提高综合能力的评价[n(%)]

表3 显示,在采用角色扮演法后,学生普遍认为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归纳总结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3 讨论

3.1 角色扮演法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赞可夫曾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时创设护理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于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角色扮演法有利于角色适应

角色扮演法模拟了临床护理情境,通过扮演护士和患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作为一名护士应有的责任心和爱心,增强爱伤观念,使其学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为将来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3.3 角色扮演法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2003年12月,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6部委下发了《关于实施三年制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明确指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采用角色扮演法,学生在课前利用图书馆、网络查找资料,提高自学能力;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特长,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4 角色扮演法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而且要结合临床实际选择合适的病例,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临床,查找资料,严密设计教学环节,提高理论水平。通过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对日后的教学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使其不断了解当前学科发展的新动向[3]。

3.5 采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的问题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的文化基础和理解、自学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讨论环节,总有部分学生不积极、主动、大胆地发言,此时,教师应多启发、鼓励这部分学生,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应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并提出要求和希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采用角色扮演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培养的有效方法。但对教师来说,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待进一步探索,使其日趋完善。

[1]周丽华.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计划[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3):30.

[2]简一义.情景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J].泉州师专学报,2000,2:99~101.

[3]梁海心,何志红,黄建中.PBL与传统教学法集中教学实习效果的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2004,1:41~56.

G424.1

B

1671-1246(2010)13-0059-02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内科教学效果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与CTM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联合应用初探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