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0-09-20何蓉
何蓉
(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南京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何蓉
(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高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伸和提高,在专业划分更具体、更狭窄的高校教育中,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实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则更多地体现在文学的功能上。本文作者通过对南京地区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以及各类高校文学课程设置的调查,了解大学生阅读的趋向,以及高校人文综合教育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南京高校文学阅读现状对等
对于很多人来说,素质教育早已是耳熟能详的词语。然而,对于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却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的思考。在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指人文素质教育。这是相对于单一的科技教育而言的,目的在于纠正将大学教育当作职业教育的倾向,防止出现由于专业划分过细而出现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大学教育应当着眼于培养具有广博文化素养和深刻人生修养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阅读是高校培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由此,我们选取了几所南京高校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如图1)。本次调查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达93%。被调查者涵盖了南京地区一本、二本、三本的高校,以及职业专科学校的学生,各学校被调查人数分布基本平均,被调查者的专业种类不限,以本科生为主。
图1 被调查者所在高校数量分布图
一、高校学生文学阅读现状
1.总体阅读时间明显较短。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被调查者中,只有21.86%的学生每周的阅读总时间能达到3.5小时以上,这意味着超过四分之三的高校学生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不足半个小时。在各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今的阅读已经逐渐进入了读图时代。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电影等视觉传媒作为他们课余的娱乐方式,而对于纯文本的阅读则越来越少。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可否认跟高校的引导力度不足有关。比如,高校对于文学类必修或者选修类课程的开展还不是很到位,有些学校,尤其是一些非综合类大学,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跟文学相关的社团或者活动,这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极少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阅读,而转向其他娱乐方式来打发时间。
2.文学阅读趋向通俗化、娱乐化。
由下表的柱状图(如图2)我们可以看出,小说是绝大部分的高校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体裁,远远高出了对其他文学体裁的喜爱。如果按照文学作品的时间类型划分,当代文学作品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学生读者的青睐(如图3),而在当代文学的各类作品中,选择幽默轻松类作品(包括流行文学、青春文学等通俗文学)的人数达到了总数的62.0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品位,已经越来越趋向于通俗化,阅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而不是作为一门提升自身素养的博大精深的学问(尤其是对于非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图2 高校学生对于各类文学体裁的喜爱程度
图3 高校学生对于各年代文学作品的喜爱程度
二、高校文学课程设置的不足
在调查表中体现了一些关于高校文学类课程情况的题例,从调查结果(如图4)中我们发现,设置文学类必修课的专业只占据了16%的少数,能够既设置文学类必修课又有选修课的专业只有极少的2%,更为遗憾的是,有将近半数的专业没有任何文学类课程设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7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很有必要开设文学必修课。由此可见,目前的高校文学课程设置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图4 高校对于文学类必修选修类课程的设置情况调查
三、针对现状的对策研究
1.从高校课堂抓起。
从课程开设上来说,各高校应当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文学专业学生可除外)开设普及类文学必修课程,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打造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形成完善的人格体系。这些必修课以了解为主,同时注意培养大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进行自发的、自主的文学阅读。同时,开设针对文学各分流的专业选修课,如:《红楼梦》研究、古典诗词、元明戏曲等。
现阶段中学语文新课标已经体现出通过设置五本必修教材和若干门自主选修课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此举对于培养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有着极大的益处。在文学类课程设置中,我们更应当将这一意识贯彻下去,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有利资源,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来培养。
2.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与图书馆配备。
高校学习相对于基础教育有着更明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是在课外。经调查,95.70%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有必要进行课外文学阅读。
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很多。而调查发现,有高达71.68%的大学生是通过图书馆借阅图书来进行课外阅读的,这体现出高校图书馆对于大学生文学阅读的便利。但是在对于图书馆满意度的调查中,竟有33.33%的人对图书馆的藏书情况表示不满意。由统计看来,学生对于图书馆的不满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数量不足。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新书的数量不足。一部分被调查者反映,学校图书馆的书太少太旧,而且更新很慢,即使更新之后,新书的数量也极其有限,不能满足该学校学生的借阅需求。针对这一点,各高校可以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定时定量地购进新书,为图书馆及时输入新鲜血液。
第二,质量不够。很多学生表示,图书馆的书不仅种类有限,很多高质量的好书,包括一些相关专业的外文书都搜不到,而且甚至有很多书是购买的盗版书。对此表示十分不满。高校里的学术研究需要决定了这类读者群需要及时地了解学科前沿理论,文学的阅读也同样如此。对此,图书馆更需要与时俱进,必要时也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如在图书馆网页设置留言栏等服务学生的方法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方向和需求。
3.高校文学社团的设立与讲座的开展。
除了以上这些客观条件可以提高之外,大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自发地组织各类文学社团,将有着共同文学爱好的同学聚集在一起,经常沟通交流文学方面的话题。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以及合作探究意识的形成,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讲座的开展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阅读的方向。高校可以发动教师甚至学生来开展具有积极引导意义的文学讲座,这些讲座不仅能深化大学生对于某一类文学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能从一定程度上纠正目前阅读的趋势,使大学生在教师或者同龄人的引领下,能够开拓眼界,去探索更加浩瀚、更加深邃的文学世界。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光远主编.文学与生存.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本文系南京师范大学09-10年度校级创新实践项目“南京高校文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导师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