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2010-09-19刘灿
刘 灿
【摘 要】财政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不同经济学流派和制定不同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本综述将对有关于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阐述,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一个广阔的参照平台。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158-01
1 财政政策无效论
1.1 古典主义的观点
古典主义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在强调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基础上市场无形的手才会发挥作用。经济仅仅会在短期内偏离充分就业,不可能存在长期的衰退。在财政问题上,古典学派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和举债,反对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许多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都倾向于研究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在这些理论体系中,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控制在最低限度,财政的活动范围也应受到严格的限定。
1.2 新古典主义的观点
新古典主义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有趋于充分就业的倾向,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适应供求状况上下调整,劳动力市场可以出清。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因此,他们认为任何随机的或非系统的总需求政策,都只会增加经济在自然水平附近的波动,财政政策也不例外。
1.3 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
货币主义学派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和自然率假说的假设条件下提出了自己的的观点: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同时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从长期均衡趋势看,经济将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政府过多的干预只会使情况更糟。在弗里德曼看来,财政政策不仅具有挤出效应,而且政策时滞常常使政策实施后果与经济运行的需求背道而驰。
1.4 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这一学派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四个假设条件下: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自然率。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当事人都遵循最大化原则,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收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这种预期结果非常准确。人们能够迅速认识政策制定者意图,并对政府的政策和价格变动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结果抵销了政策的预期效果,导致政府政策无法发挥预期效应。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政策无效性命题:存在理性预期、且工资与价格具有弹性的条件下,被人们预期到的政府政策无法影响实际的产出或失业。只有政府随机地改变财政政策、公众未预料到时,才会影响实际产出和失业,但代价是造成产出的剧烈波动。因此,不应该用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来预测不同经济政策的后果,因为在新的政策环境下,经济主体会调整他们的预期和行为,这些模型的参数就可能发生变化,使得政策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2 财政政策有效论
2.1 有效需求不足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过剩和大量失业问题的存在根源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因而刺激有效需求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由于市场机制不能自发地扩大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动用政府力量对经济实施干预,扩张政府需求,扩大财政赤字,调节有效需求,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凯恩斯还利用乘数理论说明增加投资可以导致收入的成倍增加,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连锁反应。政府要实行需求管理,在经济中出现萧条和大量失业的时候,政府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进而扩大产量,增加就业,最终实现充分就业.而在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时候,政府则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缩小社会总需求,进而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最终消除通货膨胀.实行"逆经济行事"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但该主张在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困境之后遭到质疑。
2.2 补偿性的财政政策
凯恩斯的 是以赤字财政为特点的,但战后美国并没有打破财政平衡的框架。这一政策的代表人物汉森接纳了凯恩斯关于投资需求不足的观点,认为为了实现GDP实际产出水平和潜在产出水平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关键在于使新增的投资达到足够的水平,防止储蓄大于投资。汉森主张,为促进投资水平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必须实行持续和稳定的政府干预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原则是在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应通过消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刺激经济。在繁荣时期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通胀。
2.3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由人力资本、知识或技术进步等内生变量决定的,并认为正是这些内生变量避免了新古典增长模型所说的物质资本收益率递减现象,从而使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内生化。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解决人力资本积累外部性、技术外部性、知识外溢效应等问题,可以刺激和增加人力资本、R&D;等方面的投资,进而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为了避免内生因素的外部性导致的竞争性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解决人力资本积累外部性、技术外部性、知识外溢效应等问题,可以刺激和增加人力资本、R&D;等方面的投資,进而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
3 简要评述
总的来说,主张财政政策无效的观点认为市场机制通过其自主调节能力能实现经济的增长,而财政政策本身的时滞与挤出效应对经济增长能起到的作用较为有限,而另一派则认为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诸如有效需求不足,长期趋于停滞,外部性等因素需要实行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各方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纵观实践中各国财政政策的实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来看,虽然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想发挥较好的效果对经济组织的完备性,相关政策的配套性,政策实施力度的把握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否则,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政策效果。
げ慰嘉南:
[1] 马栓友.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4-28.
[2] 孙宇晖,刘怀洲.对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评析.当代经济研究瞭,1999(8):61-65.
[3] 汤学兵.内生增长理论与我国当前财政政策的调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18-21.
[4] 毛晖.财政政策确实有效吗.财经政法资讯,2008(4):22-27.
[5] 欧阳煌.论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财政研究,2005(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