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生产决策视角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测算
2010-09-18陈秧分刘彦随李裕瑞
陈秧分,刘彦随,李裕瑞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基于农户生产决策视角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测算
陈秧分1,2,刘彦随1,李裕瑞1,2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生产决策理论,剖析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形成机理,并以非粮化经济补偿标准为例进行实证测算,为国家实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目标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边际分析法,计量模型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多宜性耕地用途之间的边际利润差异是诱使耕地非粮化与非农化的经济动因,需要对限制完整耕地使用权所导致的农户利益损失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研究结论: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利润明显低于其他农地利用方式的利润,为了提高农户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动力,需要设置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资金,并改革现有粮食直补方式与农地分散经营格局。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生产决策;农户
1 引言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藏粮于土”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普遍认同[1-2],并贯彻于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实践。然而,尽管中央政府的耕地保护政策日趋严格,学者们在呼吁重构农地补偿标准、建立经济补偿机制、推进土地制度创新等方面也做了不懈的努力[3-5],中国的耕地面积依然持续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依然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如何确保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以保障粮食供给,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
理论上,粮食安全不仅取决于耕地面积,更取决于实际的粮食作物播种规模及其利用效率。虽然人力资本、化肥、技术及其他中间投入的增加有助于化解耕地流失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6-7],但其最终作用效果尚依赖于微观决策主体的农业生产行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现阶段农户更关注将要素投入不同产业类型的直接收益。农地外部收益内在化可以提升农业生产边际收益,进而增加农户农地经营意愿,这为耕地保护政策改革提供了可行性,但当前政策实践仍侧重理念倡导,并未显著改变农户的农业生产决策。由于产业之间客观存在着边际收益差异,很多农民已经失去了保护耕地的经济动机,造成大规模的农地撂荒与粗放经营[8]。因此,基于生产决策理论,剖析农户的农地经营决策机制,进而因地制宜设置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有助于确保耕地的农业(粮食)生产用途,为实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测算的理论依据
微观决策主体在耕地的多重用途之间进行优化选择,以实现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家庭收入最大化目标。如图1所示,L、P分别表示耕地面积、价格(成本、收益),MC、MR分别为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其中,MR符合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为向下加速递减的曲线。在仅考虑粮食生产系统的情况下,农户根据MC=MR的原则,在(L*,P*)处取得均衡,此时粮食播种用地规模为L*,假定L*量的耕地投入粮食生产能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图1 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农户行为决策模型Fig.1 Decision model of peasant households on farmland for food-production
由于耕地存在多宜性,农户农业生产决策并不局限于粮食生产系统,此时,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收益曲线(MR)保持不变,而边际成本则除了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农业边际生产成本外,还包括耕地投入粮食生产所必须放弃的投入其他利用方式所能获取的利润差额。假定其他利用方式与粮食生产方式的边际利润差距为dP1,则农户将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成本曲线变为MC1,理性的农户将在(L1,P1)处取得新的均衡。此时,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规模缩减为L1,L*-L1的耕地被非粮化。类似地,如果耕地存在边际利润更高的其他利用方式,如非农产业,农户边际生产成本曲线将进一步上移,耕地规模缩减为L2,将有L*-L2的耕地被非农化。
显然,农户收入最大化行为会偏离国家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目标。如果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公共目标,约束农户的耕地使用权(图2),迫使农户仍以L*耕地规模从事粮食生产,农户将因为国家公权力的限制而做出特别牺牲(牺牲规模分别为L*×(P1-P*)、L*×(P2-P*)),国家应根据“公平负担”的法理,给予农民合理补偿[9]。根据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农户行为决策模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存在两个层次:一个为非粮化经济补偿标准,即对图1中的dP1进行补偿,以补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限制所带来的农户利润损失;另一个为非农化经济补偿标准,即图1中的dP2,以补偿农户耕地非农化约束导致的利润损失。
图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形成机理及其存在形式①转引自文献[9],略有改动。Fig.2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conomic compensation for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its existing form
3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测算:以非粮化经济补偿标准为例
3.1 研究方法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根源于耕地投入不同利用方式的边际利润差异。根据生产理论,农户利润函数为:
式 1 中,Y(L)、R(L)、C(L)分别为农户农业生产利润、收益与成本;Q(L)、P 分别为农产品生产函数与农产品价格;L、K为农户耕地、资本投入;c、w、r分别为固定成本、耕地价格、资本价格;“…”代表其他可变生产要素投入。
将Y(L)对耕地L求偏导,得到耕地投入农业的边际利润函数为:
式2中,MPL为耕地要素的边际产品。
借鉴谭荣等的研究方法[10],这里采用C—D生产函数来模拟农业部门生产过程,模型如下:
式3中,Labor为劳动力要素投入,其他变量定义同上。其中,系数α、β、γ可以通过对式3求对数,再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可计算耕地要素的边际产品为:
根据式2与式4,即可计算耕地投入农业的边际利润:
3.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其中,产量(Q)直接来源于各种农产品产量;土地(L)为各种农产品播种面积;资本(K)为各种农产品物质与服务费用;劳动力投入(Labor)等于各种农产品每亩用工数量;农产品价格(P)外生给定,等于历年各种农产品平均出售价格;w等于每亩土地成本。为了剔除价格波动的可能影响,投入类变量都采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折算成可比价,农产品价格P基于各种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予以转换。受数据资料限制,本文仅测算1990—2008年耕地用于生产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烤烟、甘蔗、甜菜这8类农产品的边际利润。
3.3 研究结果
利用SPSS 16.0对式3的对数形式进行回归,计算系数α、β、γ。除棉花生产模型外(R2=0.77),其他农产品模型的修正拟合系数都大于0.90;各模型都通过了F检验与D.W.检验,且绝大多数模型的变量系数都统计显著。
根据回归结果及式5,计算耕地用于生产前述8类农产品的边际利润,可以发现(表1、图3):(1)除大豆外,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利润皆低于其他农地利用方式。如果耕地是同质的,且满足其他作物种植所需要的自然条件,农户倾向于将耕地用于生产边际利润相对较高的甘蔗、甜菜、棉花等农产品,最终达到耕地用于各种农产品生产的社会平均利润率趋于一致的均衡状态。为了保障耕地的粮食生产用途,需要对耕地投入粮食生产边际利润与耕地投入农业生产平均边际利润的差值进行合理补偿,据此,可以计算历年非粮化经济补偿标准。(2)农业生产符合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由于长期以来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利润较低,1990—2003年中国三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总体上呈快速递减趋势,即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与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利润存在较为显著的负向关系。(3)始于2004年的粮食直补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尽管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利润仍然低于其他农地利用方式,三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2005年的8187.4万hm2增加为2008年的8642.8万hm2。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的同时,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利润也有大幅增加,由2005年的2892元/hm2增至2008年的3546元/hm2。
4 结论与讨论
农户生产决策视角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源于多宜性耕地用途之间的边际利润差异,需要对限制完整耕地使用权所导致的农户利益损失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在粮食、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烤烟、甘蔗、甜菜等主要农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利润仅高于大豆,导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为了保障耕地的粮食生产用途,2008年耕地非粮化经济补偿标准的理论值为3917元/hm2。类似地,如果能够获取蔬菜、水果等其他农产品数据以及非农工资、非农补偿等非农用途相关数据,可以进一步精确测算耕地非粮化经济补偿标准与耕地非农化经济补偿标准。
农户是农业生产决策的微观主体,依托经济激励机制引导农户粮食生产行为是实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目标的必然要求。得益于粮食直补政策的短期效应,自2005年开始,中国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利润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同时处于增加趋势。由于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利润仍然低于其他主要用地类型,在农户具备农地经营方式转换能力以及耕地适宜的情况下,农户具有将耕地调整为其他农地(与非农用地)类型及粗放利用耕
地的经济动机。因此,一方面,需要创新财政投入机制,设置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资金;另一方面,在现阶段财政投入规模有限的情况下,粮食直补由按地(按人)补偿向按产量补偿方式转变,并响应农户就业转型态势,促使粮食生产向基地集中,进而实现粮食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耕作,以提高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利润与粮食直补的粮食增产效应,实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总体目标。
表1 1990—2008年耕地投入各种农产品类型的边际利润 单位:元/hm2Tab.1 Marginal profits of farmland input for vario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1990 to 2008unit:yuan/hm2
图3 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利润与三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相对变化趋势Fig.3 Relative trends of the marginal profits of farmland input for food production and the sown areas of three kinds of food crops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背景、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各地区应形成差异化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对应不同的粮食生产优势与劣势。因此,基于各地区统计资料与调研数据,进一步测算不同类型区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区域分工构建耕地保护的空间格局,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References):
[1]封志明,李香莲.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3):1-5.
[2]刘彦随.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的若干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5):379-384.
[3]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J].地理学报,2006,61(10):1084-1092.
[4]蔡运龙,俞奉庆.中国耕地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策[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13-17.
[5]姜广辉,孔祥斌,张凤荣,等.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7):24-27.
[6]E Lichtenberg,C G Ding.Assessing farmland protection policy in China[J].Land Use Policy,2008,25(1):59-68.
[7]邓祥征,黄季焜,S Rozelle.中国耕地变化及其对生物生产力的影响——兼谈中国的粮食安全[J].中国软科学,2005,(5):65-70.
[8]赵华甫,张凤荣,姜广辉,等.基于农户调查的北京郊区耕地保护困境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3):28-33.
[9]卢艳霞.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7:144-145.
[10]谭荣,曲福田.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J].管理世界,2006,(12):50-66.
Calculation on Economic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Farmland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asant Households’Production Decision
CHEN Yang-fen1,2,LIU Yan-sui1,LI Yu-rui1,2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 100101,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conomic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farmland protection based on thetheoryofpeasanthouseholds’production decision,and further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through an empirical study of calculating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farmland conversion for non-food purpose.Methods employed are marginal analysis,econometric model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 of marginal profits among the usages of farmland with multi-suitability is the economic motivation of farmland conversions for non-food and non-agricultural purposes,hence the benefit losses of the peasant households caused by constrains on their land use right should be compensated economically and feasibly.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rginal profit of farmland for food-production is remarkably lower than other use patterns of farmland,and thus,the fund of economic compensation for farmland protec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tivations of thepeasant households to protect farmland and continue food production.Furthermore,the current policy of direct food subsidy and the scattered pattern of farming by individual household should be reformed.
farmland protection;economic compensation standard;production decision;peasant household
F301.2
A
1001-8158(2010)04-0004-05
2009-10-26
2010-01-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35029,4077101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YW-09);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2006BAB15B05)。
陈秧分(1983-),男,湖南湘乡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E-mail:chenyf4303@126.com
刘彦随(1965-),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和农业与农村发展。E-mail:liuys@igsnrr.ac.cn