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0-09-20王士蓉
王士蓉
古往今来,大凡杰出的数学家,都是对数学有着深厚的兴趣。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学实践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兴趣时,就会如饥似渴的学习,学生在快乐氛围中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既迅速又牢固。这就是说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抽象、枯燥和单调的。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受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学习时,注意力容易分散。那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乌申基曾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的确,小朋友一见到色彩鲜艳的图片、实物或者听到生动的语言,就会一下子兴奋起来。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时,应努力创设一些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可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文具店的情境,请几个学生当售货员,用讲台当柜台,柜台上摆着各种文具,其他同学来买文具时,要编出应用题,售货员立即算出结果。通过小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二、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概念,培养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学习中仔细观察,亲自动手的效果要比靠教师讲解作用大的多。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可设计三次操作活动,一次更比一次深入。第一次师生共同摆小棒,让学生比较容易看出第二行的6根小棒里有3个2根,得出6是2的3倍,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第二次摆圆片,第二行的圆片没有一组一组的分开,怎样看出倍数关系呢?在这儿设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这个疑团。学生按4个一组移动圆片后,得出第二行的圆片数是第一行的2倍。让学生在操作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时,再进一步深入,进行第三次操作活动。这次是两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和△)学生摆出12个○和3个△后,教师从两行不同形状的图形中抽象出数,并提问:12里面有几个3?圆形的个数是三角形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方法算?通过前两次的操作,学生很容易归纳出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路和方法。
三、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作为农村小学,我们有许多城里孩子没有的课程资源,比如大地、小草、荒山、茅草棚、老牛、小羊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应把这些熟悉的事物融入课堂。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把题目换成“山上有两头牛在吃草,晌午时,王明牵走了两头,李华又牵来了8头,现在山上有几头牛?” 又如在建立厘米和米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用米尺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高,量一量身边东西的长度。
四、补充趣味数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趣味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特别是内容枯燥的部分更应注意补充趣闻味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学完“数的整除”后,可以出这样一道趣味题:有人要杀100头猪,他把猪排成一行,先杀第一头,再杀第三头,依次隔一头杀一头。杀完一遍后,不打乱猪的队伍,用同样的方法杀第二遍。如此继续,直到最后一头,他才停刀不杀,试问哪头猪才平安无事?开始学生可能说不到解题的点子上去,可提示学生,如果先杀10头猪,看看哪头猪能幸免于难,结果发现8号猪能避难,为什么呢?提示学生分解质因数,学生会发现它的质因数2最多。一石激起千层,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一个个兴致勃勃的拿起笔,把100以内的各数分解质因数,找质因数2最多的数,在愉快又紧张的气氛中,学生找出64号猪平安无事。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