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数学
2010-09-20郑晓洁
郑晓洁
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却学得并不轻松,好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心理障碍。讨厌数学便如此产生,这种心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数学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只有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情境的成功创设,对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数学教材第有一节师生交流的活动课,这是学生从幼儿园迈入学校生活的第一步,如何将兴奋、好奇的他们融入到这个家庭之中呢?我以和蔼的微笑,温柔的话语,向他们做自我介绍,并让他们互相了解,彼此结识。这样不但消除了孩子们心里的陌生感,还对学校生活拥有了一份热诚与渴望。教材对每课的教学内容都提供了不同的生活情境,在采纳、运用的同时,我根据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根据儿童活泼的心理特征,运用儿歌的形式导入新课,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孩子们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作为补充材料,进行教学。在这种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使数学学习成为愉快生活的一部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的快乐
新课标指出:“让孩子们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主动地学习,是教学主要目标。”而过程本身就是课标理念的体现。数学活动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在经历、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所获取的体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正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建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教学。比如:游戏、动画、儿歌、表演、操作、挂图、故事等等,用多元的方式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多样内容。在教学《比较》时,我让每个小组都动起来,玩“敲鼓踩点,抢桌子”的趣味游戏,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认识了“多少”,教学效果甚佳。再如,学习《合与分》一课时,让学生在多种颜色的花片中选择两种合成7,结果出现了多种摆法,不过其中有两个孩子选择了三种颜色的花片或只用了一种颜色,我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鼓励他们再去尝试,在取得成功时加以表扬。对于有其他摆法的同学,教师要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大胆、积极的进行交流、培养自信和自尊,这正是教书育人的宗旨。
三、在生活中探索,渗透学习情感
数学课标中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让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由感性体验提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比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我发现一名学生的书桌上放着几个新本,便请学生用这些本子考考大家,学生兴致很高,摆出一副小老师的样子:“我昨天和妈妈去商店买本子,买个3生字本,5个算术本。请大家说说我一共买了几个本子?”孩子们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展现,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接受。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爱上了生活,喜欢了数学。
四、实践中运用,培养应用能力
加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基本趋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在学习《认识10以内的数》时,我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你的右边有几棵柳树?”“几个班的大哥哥”“谁是我的好朋友?有几个好朋友?”等等,切实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再如学习《20以内的加法》时,课件播放“送给妈妈的礼物”:“蓝灵鼠说:“母亲节道了,为了报答妈妈的爱,请你到商店里买一些礼物送给她吧。不过你只有20元钱,你能买到哪些礼物呢?(商店里有:发卡12元、胸针6元、帽子16元、手链4元)这种实践活动,提高了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并受到了“尊敬长辈”的情感熏陶。
总之,数学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充满生活气息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才会让每一个孩子自觉地、愉快地、主动地去学习,尊重孩子的需求,让学数学成为一件乐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