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2010-09-19

大众商务·下半月 2010年7期
关键词:国民经济关键

肖 辉

【摘 要】[HT6XH]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阐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继续呈高速增长趋势,为“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构调整变动处于活跃期, 成为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型的机遇期。

【关键词】[HT6XH]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003-02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概念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它是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集约型增长方式,它是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和资源、生态环境的状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了如何发展的又好又快的问题。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在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重铺新摊子、轻原有企业技术改造,重产品数量增长、轻产品质量提高的现象,由此使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带有明显的粗放特征。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明确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这些提法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此相适应,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两步历史性跨越,即从贫困到温饱、又从温饱到小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将带动基础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投资显著增加。但应当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在:第一,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第二,农业基础仍很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遏制;第三,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区域产业特色不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第四,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新的压力。这些问题和矛盾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个突出弱点,就是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没有整体性突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实质性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度增加。这种发展方式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實现三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关键是提高人民收入,突出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消费、投资与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和投资即内需应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的几个大国,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都是消费。但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却出现了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的情况。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我国消费、投资、出口发展不协调,内外需结构和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不管从中长期趋势看,还是从年度水平看,我国的消费率均明显偏低。国际上大体在80%左右,我国在1952年到2008年的57年中,平均消费率为63%。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只有实现这种转变,才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更稳定的基础。导致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一是因为收入增加速度明显低于GDP增长速度。二是因为收入差距的扩大。提高消费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除了在分配方面要注意解决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外,还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别需要解决下面三个问题:一是重视“三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二是扩大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三是理顺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其关键是转变产业结构,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产业结构是工业大而不强,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工业即第二产业带动的。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诸如资源的极度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问题,而且也导致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三大产业间的不协调,已经到了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也影响第二产业本身持续发展的地步。因此三大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第一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做大第三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要着力提高服务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特别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提升第二产业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信息、新材料、现代能源、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第二,振兴装备制造业,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第三,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是靠拼原材料消耗和消耗大批廉价劳动力。经过30年的发展,现在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管理创新转变,这是发展方式的一种巨大转变与提高。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国力的关键。”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还要求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第一,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调整和优化国内外需求结构,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机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迫切要求,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第四,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科技进步,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第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抓好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区域经济结构是产业的空间分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七,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第八,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げ慰嘉南:

[1] 赵振华.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考[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07,(11) .

[2] 潘盛洲.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南[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11) .

[3] 胡锦涛. 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企业家天地, 2007,(11) .

[4] 杨昕,万美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J].广西社会科学, 2007,(12)

[5] 王力年. 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新长征2007,(23) .

猜你喜欢

国民经济关键
大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浅析
破解行程问题的关键:读懂图象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发展中国冰雪产业的启示
基础测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福建省公共财政支出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鹏鹏猪
画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